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干旱气候对玉米螟发生的影响与防治对策

作者

刘维刚

西丰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 辽宁省铁岭市 112400

一、引言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干旱气候已成为频繁出现的极端天气现象之一,其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尤为显著且深远。玉米作为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干旱气候的加剧使得玉米面临着产量下降和品质受损威胁。与此同时,玉米螟作为一种重要的玉米害虫,其发生规律、种群动态以及危害程度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干旱气候不仅影响玉米的生长,也为玉米螟的繁殖和扩散提供了新的条件,使得害虫的防控难度进一步增加。因此,深入研究干旱气候对玉米螟发生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诣在探讨干旱气候如何影响玉米螟的繁殖、发育、种群分布以及危害程度,并提出针对性的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措施,为应对干旱气候下的玉米螟防治提供指导。

二、干旱气候对玉米螟发生的影响

2.1 干旱气候对玉米螟繁殖和发育的影响

干旱气候对玉米螟的繁殖和发育有显著影响,主要体现在繁殖成功率和发育速度的改变。玉米螟的繁殖需要一定的湿度和温度条件,干旱环境下,玉米叶片卷曲,卵块易从叶背面脱落而死亡,从而降低玉米螟的繁殖成功率。此外,干旱气候还会导致玉米螟的成虫寿命缩短,繁殖能力下降。例如,在干旱地区,玉米螟的卵孵化率和幼虫存活率均低于适宜湿度条件下的种群。

干旱气候同样影响玉米螟的发育速度。研究表明,在干旱条件下,玉米螟的幼虫发育速度会减慢,蛹期延长,成虫羽化时间推迟。这种发育速度的改变可能导致玉米螟的世代重叠现象更加复杂。世代重叠是指玉米螟的不同发育阶段(如幼虫、蛹和成虫)在同一时间段内同时出现的现象,这使得防治措施的实施更加困难,因为难以针对某一特定发育阶段进行集中防治。例如,在干旱条件下,玉米螟种群中的幼虫可能会分布在不同的发育阶段,而传统的防治方法往往针对某一特定阶段(如幼虫或成虫)实施,这使得防治效果大打折扣。可以看出,玉米螟发生数量和为害程度与越冬虫量、温度、湿度、雨量等因素密切相关。玉米螟各虫态适宜发生温度在 15~30C 之间。在玉米生长期间温度都能够达到。因此,玉米螟发生程度主要取绝于温度和降雨量。2018 年笔者所在的辽宁省西丰县发生严重的干旱,对于没有水浇条件的玉米地十分不利于玉米螟产卵。少部分能够着卵的地块,由于温度太高,幼虫也不能正常孵化。而浇水的地快,温度比干旱田低,也完全能够满足玉米螟产卵孵化的需要。有水浇条件和有阵性降水的地快,对玉米螟发生非常适宜。因此,这类地快将会出现玉米螟集中产卵,幼虫密度高正常年份几倍乃至十几倍的严重发生情况。因此在干旱的情况下,这类地快和地区要密切注意防治玉米螟。

2.2 干旱气候对玉米螟种群分布的影响

干旱气候对玉米螟的生存和繁殖极为不利。笔者在工作中发现,玉米螟的生长发育对温度和湿度较为敏感。在干旱地区,由于降水少、空气湿度低,玉米螟的卵孵化率和幼虫存活率可能会降低。例如,从玉米秋季调查被害率来看,由于近年来气候变暖且干旱天气增多,玉米田百株残虫量由原来的11 头下降至8 头。越冬代幼虫数量也明显下降。这表明干旱气候下,玉米螟的生存能力降低,种群密度也随之下降。其次,干旱条件下,玉米的生长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导致植株矮小、叶片干卷。这种情况下,对玉米螟的产卵及卵的孵化造成了不利的条件。玉米螟幼虫主要为害玉米心叶,三龄后钻蛀茎秆和果穗。此外,干旱气候还可能影响玉米螟的迁飞行为。在干旱地区,由于水分条件差,玉米螟可能会通过迁飞寻找更适宜的生存环境。研究表明,玉米螟具有较强的迁飞能力,能够在不同地区之间进行扩散。在干旱气候下,玉米螟可能会从干旱地区向周边地区迁飞,进一步扩大其种群分布范围。这种迁飞行为会导致干旱地区周边地区的玉米螟种群密度有所上升,从而加重其危害程度。在湿润地区,玉米螟的种群密度相对较高。湿润地区的降水丰富,空气湿度大,利于玉米螟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整体来看,玉米螟为害程度高茂田重于长势差的田块,近村田重于远村田。

三、防治对策

从干旱气候对玉米螟种群分布的影响来看,干旱气候在制定应对玉米螟的策略时,应提前查看玉米田间长势及地块所处周边区域。要充分考虑区域内气候的干旱程度以及玉米螟种群数量的实际情况。干旱气候对玉米螟的生存和繁殖有着显著的影响,而玉米螟种群数量的多少则直接决定了其对玉米作物的危害程度。因此,只有根据具体区域内的气候条件和种群数量,才能选择实施最为合适的应对策略,并且合理调整防治手段和防治力度。这样才能在有效控制玉米螟危害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3.1 农业防治

1.清理田块:玉米收获后,及时清理田间的玉米秸秆及枯枝败叶,特别是机械化收割的玉米田块,可将田间残留的秸秆清理出田间发酵处理,或在玉米收获后进行深耕,翻耕深度 30 厘米,将玉米根茬、废秸秆、碎叶等翻埋至土壤深处,以减少玉米螟在田间的越冬场所。

2.合理的耕作制度:合理的耕作制度对于控制玉米螟的数量和降低其危害程度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将玉米与大豆套种或与花生间作,这种种植方式能够营造出一个有利于玉米螟天敌生长的环境。在这种多样化的种植环境中,天敌昆虫如瓢虫、草蛉等能够获得更多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来源,从而更好地繁衍和生存。这些天敌昆虫以玉米螟的卵和幼虫为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自然地控制玉米螟的数量,减少其对玉米的危害。

3.2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玉米螟的天敌或病原微生物来抑制或消灭害虫的方法,这种方法对环境友好,不会产生化学残留。

1.释放赤眼蜂:释放赤眼蜂是一种有效的生物防治方法,赤眼蜂是玉米螟卵的寄生蜂,能够显著减少玉米螟的繁殖成功率。在玉米螟产卵初期和高峰期,释放赤眼蜂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寄生作用。每公顷田地的释放量应为 15 万至 20 万头,确保有足够的赤眼蜂覆盖整个田间环境。为了提高防治效果,释放赤眼蜂的操作应分两次进行,间隔 5 至 7 天。这样可以确保在不同的时间段内都有足够的赤眼蜂存在,以持续对玉米螟卵进行寄生。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控制玉米螟的种群数量,减少其对玉米作物的危害,达到绿色防控的目的。

2.施用生物药剂:常用的生物药剂有白僵菌、苏云金杆菌等。白僵菌可使玉米螟幼虫体表感染,导致其死亡;苏云金杆菌则通过产生毒素杀死玉米螟幼虫。施用生物药剂是玉米螟防治中一种绿色且有效的手段。这两种生物药剂的使用都能有效减少玉米螟幼虫的数量,降低其对玉米的危害,同时又避免了化学农药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害虫抗药性问题。

综上所述,干旱气候对玉米螟的发生和危害产生了显著影响,但通过综合运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措施,可以有效控制玉米螟的种群数量,减少其对玉米作物的危害。这些防治策略不仅能够降低农药的使用量,保护环境和农田生态系统的健康,还能为玉米的高产和稳产提供保障。在应对干旱气候带来的挑战时,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玉米种植情况,选择合适的防治措施,实现可持续的害虫管理。

参考文献

[1]王荣军.盘山县高升镇玉米螟发生规律及蜂防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19):190-190.

[2]高新梅,刘洪军,薛丽静.白城地区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5):21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