缩略图

区域协同视角下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建设路径研究

作者

李莹 李晓

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集成电路学院 山东省 济南市 250200

摘要: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的当下,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至关重要。本文聚焦区域协同视角,深入探讨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的建设路径。通过分析其对适应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促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性,从明确建设主体责任权利、完善多维推动机制、搭建协同共建平台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设路径,旨在为推动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高质量发展,强化区域产业与高职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区域协同视角;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开放型;产教融合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区域间电子信息产业竞争与合作日益频繁。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其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发展与区域产业紧密相连。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的建设,能打破学校与企业、区域之间的壁垒,整合多方资源,为学生提供更贴近实际产业需求的实践环境,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区域电子信息产业创新发展。

一、区域协同视角下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建设的重要性

(一)适应区域产业发展需求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始终保持着高速发展态势,不断涌现新技术、新应用,如5G通信、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领域。这些变革促使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高端化、复合型的特点。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践中心能够紧密对接区域产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通过与区域内电子信息企业的深度合作,了解企业实际生产流程和技术创新方向,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融入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实践中就能接触到行业前沿知识和技能,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企业岗位需求,为区域电子信息产业源源不断地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推动产业升级与创新发展。

(二)促进教育资源共享与优化配置

传统高职教育中,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资源壁垒。而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打破了这种壁垒,实现了多方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优化配置。企业拥有先进的生产设备、丰富的项目经验和专业技术人才,这些资源引入实践中心后,能够充实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资源。例如,企业捐赠或租赁先进的电子信息生产设备,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将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技巧传授给学生。同时,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人才培养体系也能为企业提供支持,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升企业员工的理论水平。此外,实践中心还可整合区域内科研机构的科研资源,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形成教育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二、区域协同视角下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建设路径

(一)进一步明确建设主体的责任权利

第一,明确政府责任和权力。政府在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建设中扮演着引导者和政策制定者的角色。政府应制定完善的产教融合政策法规,明确对参与产教融合企业的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激励措施,为实践中心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同时,政府要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对实践教学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此外,政府还需协调各方关系,建立健全产教融合协调机制,加强对实践中心建设的监督与评估,确保实践中心建设符合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和教育发展规律。

第二,明确学校责任和权力。高职院校是实践中心建设的主要实施者,承担着人才培养、教学管理、科研创新等重要职责。学校应根据区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中心建设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实践锻炼,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同时,学校要积极主动地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整合各方资源,共同推进实践中心建设。

第三,明确企业的责任和权力。企业作为产业的主体,是实践中心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企业应积极参与实践中心的人才培养过程,提供实习实训岗位,安排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将企业的实际项目和生产流程引入实践教学。同时,企业要与高职院校、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为实践中心提供技术支持和项目资源。此外,企业还应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向高职院校反馈人才需求信息,为学校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提供参考。

(二)完善多主体的多维推动机制

第一,政策推动机制。政府应进一步完善产教融合相关政策,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高政策知晓度。设立产教融合专项基金,对积极参与实践中心建设的企业、高职院校和科研机构给予资金支持。建立产教融合项目审批绿色通道,简化项目审批流程,提高项目实施效率。同时,将产教融合工作纳入地方政府和高职院校的绩效考核体系,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和考核,确保政策落实到位。

第二,评价激励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对实践中心建设的成效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制定实践中心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从人才培养质量、产学研合作成果、社会服务能力等多个维度对实践中心进行评价。对建设成效显著的实践中心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参与实践中心建设的优秀企业、教师和学生进行表彰和奖励,激发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不断完善实践中心建设。

(三)搭建多元主体协同共建平台

第一,人才培养平台。建立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平台,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从招生、教学到就业,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例如,开展订单式培养、现代学徒制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在企业进行实践技能培训,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工作。同时,利用人才培养平台,开展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双向交流,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企业技术人员的理论水平。

第二,资源共享平台。搭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整合高职院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教学资源、科研资源和设备资源。平台提供在线课程、教学案例、科研成果、实验设备等资源的共享服务,打破资源壁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例如,高职院校可以将优质的在线课程资源向企业员工和社会开放,企业可以将先进的生产设备和项目案例提供给学校用于教学和科研,科研机构可以将科研数据和实验设备与学校和企业共享,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三、总结

区域协同视角下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建设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对于推动高职教育改革创新、促进区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明确建设主体的责任权利,完善多主体的多维推动机制,搭建多元主体协同共建平台等一系列建设路径,可以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共建共享、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郑争兵,韩团军,郭昱希,等.产教融合背景下电子信息类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7):70-72.

[2]施敏敏周锋王如刚王媛媛.基于产教融合的电子信息类专业改革探索与实践[J].2024.

课题:职教创新团队引领下现代通信技术专业新形态教材开发研究

作者简介:

1李莹1983.03女,汉,山东省临清市,研究生,山东大学,讲师,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

2李晓1995.07,女,汉,山东省泰安市,研究生,北京工业大学,助教,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