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北疆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

作者

秦玉花 王继红

河套学院 内蒙古巴彦淖尔 015000

一、引言

北疆地区作为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地带,其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直接关系国家统一与边疆稳定。少年时期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探索该阶段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现状与规律,对构建“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思想基础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从学生认知、行为实践及教师教育实践三个维度,揭示北疆青少年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现状,为优化边疆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提供数据支撑。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北疆地区 78 名青少年和 12 名小学教师为调查对象。学生样本中,男生 35 人( 44.87% ),女生 43 人( 55.13% );家庭语言使用以汉语为主( 97.44% ),仅 2.56% 的学生使用汉蒙双语。教师样本教龄覆盖 5-20 年,均参与过民族团结教育相关工作。

(二)研究工具及数据分析

采用自编《北疆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现状调查问卷》,分为学生卷和教师卷。学生卷含 4 个维度:基本信息(3 题)、认知与态度(5 题)、行为实践(5 题)、教育途径(4 题);教师卷聚焦教育认知(3题)、实践途径(3 题)、影响因素(2 题)及改进建议(1 题)。采用 SPSS 26.0 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频次、百分比),结合交叉分析揭示学生与教师数据的关联性,确保结论基于实证支撑。

三、北疆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学生层面

1.认知与态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中, 29.49% 的学生“非常了解”, 55.13% “基本了解”, 15.38% “听说过但不清楚”,表明学校教育实现了概念普及。 84.62% 的学生认为蒙汉文化“各有特色但能融合”,只有 2.56% 认为“差别很大”,反映出对“多元一体”文化观的初步认同。 70.51% 的学生“非常愿意”与不同民族同学交友, 28.21% “愿意”,体现出学生良好的民族交往意愿。

2.行为实践层面,节日期间与不同民族同学互送祝福的学生中,“总是”占 23.08% ,“经常”占 33.33% ,“偶尔”占 37.18% ,反映实践参与度还需提升。在尊重习俗方面, 74.36% 的学生“一定会”尊重不同民族习俗, 75.64% 在发现破坏民族团结行为时会“报告老师”,表明规则意识已内化为基本行为准则。在学校活动中, 67.95% 参与过“主题班会”,70.510% 参与过“文艺演出”,但“民族体育游戏”参与率仅 47.44% ,可能是参与的机会少。

3.教育途径方面, 41.03% 的学生最喜欢“实践活动”,高于“老师讲课”( 30.77% )和“观看影片”( 17.95% ),反映青少年对具象化、体验式教育的需求。关于校园环境, 79.49% 的学生表示学校“经常有”民族团结宣传栏或标语, 15.38% 表示“一般有”,仅 5.12% 表示“很少有”,说明校园文化建设较为扎实。 44.87% 的家长“经常”与孩子讨论民族团结话题, 41.03% “有时”讨论,但 14.1% “很少”讨论,家校协同需进一步提升。

(二)教师层面

1.教育认知,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中, 75% 的教师认为是“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的理念”, 16.67% 认为是“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的途径”, 8.33% 视为“德育核心内容”,虽表述有差异,但均指向“认同构建”的核心内涵。

2.教育实践, 83.33% 的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民族文化知识”“民族团结故事”“民族传统节日”, 66.67% 融入“民族英雄事迹”,体现“文化浸润”的教育思路。学校活动中, 83.33% 开展过“主题班会”和“手抄报比赛”, 75% 组织过“参观教育基地”,但“与少数民族学校手拉手结对”

参与率仅 58.33% ,活动的“跨民族互动性”有待加强。教育途径方面,91.67% 通过“学科教学融入”“校园文化墙”“主题队会”开展教育,但“家校合作开展节日体验”仅占 41.67% ,社会资源整合不足。

3.影响因素与改进建议, 100% 的教师认为“家长对民族团结的认知和支持度”是核心因素, 91.67% 提及“教师对民族政策的理解”, 83.33% 强调“教材及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反映“家校协同”与“资源供给”是当前瓶颈。在优化建议方面, 91.67% 的教师建议“建立学校、家庭、社区协同教育机制”, 75% 主张“加大专项经费投入”“促进边疆与内地学校结对”, 66.67% 提出“加强教师专题培训”,指向系统性与专业性的双重提升。

四、北疆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问题探讨

基于学生与教师数据的交叉分析,当前北疆青少年共同体意识教育存在三方面问题。

(一)“高认知”与“浅实践”。学生对共同体意识的概念认同度达 84.62% ,但行为实践中“偶尔”或“从不”参与跨民族互动的比例达 43.59% ,反映教育存在“认知—实践”转化断层。

(二)“学校主导”与“家庭缺位”。学校通过课程融入、校园文化、主题活动构建了相对完整的教育体系,但家庭参与的“低频化”,导致教育效果难以巩固。

(三)“统一要求”与“地域适配”。教师普遍认同教育重要性,但在资源开发上存在“同质化”倾向,主要依赖“民族团结故事”和“传统节日”等通用内容,针对北疆多民族混居特点的本土化资源开发不足。

五、优化北疆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路径

(一)构建“体验式”教育体系,打通认知—实践转化通道。增加 “边疆小使者”研学等实践活动,借鉴“手拉手结对”模式,建立北疆各民族学校“互助学习圈”,通过线上联课、线下互访,弥补部分学校民族交流资源不足的短板。

(二)完善“协同化”育人机制,激活家庭与社会参与。开发家校互动载体,将家长参与从口头讨论转化为实践合作;建立社区联动平台,邀请牧民、非遗传承人等担任校外辅导员,将学校教育延伸至社区生活场景,呼应教师提出的“协同机制”建议。

(三)打造“本土化”资源体系,增强教育的地域适配性。开发北疆特色课程资源,编写 “三千孤儿入内蒙”和“草原丝绸之路互市”等本土化案例,将学生熟悉的地域历史转化为教育素材,提升认同感。

六、结论

本研究通过调查发现,北疆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已形成“学校主导、认知先行、活动支撑”的基本格局,但仍面临实践转化不足、家校协同薄弱、地域资源开发不够等现实挑战。需以“体验式”活动激活实践参与,以“协同化”机制整合家校社资源,以“本土化”资源增强教育适配性。才能真正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青觉,徐欣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内涵、要素分析与实践逻辑[J].民族研究,2018(6).

[2]李静.边疆民族地区青少年国家认同培育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1(7):82-87.

[3]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加强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施意见[Z].2022.

[4]张建军.北疆草原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构建[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课题:北疆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课题批准号:NGJGH2024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