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资源在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创新性开发与利用
杨树丽
吉林科技职业技术学院
一、红色资源的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
红色资源既包括物质形态的革命遗址、纪念馆、文物等,也包括精神形态的革命精神、红色故事、优良传统等,其内涵与价值在新时代仍具有强大生命力。
(一)红色资源的核心内涵
历史记忆的载体:红色资源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发展壮大的奋斗历程,如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见证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探索,延安窑洞承载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史,这些资源是大学生了解党史、国史的“活教材”。
精神力量的源泉:从“红船精神”的“开天辟地、敢为人先”,到“抗疫精神”的“生命至上、举国同心”,红色资源中蕴含的坚定信念、为民情怀、担当精神等,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大学生提供了精神滋养。
(二)红色资源的时代价值
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素材:在价值多元的当下,红色资源中“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仰力量,能帮助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四个自信”。
品德修养培育的生动范本:红色故事中,李大钊“铁肩担道义”的担当、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王进喜“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奋斗,为大学生树立了品德修养的标杆,引导其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二、红色资源融入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现实挑战
尽管红色资源价值深厚,但在实际教育中仍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难以真正走进大学生心里。
(一)呈现方式“老化”,与学生认知习惯脱节
部分红色教育仍停留在“参观纪念馆、听讲座、看纪录片”的传统模式,内容呈现偏向“宏大叙事”,缺乏对细节的挖掘和年轻化表达。例如,单纯讲解“长征胜利的意义”,不如讲述“半条棉被”“军需处长”等具体故事更易引发共鸣;过于严肃的纪录片形式,也难以吸引习惯短视频、互动体验的当代大学生。
(二)教育场景“割裂”,与学生生活实际脱离
红色资源的利用多集中在“主题教育月”“实践活动周”等特定时段,与日常思政教育、专业学习缺乏衔接。例如,理工科学生可能认为“红色资源与专业无关”,文科生也多将其视为“思政课的附加任务”,导致红色教育成为“阶段性活动”,难以内化为学生的思想自觉和行为自觉。
(三)价值转化“表面化”,缺乏深度体验与思考
部分红色教育停留在“打卡式参观”“口号式学习”层面,学生仅记住了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却未理解背后的精神内涵。例如,参观革命纪念馆时,学生多关注“文物是什么”,却很少思考“这件文物背后的故事能给今天的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导致红色资源的精神价值难以真正转化为学生的成长动力。
三、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创新性开发与利用路径
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接受习惯,从内容、载体、实践三个层面创新红色资源的运用方式。
(一)内容转化:让红色资源“接地气”“有温度”
故事化解读:挖掘红色资源中的“小人物”“微故事”,用青春视角解读革命精神。例如,讲述“红军战士与老乡的鱼水情”,体现“人民至上”的理念;分享“年轻战士在长征中的成长”,展现“理想信念对青春的指引”,让学生从故事中感受红色精神的感染力。
时代化衔接:将红色精神与当代社会热点、学生关注话题结合。例如,用“南泥湾精神”解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奋斗态度;用“焦裕禄精神”对照“当代青年的责任担当”,让红色资源从历史走向现实,与学生的成长需求产生共鸣。
(二)载体创新:让红色资源“活起来”“潮起来”
新媒体赋能:利用短视频、动漫、H5 等形式传播红色内容。例如,制作“红色故事小剧场”短视频,由学生演绎“刘胡兰就义”“雷锋助人”等场景,配上年轻化的旁白;开发“重走长征路”互动小游戏,让学生在闯关过程中学习长征历史,了解“不怕牺牲、百折不挠”的精神内涵。
校园场景融入:将红色元素渗透到校园环境和日常活动中。例如,在宿舍楼道设置“红色语录墙”,用学生喜欢的手绘风格呈现革命名言;在校园广播站开设“红色音乐分享”栏目,播放《黄河大合唱》《我和我的祖国》等歌曲并解读背后的故事,让红色资源成为校园生活的“隐性教材”。
(三)实践赋能:让红色资源“可感知”“能践行”
体验式实践:组织“红色情景模拟”“红色剧本杀”等活动,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理解红色精神。例如,围绕“遵义会议”设计剧本杀,学生通过扮演历史人物、讨论决策过程,体会“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重要性;开展“重走红色足迹”实践活动,在革命旧址进行“战地救护”“红军行军”等模拟体验,感受革命年代的艰辛与信念。
生活化践行:引导学生将红色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例如,以“雷锋精神”为指引,组织学生开展“校园志愿服务日”活动,在帮助同学、美化校园中践行“奉献精神”;以“工匠精神”为内核,鼓励理工科学生在专业实训中追求“精益求精”,将红色精神融入日常学习和生活。
四、结语
红色资源是思政教育的“富矿”,其创新性开发与利用的关键在于“贴近学生、融入生活、引发共鸣”。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者需打破传统思维,通过内容故事化、载体年轻化、实践生活化的方式,让红色资源从“历史符号”变为“成长养分”,引导当代大学生在了解红色历史、感悟红色精神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真正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 张明远,红色资源融入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研究 [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3):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