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的国土空间规划与城乡融合发展
姜明明
公民身份号码 13070519840926151X
一、引言
在新时代发展浪潮下,国土空间规划与城乡融合发展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实现区域均衡的核心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城乡发展差距凸显,传统空间规划模式难以满足城乡协同共进需求。面向未来,合理的国土空间规划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资源高效配置的关键手段,对实现城乡融合的高质量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战略意义 。
二、国土空间规划现状剖析
2.1 规划体系复杂性
当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涵盖多个层级与部门规划,如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各规划在目标、标准与实施机制上存在差异,导致规划衔接不畅。不同部门从自身职能出发制定规划,在空间布局、用地安排等方面易出现冲突,增加了规划实施难度,阻碍城乡融合进程中统一空间秩序的构建。
2.2 缺乏动态适应性
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新技术、新需求不断涌现,但现有国土空间规划多为静态蓝图式设计,更新周期长,难以跟上城乡发展节奏。面对产业结构快速调整、人口流动加剧等变化,规划无法及时优化空间布局与资源配置,造成部分区域空间利用低效,无法有效支撑城乡融合发展的动态需求。
2.3 生态保护与发展矛盾
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常陷入两难。一些地区为追求短期经济增长,过度开发资源,破坏生态环境,压缩生态空间;而部分生态保护规划又未能充分考虑地方经济发展诉求,导致生态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不利于城乡融合发展中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共进。
三、国土空间规划对城乡融合发展的作用机制
3.1 促进城乡要素流动
合理的国土空间规划通过优化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布局,打破城乡地理隔阂,降低要素流通成本,例如在县域规划中推动城乡路网互联互通,建设连接乡镇与城市的快速通道,使农村地区到城市的通勤时间缩短一半以上,同时推进 5G 网络向乡村全覆盖,让农村企业能与城市客户实现高效线上对接。规划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向农村流动,像通过规划建设乡村产业园区,吸引城市企业家投资农村特色种植产业,并派遣农业技术专家驻村指导,推动农村劳动力、农产品等向城市输送,建立农产品直供城市社区的供应链体系,让农民种植的蔬菜、水果能快速进入城市市场,实现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激发城乡发展活力,为城乡融合奠定基础,让城市的发展动能辐射到农村,农村的资源优势也能为城市发展提供支持。
3.2 优化空间布局
国土空间规划依据城乡发展定位与资源禀赋,科学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明确城乡功能分区,如在城市周边规划现代农业生产区,在远郊山区划定生态保护区,在城镇集中区域规划生活居住区和商业区。通过整合城乡建设用地,集中布局产业园区、公共服务设施等,将分散的乡村工业企业集中到规划的产业园区,统一配套供水、供电等设施,在城乡结合部建设综合性医院、学校等,让农村居民能就近享受优质公共服务,提升空间利用效率,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城乡空间格局,城市专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农村聚焦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促进城乡融合在空间上的有序推进,避免空间资源的浪费和功能的混乱。
3.3 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以生态优先为导向的国土空间规划,加强对生态敏感区、脆弱区的保护与修复,构建城乡一体的生态网络,比如在河流沿岸划定生态缓冲带,种植防护林,建设连接城市公园与乡村湿地的生态廊道,让城乡生态系统相互连通、相互支撑。同时,规划引导绿色产业发展,在农村推广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在城市扶持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产业,推动城乡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鼓励城市居民绿色出行,农村居民使用清洁能源,改善城乡生态环境,提升居民生活品质,让城市居民呼吸到更清新的空气,农村居民拥有更整洁的居住环境,增强城乡融合发展的生态吸引力与可持续性,使城乡成为一个宜居宜业的有机整体。
四、面向未来的国土空间规划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策略
4.1 推动多规合一
推动多规合一需以系统性思维重构国土空间规划逻辑,在国家、省、市、县四级规划体系中建立统一的空间治理框架,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涉及空间的规划整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明确各层级规划的核心目标与衔接标准,例如省级规划侧重区域协调,县级规划聚焦具体实施。通过搭建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大数据技术的智慧规划平台,实现人口、土地、生态等基础数据的实时共享与动态更新,让自然资源、住建、环保等部门在同一数据底座上开展规划编制,避免因数据壁垒产生空间冲突。
4.2 强化区域协同
强化区域协同需突破行政区划的刚性约束,以城市群和都市圈为空间单元构建城乡融合发展共同体,例如长三角城市群通过建立国土空间规划协调委员会,统一制定城乡产业梯度转移、轨道交通网络衔接、生态联防联治等规划标准。在产业布局上,推动城市高端服务业与农村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精准对接,如粤港澳大湾区规划中明确珠三角核心城市向周边乡村疏解农产品加工、休闲康养等产业,形成城乡产业链闭环;在基础设施方面,统筹城乡路网、管网、电网等建设,像成渝双城经济圈规划将农村公路与城市快速路网衔接,实现城乡 1 小时通勤圈,并推动 5G 基站、冷链物流等设施向乡村延伸,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差距。 4.3 坚持生态优先
坚持生态优先需将生态红线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的刚性约束,在城乡空间布局中划定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开发三类空间,确保生态空间占比不降低、质量不下降,例如浙江 “千万工程” 规划中保留乡村 70% 以上的生态空间,为城乡融合奠定绿色基底。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市场化路径,通过发展生态农业、森林康养、碳汇交易等业态,让乡村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如福建三明市在国土空间规划中明确生态林补偿标准,鼓励农民参与林业碳汇项目,实现生态保护与收入增长双赢。同时,推动城乡生态治理一体化,建立城市与乡村污染共治、生态共护的联动机制,像江苏太湖流域规划中组织城市环保企业与沿线乡村合作,共建污水处理设施与生态湿地,解决农村面源污染问题,并通过规划引导城市居民参与乡村生态志愿服务,形成 “城市反哺农村、城乡共建生态” 的格局,让优良生态环境成为连接城乡的核心纽带,推动城乡融合向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
五、结论
面向未来,国土空间规划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通过解决当前规划体系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其促进要素流动、优化空间布局、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等作用,并实施多规合一、区域协同、生态优先等策略,能够有效推动城乡融合迈向更高水平。这不仅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还能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构建更加和谐、繁荣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参考文献
[1]韦丽春.国土空间规划与乡村振兴协同下的村庄规划设计分析[J].房地产世界,2025,(05):45-47.
[2]祁航,王涵晶,张青林.城乡融合发展评价在远郊区县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探索——以西安市周至县为例[J].中国住宅设施,2025,(01):70-72.
[3]戴亚丽.国土空间规划引领下的城乡融合发展路径探索[J].住宅与房地产,2024,(33):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