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民族器乐演奏教学中的风格把握与艺术表现研究
崔健
海南师范大学 571158
引言
民族器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演奏教学承载着技艺传承与艺术创新的双重使命。当前高校民族器乐教育普遍存在"重技巧轻风格""重形式轻内涵"的倾向,学生虽能熟练演奏高难度曲目,却难以准确把握不同地域、流派的音乐风格特征,更缺乏将文化理解转化为艺术表现的创造力。这种"有技无艺"的教学困境,暴露出传统教学模式在文化阐释与审美培养方面的缺失。本文结合笔者十年教学实践,以二胡、古筝、琵琶等主流民族器乐为研究对象,探索风格把握与艺术表现的融合路径,旨在构建更具文化厚度的演奏教学体系。
一、风格把握:从文化基因到演奏语法的解码
(一)历史语境中的风格溯源
民族器乐的风格形成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人文传统密切相关。以二胡为例,江南丝竹中的《中花六板》与陕北民歌改编的《兰花花》虽同为二胡曲目,但前者通过"垫指滑音"模拟丝竹乐器的绵长韵味,后者则采用"大跳音程"与"快速换把"展现黄土高原的粗犷气质。在教学中,教师需引导学生查阅地方志、民间乐谱等史料,理解"江南丝竹'缓而不慢'"的审美追求与"陕北音乐'信天游'式的自由奔放"的文化基因。当学生知晓《中花六板》源自清代"八板"体裁的加花变奏,便能准确把握其"花而不乱"的节奏处理;当了解《兰花花》改编自同名民歌的叙事结构,自然能通过力度对比表现主人公的悲欢情感。
(二)技法体系中的风格解构
不同流派往往通过特色技法构建风格标识。古筝教学中,山东派与河南派虽同属大指小关节快速托劈的"摇指"技法体系,但山东派强调"密而不实",通过控制指甲触弦深度实现音色清亮;河南派追求"实而不僵",需借助手腕抖动增强颗粒感。教师可采用"技法拆解-对比聆听-模仿练习"的三阶教学法:先让学生用慢速分解动作体会两种摇指的发力差异,再播放不同流派演奏家的录音辨析音色特点,最后通过《高山流水》(山东版)与《陈杏元和番》(河南版)的片段练习巩固技法运用。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教学路径,能有效避免学生陷入"形似神不似"的表演困境。
二、艺术表现:从技术控制到审美创造的升华
(一)情感投射中的二次创作
艺术表现的本质是演奏者对音乐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在琵琶名曲《十面埋伏》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突破"按谱演奏"的局限,通过角色代入实现情感投射:将"列营"段落的扫弦视为将军点将的威严喝令,用"甲阵"段落的轮指表现士兵整装待发的紧张心理,借"鸡鸣山小战"的绞弦模拟刀剑碰撞的刺耳声响。当学生为每个乐段赋予具体情境想象后,其演奏自然会产生层次分明的力度变化与富有张力的音色对比。笔者曾指导学生将"九里山大战"段落处理为"从隐忍蓄势到爆发决战"的情感曲线,该生在毕业音乐会上以此版本演奏时,获得观众三次返场掌声,印证了情感投射对艺术表现的强化作用。
(二)舞台实践中的表现力锤炼
艺术表现能力需在真实演出场景中不断调适。高校可构建"课堂-工作坊-音乐厅"三级实践体系:在课堂阶段通过"无伴奏演奏"训练学生的节奏把控力,在工作坊中组织"不同版本对比演奏"培养审美判断力,最终在音乐厅通过"与观众互动演奏"提升临场应变力。例如,在古筝协奏曲《临安遗恨》排练中,教师可先让学生分别演奏独奏版与交响乐版,体会不同伴奏形式对情感表达的影响;再模拟音乐会场景,要求学生在观众咳嗽、手机铃声等突发干扰下保持演奏状态;最后通过录像回放与观众反馈,帮助学生修正肢体语言与面部表情的配合问题。这种"压力测试-反思改进"的循环训练,能显著提升学生的舞台综合表现力。
三、教学创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路径
(一)跨学科融合拓展表现维度
现代音乐教育理论强调多学科交叉对艺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在民族器乐教学中,可引入舞蹈律动训练学生的身体表现力,借助戏剧表演开发学生的角色塑造能力,通过视觉艺术培养学生的舞台构图意识。例如,在教授二胡曲《战马奔腾》时,教师可与舞蹈教师合作设计"马步移动"训练,帮助学生体会"碎弓"模拟马蹄声的节奏感;与戏剧教师共同编排"战士与战马对话"的即兴表演,引导学生用音乐表达复杂情感;邀请舞台美术专业学生设计灯光方案,让学生理解视觉元素对音乐氛围的营造作用。这种"听觉-视觉-动觉"的通感训练,能突破传统教学的感官局限,催生更具创意的艺术表现。
(二)数字技术赋能风格传承
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技术为民族器乐教学提供新可能。通过建立"流派风格数据库",将不同演奏家的运弓角度、触弦力度等参数进行可视化分析,学生可直观对比各流派技法差异;利用 VR 技术还原历史演奏场景,如让学生"置身"清代雅集聆听《月夜》原貌,增强文化体验的真实性;开发 AI伴奏系统,根据学生演奏实时生成不同风格的伴奏音轨,帮助其在对比中把握风格特征。笔者所在院校试点使用的"智能二胡教学仪",已能通过压力传感器分析学生的运弓压力分布,精准指出其与目标流派的差距,使风格训练效率提升 40% 。
结束语
民族器乐演奏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既能传承文化基因又能创新艺术表达的新时代音乐人才。风格把握与艺术表现如同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前者需要深挖文化底蕴,后者依赖审美创造力;前者是技术训练的终点,后者是艺术生命的起点。高校教师应打破"重技轻艺"的思维定式,通过构建"文化溯源-技法解构-情感投射-实践锤炼"的全链条教学体系,帮助学生在理解"为何这样演奏"的基础上,实现"这样演奏更动人"的艺术升华。唯有如此,民族器乐才能真正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沟通中国与世界的文化桥梁。
参考文献:
[1]施劝耘.中国民族器乐演奏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渗透路径——以琵琶教学为例[J].时代报告(奔流),2024,(10):58-60.
[2]杜涓.“课程思政”视域下高师民族器乐演奏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中国音乐剧,2024,(03):133-136.
崔健,男,蒙古族,内蒙古巴林右旗人,民革党员,琵琶演奏家,一级演奏员,哲学博士,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海南省高层次引进人才,美国康奈尔大学现当代文艺研究方向博士后(Postdoctoral Researc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