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与智能电网的融合应用研究

作者

尤秀强

身份证 120223198009200199

引言

随着能源结构调整与社会用电需求升级,传统电网在灵活性、安全性、能效方面的局限逐渐凸显,智能电网凭借其灵活调度、高效利用、安全可靠的特性,成为电网发展的必然趋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历经多年发展,已形成涵盖控制、检测、调节的完整技术体系,具备支撑智能电网功能落地的核心能力。两者的深度融合,既是智能电网突破技术瓶颈的关键,也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拓展应用场景的重要方向。

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与智能电网融合的核心基础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为智能电网提供底层技术支撑,其涵盖的电力电子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传感检测技术、通信技术等,可满足智能电网对 “感知 - 决策 - 执行” 全流程的技术需求。智能电网则以 “实现能源高效配置、提升系统安全稳定、适配新能源接入” 为目标,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提供了更广阔的应用场景与功能导向。从技术逻辑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控制理论可支撑智能电网的动态调节需求,如通过闭环控制实现电网负荷的精准匹配;其传感检测技术能为智能电网提供实时运行数据,保障电网状态可感知;电力电子装置可实现新能源发电与电网的柔性连接,解决新能源波动性对电网的冲击。

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与智能电网的融合应用方向

2.1 智能调度与控制领域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统通过整合电网运行数据,结合自动化控制算法,实现智能电网的动态调度与精准控制。自动化系统可实时采集区域用电负荷、新能源发电功率、电网节点电压等信息,通过负荷预测模型提前预判用电趋势,为电网调度提供决策依据。针对分布式光伏、风电等新能源的随机性,自动化技术可协调储能系统与新能源发电单元,实现新能源出力与电网负荷的动态平衡,避免新能源大规模并网对电网稳定性的影响。此外,自动化控制技术还能实现电网故障的快速识别与隔离,通过远程操控调整电网拓扑结构,缩短故障影响范围与恢复时间。

2.2 电力设备智能化领域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赋予电力设备 “状态感知、自主诊断、远程运维” 的智能属性,推动智能电网设备体系升级。在输电环节,自动化传感装置可实时监测输电线路的温度、张力、覆冰情况,通过数据传输至后台系统实现设备状态可视化,提前预警线路潜在故障;在配电环节,智能断路器、智能开关柜等设备集成自动化控制模块,可根据电网负荷变化自动调整运行参数,实现配电网络的柔性化运行;在变电环节,自动化技术支撑的智能变电站可实现设备操作无人化、状态监测实时化,减少人工运维成本,提升变电站运行效率与可靠性。

2.3 电能质量优化领域

智能电网对电能质量的高要求,需依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实现精准调控。针对电网中常见的电压波动、谐波污染等问题,自动化装置可实时检测电能质量参数,通过电力电子设备进行动态补偿:如静止无功发生器可根据电网无功功率变化快速调节无功输出,稳定电网电压;有源电力滤波器可实时抑制谐波电流,降低谐波对用电设备的影响。此外,自动化系统还能通过协调分布式能源与储能设备,优化电网潮流分布,减少输电损耗,提升整体电能利用效率,满足用户对高质量电力供应的需求。

2.4 安全防护体系构建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为智能电网构建多层级安全防护体系。在数据安全层面,自动化系统通过加密传输、权限管理等技术,保障电网运行数据在采集、传输、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防止数据泄露或篡改;在运行安全层面,自动化监测系统可实时跟踪电网频率、电压等关键指标,当电网出现异常波动时,自动触发预警机制,并启动备用电源、负荷切除等应急措施,防止事故扩大;在网络安全层面,自动化技术可构建电网专用通信网络,隔离外部网络干扰,避免恶意攻击对电网控制系统的破坏,保障智能电网运行安全。

三、融合过程中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3.1 主要挑战

一是技术兼容问题。不同厂商的电气工程自动化设备与智能电网系统可能存在接口不统一、协议不兼容的情况,导致数据无法高效互通,影响系统协同运行。市场上部分老旧自动化设备仍采用传统通信协议,与新型智能电网系统的数字化协议难以适配,需额外加装转换设备,既增加硬件成本,又提升了故障发生的概率。二是系统协同复杂度。智能电网涵盖发电、输电、配电、用电多环节,各环节自动化系统需实现深度协同,而多系统间的逻辑关联与数据交互增加了融合难度。发电环节的新能源出力预测系统、输电环节的线路状态监测系统、配电环节的负荷调节系统及用电环节的用户响应系统,往往由不同厂家开发,数据模型与控制逻辑存在差异,例如发电侧功率预测数据与配电侧负荷数据的格式不统一,需额外进行数据转换才能实现交互;且当电网面临设备故障、负荷骤增等突发情况时,多系统难以快速形成协同响应,易导致局部电网过载或供电中断。三是专业人才需求。融合领域需要既掌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又熟悉智能电网架构的复合型人才,当前此类人才储备仍存在缺口。

3.2 应对策略

针对技术兼容问题,需推动行业统一技术标准,明确自动化设备与智能电网系统的接口协议、数据格式,实现不同设备与系统的无缝对接。可由行业协会牵头,联合电力企业、科研机构制定涵盖硬件接口、软件通信、数据存储的全流程标准体系,例如规定自动化传感设备需支持标准化通信协议,确保不同厂商设备可直接接入智能电网系统;对于存量老旧设备,制定分阶段改造方案,通过加装标准化转换模块或升级固件程序,使其适配新系统,避免大规模设备更换带来的资源浪费;同时建立标准符合性检测机制,对新入市的产品进行兼容性测试,只有通过检测的设备才能进入市场,从源头杜绝兼容问题。针对系统协同复杂度,可构建统一的电网调度平台,整合各环节自动化系统数据,通过智能化算法实现多系统协同决策,简化操作流程。该平台需具备数据集成、实时分析、动态调控功能,通过边缘计算节点采集发电、输电、配电、用电各环节的实时数据,经云端平台汇总处理后消除数据孤岛;采用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等智能算法,对电网运行状态进行模拟预测,例如在新能源出力波动时,算法可快速计算储能设备充放电量与火电调节量,实现多系统协同响应;同时设置分层控制架构,全局层负责跨区域资源调配,局部层负责单环节设备优化,既保障整体协同效率,又提升局部响应速度,此外还需建立平台定期维护机制,及时更新算法模型与数据接口,确保长期适配电网发展需求。

结语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与智能电网的深度融合,是推动电网从传统模式向智能模式转型的核心驱动力。当前,两者在调度、设备、电能质量等领域的融合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技术兼容、系统协同等挑战。

参考文献

[1]张琦隆.智能电网建设中应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J].科技视界,2024,14(34):90-92.

[2]李腊.智能电网建设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应用[J].新型工业化,2021,11(08):153-154.DOI:10.19335/j.cnki.2095-6649.2021.8.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