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道路桥隧建设中的地质勘察与控制

作者

宣明新

身份证号:211221198109071814

引言

道路桥隧工程是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常需穿越山地、河谷、岩溶等复杂地质区域,地质条件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给工程建设带来诸多挑战。若前期地质勘察不全面,可能导致工程设计与实际地质情况不符,引发基坑坍塌、隧道涌水、桥梁基础沉降等安全事故,不仅造成经济损失,还可能威胁施工人员生命安全。随着交通建设向复杂地质区域延伸,对地质勘察的精准性与地质控制的有效性提出更高要求。因此,深入研究道路桥隧建设中的地质勘察要点与控制策略,对提升工程抗风险能力、保障工程质量与安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道路桥隧建设中地质勘察的核心要点

(一)勘察范围与内容的全面性

地质勘察需覆盖道路桥隧工程的全线路与关键结构部位,避免因勘察范围局限导致遗漏重要地质信息。在勘察内容上,需系统调查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基础地质条件,同时重点关注不良地质现象,如断层破碎带、岩溶发育区、滑坡体、软弱夹层等,明确其分布范围、规模与性质;此外,还需勘察水文地质条件,包括地下水类型、水位埋深、渗透系数等,分析地下水对工程结构的影响,为工程防水、抗浮设计提供依据。

(二)勘察方法的科学性与适配性

不同地质条件需采用适配的勘察方法,以确保勘察数据的准确性。对于表层地质调查,可采用地质测绘与遥感技术,快速掌握区域地质概况;针对地下地质信息获取,需结合钻探、物探技术,其中钻探可直接获取岩芯样本,明确地层岩性与厚度,物探技术(如地震勘探、电磁勘探)可辅助探测地下隐伏构造与不良地质体分布;在特殊地质区域,如岩溶区、采空区,需采用综合勘察手段,通过多种方法相互验证,减少勘察误差,提升地质判断的可靠性。

(三)勘察数据的分析与应用

勘察数据需经过系统整理与专业分析,转化为工程可用的地质成果。首先,对勘察获取的地层数据、岩土力学参数进行统计分析,明确不同区域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为工程结构设计提供参数支撑;其次,结合地质条件与工程要求,评估工程建设面临的地质风险,如隧道涌水风险、桥梁基础失稳风险等,并提出初步应对方向;最后,将勘察成果转化为可视化的地质剖面图、柱状图等,清晰呈现地质条件分布特征,为工程方案设计与施工组织提供直观参考。

二、道路桥隧建设中地质控制的全周期策略

(一)设计阶段的地质控制

设计阶段需以地质勘察成果为依据,实现地质条件与工程设计的深度融合。在路线与结构选址上,应避开地质条件极差的区域,如大规模滑坡体、强岩溶发育区;若无法避开,需针对性优化设计方案,如隧道穿越断层时采用管棚支护、桥梁基础遭遇软弱土层时采用桩基础或沉井基础;同时,需根据岩土参数合理确定工程结构尺寸与材料强度,确保设计方案既能适应地质条件,又能满足工程安全与承载要求,避免因设计与地质脱节导致后期工程隐患。

(二)施工阶段的地质控制

施工阶段需动态监测地质条件变化,及时调整施工方案。通过现场地质编录、超前地质预报等手段,实时掌握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的实际情况,若发现与勘察结果不符的不良地质现象,需立即暂停施工,组织专家评估风险并制定应对措施;在关键工序施工中,如隧道开挖、桥梁基础施工,需加强对周边岩土体稳定性的监测,防止因施工扰动引发地质灾害;此外,还需控制施工工艺与参数,如基坑开挖时根据土层性质调整开挖坡度与支护时机,避免因施工操作不当破坏地质稳定性。

(三)运营阶段的地质控制

运营阶段的地质控制重点在于长期监测与维护,保障工程结构安全稳定。建立常态化地质监测体系,通过传感器、无人机等设备,实时监测道路路基沉降、桥梁基础位移、隧道衬砌变形等情况,分析地质条件变化对工程结构的影响;若发现异常数据,需及时排查原因,如因地下水变化导致路基失稳,需采取防渗、加固等措施;同时,定期对工程周边地质环境进行排查,清理可能威胁工程安全的不良地质隐患,如边坡危石、地表积水等,确保工程长期安全运营。

三、道路桥隧建设地质勘察与控制的保障措施

(一)完善技术标准与规范

建立健全道路桥隧地质勘察与控制的技术标准体系,明确勘察范围、方法、数据精度要求,以及各阶段地质控制的技术指标与操作流程,为工程实践提供统一指导;同时,结合行业技术发展与工程实践经验,定期更新标准规范,融入新技术、新方法,如无人机勘察、三维地质建模等,提升地质勘察与控制的技术水平。

(二)加强专业团队建设

地质勘察与控制工作对专业能力的要求极为严格,因此组建一支专业技术团队至关重要。我们通过多元化的招聘渠道,吸纳地质勘察、岩土工程、结构工程等领域的优秀人才,同时,通过内部培训计划,不断提升团队成员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为了确保团队的技术素养与时俱进,我们建立了常态化学习机制,鼓励团队积极参与行业内的交流和技术培训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团队成员能够学习到最新的勘察方法、控制技术,并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积累宝贵的工程经验。这样的机制不仅有助于团队应对各种地质挑战,还能够促进团队成员的持续成长和团队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

(三)强化监督与管理

为了确保地质勘察与控制工作全面而到位,我们建立了全流程的监督管理机制。在勘察阶段,我们委托具备专业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对勘察过程和成果进行全面审核,严格把控数据质量,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施工阶段,我们成立专门的监督小组,负责对地质监测、施工方案调整等关键环节进行监督,严格防止违规施工行为的发生。在运营阶段,我们加强对监测数据的实时检查和维护工作的监督,确保监测体系高效运行,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隐患。此外,我们还建立了责任追究制度,对于因勘察疏漏或控制不力导致的工程事故,我们将依法依规追究相关单位及个人的责任,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旨在打造一个安全、可靠、高效的地质勘察与控制工作体系。

结束语

地质勘察与控制是道路桥隧建设的核心环节,直接关系工程安全、质量与效益。在工程建设中,需通过全面的地质勘察掌握真实地质条件,依托全周期地质控制策略应对地质风险,同时借助完善的保障措施确保各项工作落地。随着交通建设不断向更复杂的地质区域推进,需持续创新地质勘察技术与控制方法,提升工程应对地质挑战的能力,为道路桥隧工程高质量建设与安全运营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马丽霞. 道路桥隧工程施工存在的问题与技术对策[J]. 汽车画刊,2025, (03): 239-241.

[2]陆宝培. 道路桥隧工程施工的技术问题与对策[J]. 汽车画刊, 2024,(10): 143-145.

[3]张洋. 道路桥隧工程施工难点及改进措施[J]. 汽车画刊, 2024, (10):239-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