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机电工程中智能传感器融合的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研究

作者

廖波

身份证号:510902198702223478

引言

机电工程作为国民经济和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电力、交通、制造、能源、建筑等诸多领域。本文围绕机电工程中智能传感器融合的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梳理相关理论基础、技术方法与应用成效,旨在为推进机电系统智能化运维和健康全周期管理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路径。

一、智能传感器融合在机电工程健康管理中的理论基础与发展现状

机电设备健康管理(PHM)旨在通过设备全生命周期的状态感知、健康评估与智能决策,实现可靠性提升、维护成本和停机风险降低。智能传感器融合是其核心技术之一,利用多类型、异构传感器对设备关键参数进行多通道、高频率、多维度实时采集,并通过多源数据融合提升感知的全面性和鲁棒性。传感器融合理论涉及信息论、概率统计、系统工程和人工智能,常用方法包括数据层融合(对多源原始信号加权/统计,适用于采样同步网络)、特征层融合(特征拼接降维,结合机器学习建模)和决策层融合(多模型、多判据结果集成,提升诊断可靠性)。近年来,融合深度学习、迁移学习和贝叶斯推断等新算法的智能传感器融合技术快速发展,推动PHM向主动预测和智能决策升级。国内外企业和研究机构已在电机、变压器、泵阀、机器人、数控机床等核心装备的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中广泛应用传感器融合,积累了丰富的工程案例和行业标准,助力机电设备智能运维和管理模式转型。

二、多源传感器信息融合关键技术与故障预测方法

在机电工程复杂工况下,单一传感器常常难以全面反映设备健康状态,多源智能传感器协同感知与融合技术成为高效健康管理的关键。首先,传感器网络布局与数据同步是融合的前提,需根据设备结构和关键部位分布,科学部署振动、温度、电流、压力、声发射等多类型传感器,保障数据采集的空间覆盖与时间同步。其次,多源数据融合处理技术主要包括数据预处理、异常剔除、特征提取、数据对齐与降维等环节。在此基础上,信息融合算法如卡尔曼滤波、小波包分解、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等广泛用于消除冗余、提升信噪比、强化特征相关性。近年来,卷积神经网络(CNN)、循环神经网络(RNN)、自编码器、注意力机制等深度学习模型在多模态数据融合与特征自动提取方面显示出优异性能,能够从海量传感数据中自动挖掘与故障相关的高阶信息。在故障预测环节,结合健康状态评价指标、性能退化曲线与历史工况大数据,采用回归分析、序列建模(如LSTM)、剩余寿命(RUL)预测等算法,实现对设备故障发展趋势与健康寿命的智能评估。部分高端系统引入贝叶斯网络、置信区间估算等方法,对预测结果进行不确定性分析与风险量化。典型应用如风电机组轴承故障预测、机车电机温升监控、工厂生产线机器人磨损诊断等,通过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提升了故障预警的及时性和准确率。

三、机电设备健康状态评估与剩余寿命预测模型构建

智能传感器融合的核心目标在于实现对设备健康状态的动态评估与剩余寿命预测。健康状态评估模型通常分为基于模型的方法、数据驱动方法和混合型方法。基于模型的方法以物理机理、动力学模型或失效模式为基础,结合传感器数据与专家知识,实现对设备退化过程的定量分析;数据驱动方法则依托大数据、统计学习和人工智能算法,利用大量历史数据训练诊断模型和预测模型,常见的有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深度信念网络等。混合型方法则融合物理模型与数据模型,提升模型的泛化能力与实际适应性。剩余寿命预测(RUL)通常以健康指数、退化轨迹或关键性能参数为输入,采用时间序列分析、回归预测、概率建模、蒙特卡洛仿真等技术,输出设备从当前状态到预期失效的时间或循环次数。近年来,端到端深度学习、生成对抗网络(GAN)、迁移学习等先进算法在复杂工况、样本不足、新型故障模式下表现出更强的预测能力和自适应性。通过健康状态评估和RUL预测,机电工程运维团队可制定科学的维护计划,开展预测性维护(PdM),有效降低计划外停机与维修成本,提升系统整体可用性与可靠性。

四、智能健康管理系统架构与工程应用成效

基于智能传感器融合的健康管理系统一般包括感知层、边缘处理层、云端分析层和智能决策层。感知层由大量分布式智能传感器组成,实时采集设备多源数据;边缘处理层对采集数据进行初步分析、特征提取和本地故障检测,实现快速响应与数据降噪;云端分析层承担大数据存储、模型训练与多站点协同分析,为全局健康管理与知识积累提供平台支持;智能决策层集成健康状态评估、故障预测与维护优化决策,输出预测性维护建议、故障根因分析、维修资源调度等管理决策。实际工程案例显示,在风电场、智能制造、轨道交通、智能建筑等领域,智能传感器融合健康管理系统显著提升了设备运维智能化水平。例如,某风电场部署多传感器融合监测平台,实现风机轴承、齿轮箱多模态数据的实时分析,提前数周发现潜在故障,维修费用降低 30% 以上;某工厂智能生产线通过振动、温度、声音传感器融合,实现关键设备的健康全程追踪,设备利用率提升 15% ,计划外停机率下降显著。此类系统还具备自适应学习、异常知识积累、健康趋势分析与故障自愈等智能功能,为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资源优化配置与运维智能升级提供了坚实基础。

五、结论

智能传感器融合技术为机电工程领域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带来了革命性变革。本文系统梳理了机电工程中多源传感器信息融合的理论体系与关键技术,深入探讨了多维数据处理、特征提取、健康评估与剩余寿命预测的智能建模方法,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验证了融合技术在提升设备可靠性、降低运维成本、优化健康管理等方面的显著成效。未来,随着数字孪生、边缘智能、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持续发展,机电工程健康管理将实现从静态监测向动态感知、从局部诊断向全生命周期预测、从人工决策向自主智能优化的全面升级。建议行业持续加强标准体系建设、跨平台数据互操作与软硬件协同,推动智能传感器融合技术在更多行业与复杂应用场景的深度应用与创新实践,为建设高效、智能、绿色的现代机电系统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 王帅男. 地铁机电工程通信系统技术应用分析[J]. 电站辅机,2024,45(04):67-70.

[2] 张征. 高速公路机电工程质量控制措施分析[J]. 运输经理世界,2024,(36):150-152.

[3] 王玮巍. 高速公路机电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分析[J]. 北方交通,2024,(12):88-90+94.DOI:10.15996/j.cnki.bfjt.2024.1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