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实施现状、问题与精准化设计策略研究
宋奎鹏
汪清县汪清第六中学 133200
引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凝聚民族力量的精神纽带。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重要使命。普通高中作为青少年成长的关键阶段,其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和途径。然而,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学生思想观念的更新,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在实施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难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教育发展的要求。因此,深入研究普通高中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的实施现状,探索精准化设计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普通高中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实施现状
(一)班会开展频率与主题设置
教师通过对 10 所普通高中的问卷调查发现,超过 70% 的学校每学期至少开展 2-3次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部分学校将其纳入常规德育活动体系,每月开展一次。在主题设置上,主要围绕重大节日(如国庆节、清明节)、纪念日(如九一八事变纪念日)以及国家重要事件(如奥运会、航天成就)展开,主题较为传统和集中。然而,这些主题多侧重于历史事件和成就的回顾,缺乏对当下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生活实际的关注。
(二)教育内容与形式
在教育内容方面,大部分班会以讲解爱国主义理论知识、讲述英雄事迹、播放爱国影片为主,内容相对单一,缺乏时代性和趣味性。在形式上, 80% 的班会采用教师主讲、学生听讲的传统模式,互动性和实践性不足。仅有少数学校尝试开展辩论会、演讲比赛、社会实践等活动,但由于时间、资源等限制,未能形成常态化。
(三)学生参与度与教育效果
调查显示,仅有 40% 的学生表示对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非常感兴趣,近 30% 的学生认为班会内容枯燥,参与积极性不高。在教育效果方面,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爱国主义的基本概念,但在将爱国情感转化为实际行动方面存在不足,部分学生认为爱国主义只是一种口号,与自己的日常生活联系不紧密。
二、普通高中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目标定位模糊
部分学校和教师对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的目标认识不够清晰,未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实际需求精准定位教育目标。目标过于笼统、空泛,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导致班会内容和形式难以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二)教育内容与形式缺乏创新
当前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的内容多局限于历史知识和英雄事迹的讲述,未能及时融入新时代的元素和社会热点问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脱节。在形式上,过于依赖传统的说教模式,缺乏互动性和体验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无法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教师专业素养不足
部分教师对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和方法掌握不够深入,缺乏开展主题班会的专业能力和创新意识。在班会设计和实施过程中,不能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教师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难以形成教育合力,影响了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的质量和效果。
(四)缺乏有效的评价与反馈机制
目前,普通高中对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的评价方式较为单一,多以教师自评和学校检查为主,缺乏学生的参与和反馈。评价指标不够科学、全面,侧重于形式和过
程,忽视了教育效果的评估。由于缺乏有效的评价与反馈机制,难以发现班会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无法及时进行改进和优化。
三、普通高中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精准化设计策略
(一)精准定位教育目标
根据普通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认知水平和思想实际,结合时代要求,制定具有层次性和针对性的教育目标。例如,针对高一学生,重点培养其对国家的基本认知和情感认同;针对高二学生,引导其深入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和时代价值;针对高三学生,强化其责任担当意识,将爱国情感转化为实际行动。同时,将教育目标细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子目标,确保班会活动的开展能够有效达成目标。
(二)创新教育内容与形式
在教育内容上,既要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又要紧密结合当下社会热点问题和学生生活实际,融入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元素。例如,结合脱贫攻坚、抗击疫情等重大事件,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形式上,打破传统的说教模式,采用多样化、互动性强的形式,如情景剧表演、小组讨论、实地参观、志愿服务等。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主题班会活动,增强班会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体验感。
(三)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爱国主义教育培训,定期组织专题讲座、研讨会、经验交流等活动,提高教师对爱国主义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增强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创新意识。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创新教育方法和手段。同时,建立教师交流与合作机制,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提高,形成爱国主义教育的合力。
(四)建立科学的评价与反馈机制
构建多元化、多维度的评价体系,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以及家长评价相结合,全面、客观地评价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的效果。评价指标应涵盖教育目标的达成度、内容的丰富性和针对性、形式的创新性、学生的参与度和收获等方面。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式,及时收集学生和教师的反馈意见,分析班会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的改进和优化提供依据,实现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的持续发展和完善。
结束语:普通高中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的重要阵地。当前,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目标定位模糊、内容形式单一、教师专业素养不足、评价反馈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通过精准定位教育目标、创新教育内容与形式、加强师资培训、建立科学的评价与反馈机制等精准化设计策略,能够有效提升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的实效性,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实践,不断完善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的设计与实施,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青年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Z].2019.
[2]王炳林。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02).
[3]李剑。中学主题班会有效开展的策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9(30).
【须注明“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学会“十四五”科研规划课题《普通高中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项目编号:LG243599)”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