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新时代工科类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路径提升的关键策略

作者

赵凌 王洪兰

湖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湘潭 4110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并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据统计,截至2024 年全国高职院校专任教师总量56.6 万人,其中 40 岁以下青年教师占到总数的 55%以上;工科类专业青年教师缺口 30%以上,在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缺口更大。

对于新时代职业教育的类型教育定位而言, 也给工科类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提出了新要求:一是从能力维度上要求达到“理论扎实、实践精湛” 到坚持“科教融汇”,把行业最前沿技术引进学校,并作为教学科研 转型升级同向而行,并且在“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改 职院校,在建设青年教师队伍的过程 发展特点的教师队伍,培育一支有军工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师资队伍是新时代职业教育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必然要求。

二、工科类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困

(一)实践能力与产业需求脱节

目前大部分工科类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是采用“校门到校门”方式培养的,大多没有企业实践经验。据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调查数据显示,在工科青年教师当中仅有38%的教师有企业工作经验,真正能熟练指导开展复杂工程实践的不足 25%。笔者走访发现,有些青年教师上实训课,特别是上机械加工、工业机器人等实训课时,“演示不规范、故障难诊断”,达不到“工学结合”的要求;有的企业参与度不够高,有的只是走走过场,仅参观、了解,基本上没有真正参与到企业的核心技术环节当中。

(二)科研素养与创新要求差距明显

基于“科教融汇”,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成为弱项。统计数据显示,全国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每年主持省级以上科研项目的平均数仅为0.12 项,工科类专利的转化率还不足10%,而在工科类高职院校当中,很多教师都不会将生产技术问题或者产业难题转换成科研选题,加上科研平台建设滞后、缺少团队支撑等因素影响下,青年教师呈现出“单打独斗”的情况,很难产生科研竞争力。

(三)职业发展规划缺乏系统性

职业教育改革进程不断加快,但是还存在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路径不清晰的情况。根据教育部统计结果:53%的工科青年教师不清楚“双师型”发展的道路,35%的工科青年教师因为职称评定不利于自己实践教学方面的贡献而产生了倦怠心理;我校实际的调研数据也显示:我校青年教师在是否是“教学为主”,还是“科研为主”的问题上出现困惑,没有结合专业群建设及产业发展进行具有个体性的成长规划,从而影响到我校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四)激励机制未能体现类型教育特色

现在的激励体系有“重理论轻实践、重论文轻应用”的缺点。从调查情况看,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绩效工资还是主要以课时量、科研课题、学术论文为依据发放的,没有充分考虑企业技术服务、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的贡献因素;有的高职院校虽然出台了双师津贴政策,但是政策不够完善,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双师津贴占月基本工资的比例只有10%左右,对于青年教师参与军工企业技术攻关没有单独设立奖励措施,这会使青年教师产生较低的工作热情。

三、基于高质量发展的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关键策略(一)构建“校企协同”实践能力锻造体系

1. 建立标准化企业实践机制。落实党的二十大 “产教融合” 要求,将企业实践纳入教师考核硬指标。联合大型企业,实施“青年教师企业实践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每年至少累计1 个月企业实践要求,参与产品研发、工艺改进等核心环节。以笔者所在学校的二级学院为例,着力拓展中国融通资源循环产业(湖南)有限公司共成长的合作途径,主动靠前提供技术支持和人力支援,选派老中青结合的教师团队长期进驻企业,在航材物资处置、报废弹药销毁处置等领域提供技术支持,通过“实践日志+技术报告+企业鉴定”三维考核确保实效。企业导师与校内督导双指导模式,青年教师实践能力通过率从 65%提升至91%,实现了企业实践从“形式参与”到“实质提升”的转变。

2.坚持“岗课赛证”育人,建立“示范-实训-竞赛”培训体系。邀请军工企业高级技师和校内教学名师组建“实践教学专家库”,开设“技术工作坊”,开展总装模拟、智能检测等培训活动,提高教师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校内每年度举行一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每个参赛队伍必须至少有一名青年教师参赛,选题采用“装备维修”“智能生产线调试”等真实的教学载体参加比赛。近三年来我校共荣获国家级、省部级以上教学能力竞赛奖项16 项,其中青年教师获奖占39.1%,呈现“以赛促教、以赛提能”的良性局面。

3.开展生产性实训是技能提高的实战载体。 按照企业的生产标准建立实训室,让教师亲身参与真实产品的全程生产,在设计优化、工艺调试、 进行实践锻炼。 以产促教”,近三年来学校派出多名青年教师担任市级大赛市级选手参 产实践中总结出的工艺优化方案和故障诊断的方法,在学生完成 东 比赛中取得佳绩;近三年 1 名青年教师被授予“湖南省技术能手 2 名青年教师被评为市“莲城工匠”,教师深入生产实际参与实训是深化产教融合、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搭建“平台-团队-项目”科研素养培育矩阵

1.建设特色化科研创新平台。根据“科教融汇”的要求,通过学院的军工背景成立了“兵器装备智能制造技术研发中心”,配齐五轴加工中心、智能检测系统等硬核科研装备, 给予青年教师团队提供科研条件;平台施行“开放共享+定向攻关”制,支持青年教师团队依托基 业的技术难题进行攻关工作。近两年来,我校青年教师团队有 2 项成果成功立项。学校校企合作成立了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依托博导牵头的青年教师团队完成了基于数字孪生设计的某弹药自动化拆解生产线的优化等一系列横向项目,学校的授权专利数量与科研成果转化率都获得了极大提升。

2. 组建跨学科协同创新团队。以省级以上科研项目为纽带,构建“资深教授+企业专家+青年教师”的梯队结构。在“军用机器人智能化改造”等项目中,青年教师参与方案设计、数据采集等全过程,通过“传帮带”掌握科研方法,从选题论证到成果转化全程指导,使省级项目申报成功率从 18%提高至37%。定期组织与科创企业、科研院所的学术交流,拓宽科研视野。

(三)建立“精准化”职业发展支持机制

1.实施分类分层职业发展规划。落实“职普融通”的改革要求开展系统的职业发展教育,运用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评、SWOT 分析等方式确定青年教师的“教学名师”“技术专家”“科研骨干”等发展方向;面向具有军工特色的教师开设“武器装备专业发展前沿”等系列专题培训,讲述“军工特有工种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教学能力提升相结合的内容,并明确定升副教授应有 2 年及以上的企事业工作经历或者近 5 年内达到累计不少于 6个月的企业实践经历等具体的专业实践能力标准,而且在教科研的基本条件当中,除了教学成果奖、省级技能竞赛、学术论文以外,还增加了参编教材、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实习实训室建设、科创平台建设、省部级及以上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重点项目的具体内容要求,让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路径可见化、可量化、可抵达。

2. 推行“双导师 + 项目制”成长帮扶模式。采取“校内导师+企业导师”的双导师制度,破解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无指引”困境。其中校内导师主要指导开展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等工作;企业导师着重解决教师实践技能提升、传授产业前沿技术知识、实现校企 合作 对接 题 并利用项目带动专业发展,把教师引进到专业群建设、实训基地升级改造、校企技术服务项目等 作项目中 能装备实训中心建设中就安排青年教师参与全程开展设备选型、工艺布局、教学资源等方面工作,在此过程 中同时也提高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及教学转化能力。

3.完善动态跟踪与反馈调整机制。制定职业发展“成长仪表盘”监测系统,以教学、实践、科研和社会服务 4 项一级指标为测点,分教学评价评分、企业实践时长、发表的科研与论文数量、社会与技术服务、参加的各类竞赛等内容为二级指标的数据表单,从量化数据出发清晰地掌握青年教师的发展状态。探索实行“职业发展中期评估与路径调整”机制,根据产业发展情况和发展需要不断优化发展路径,促使青年教师发展不断进步。精准化职业发展支持机制突出的定位就是实现青年教师个人成长—院校发展—产业需求相匹配相融合。

(四)创新“多元融合”激励保障体系

1. 优化与贡献挂钩的薪酬机制:立足工科专业特色与青年教师成长规律,突出教学维度“理实融合”成效,把技能竞赛指导成果、“岗课赛证”融合课程建设,参与企业工艺改进、技术攻关成效等纳入考核,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建立以实绩为导向、以贡献为核心的薪酬分配体系,让薪酬真正成为衡量价值、激励创新的“指挥棒”。

2. 强化人文关怀与环境支撑:落实“以人为本”理念,建立青年教师诉求响应机制。每学期召开青年教师座谈会,解决住房补贴、子女入学等实际问题,精心打造学校教工之家,充分考虑青年教师需求,教工之家建设“成长赋能区+交流协作区+休闲放松区”功能格局,通过科学规划布局、丰富活动内容、优化服务保障,使其成为凝聚青年教师的“精神家园”。

四、实施成效与经验启示(一)双师能力显著提升,服务产业能力增强

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背景下,工科类高职院校(特别是具有军工特色的院校),依据自身的校企协同培养、科研能力提升和职业发展支撑等关键体系 对青年教师队伍进行的探索实践,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效,利用本地区域国防军工产业发展的优势,积极 深度推进 业链 产业链-人才链”的融合发展,采取“驻企实践+技术服务”模式,让青年 经营过程中,应用课堂教学所学知识为真实企业的实际技术需求提供技术服务,并达到 业资格等级认证,相较于传统的培养方式,目前更多青年教师实现了从“课堂教学者”向“技术服务者”的转变。

(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岗课赛证融通见效

青年教师全程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践课程模块化设计与竞赛指导全过程,在“岗课赛证”融通过程中不断优化实践教学环节,把企 务作为教学 贝日 落实到实践课程建设上,精确达到岗位标准要求;青年教师以真实的顶岗或 新工艺标准,在一线参与编写修订特色教材,经由实践锻炼逐渐形 经过校企订单班教学试点班教学一年的实践,企业订单班学生就业率近 均为 100%,企业 配度满意度达 96%,足以说明青干教的校企订单班产教融合育人成效越来越显著,为工科类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参考范式。

(三)社会服务维度拓展,产教生态持续优化

多元化的社会服务大幅度提高了青年教师的社会影响力。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科研,并成立“校企共成长”的合作平台,使教师能直接接触军工产品检验、装备维修等全产业链服务工作;并依托湘潭市军工数字化制造产教联合体,青年教师可以更加方便地了解企业需求,参加到项目研发当中去,同时也能更顺利地获得企业的实训资源,因而使青年教师能够在“专业链-产业链-人才链”相互融通的背景下参与开发服务,满足技能人才培养的实际要求。另外,“校企协同、双向赋能”的实践主体提供团队建设的动力源和核心发展力量。

(四)新时代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经验启示

一是要坚持“产教融合”的导向,以企业的实践为教师能力提升的主要途径,使教师发展与产业发展同步;二是要凸显“类型教育”特色,建设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科研评价体系,突出应用研究、技术服务职能;三是要注重“精准施策”,根据教师自身的特点和专长实行个性化培养方式,防止“一刀切”式培养;四是要发挥“机制保障”功效,借助于激励制度改革激发内生动力,形成良性的长效机制。

五、结语

新时期的高职院校职业化教育高质量发展 工科类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队伍来说,同样也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诸如湖南国防工业职业技 时代 教融合、科教融汇”的战略部署要求,在注重其实践能力和科研素 激励政策等多方面协同发展,方能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与教 还应着力推动校企共建共研、共促协同的工作新模式,构建 当创造性地参与到中国制造强国以及质量强国建设过程之中,并为后两者提供有力的支持,这也需要职业教育体系给予充分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高职院校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价值、任务、困境及路径——基于《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实施背景的分析. 黄丽霞.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2(03)

[2]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创新能力提升研究. 董晓雅.山西青年,2023(10)

[3]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价值审视与实践路径. 许颖;姚琼;方灿林.教育科学论坛,2025(24)

[4]新时代职业院校青年教师成长及创新能力提升路径探索. 刘强;解寅珑.陕西教育(高教),2024(10)

[5]高职学院新入职青年教师教育培养体系的构建——基于 40 名高职青年教师的问卷调查. 丁强.才智,2025(19)

[6]“四个引领”助推青年教师成长. 覃守生.湖北教育(政务宣传),2023(09)

作者简介:

1.赵凌,女,汉族,1982 年生,人,副教授,主要研究职业教育研究、英语教育教学及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

2.王洪兰(1980—),女,汉族,吉林磐石人,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教学、科研管理。

基金项目:中国机械政研会2024 年职业教育思政研究分会、机械工业教育发展中心研究课题“新时代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有效路径研究”(课题编号:SZ24BO47);湖南省2024 年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定向培养军士文化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ZJGB2024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