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园林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精细化管理措施

作者

陈云

身份证号:510322197409115556

一、园林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精细化管理的核心意义

(一)保障园林生态功能与景观效果的实现

园林工程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植物配置、景观营造实现生态调节与美学呈现,而精细化管理是保障这一价值的关键。通过对植物种植环节的精细化管控,如精准把控种植土肥力、苗木定植深度、后期养护浇水频率等,可提升植物成活率,确保园林生态功能的稳定发挥;对硬质景观施工的精细化管理,如控制铺装材料拼接精度、水景设施防水工艺、景观小品安装平整度等,能保障景观元素的协调性与美观度,避免因施工粗糙导致的景观效果偏差,实现园林项目 “ 生态 + 艺术” 的双重目标。

(二)提升工程耐久性,减少后期维护成本

园林工程中,植物、硬质设施、水景系统的耐久性直接影响项目运营周期与维护成本。粗放式管理易导致施工隐患,如种植土改良不彻底引发植物生长不良、铺装基础压实度不足导致路面沉降、水景管道接口密封不严出现渗漏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使用体验,还需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后期维修。精细化管理通过对施工全过程的细致把控,从材料选型、工艺执行到质量验收,每个环节均严格遵循标准,可减少施工隐患,提升工程各组成部分的耐久性,延长使用寿命,降低后期维护的人力与资金投入。

(三)推动园林工程行业规范化、高质量发展

当前园林工程行业正从 “ 规模扩张” 向 “ 质量提升” 转型,精细化管理是行业规范化发展的重要方向。施工企业通过践行精细化管理,可逐步建立标准化的现场管理流程、统一的质量评价体系,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精细化管理的实践经验可形成行业示范,带动更多企业优化管理模式,改变过去 “ 重进度、轻质量” “ 重效果、轻细节” 的粗放作风,推动整个园林工程行业向规范化、专业化、高质量方向发展。

二、当前园林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管控存在的问题

(一)施工要素管控不细致,质量基础薄弱

园林工程施工涉及植物、材料、设备等多类要素,当前部分项目对要素的管控缺乏精细化思维,导致质量基础不牢固。在植物要素方面,忽视苗木进场检疫、种植土理化性质检测,盲目种植不符合生长条件的苗木,或未根据苗木特性制定个性化种植方案;在材料要素方面,对铺装石材、景观灯具、灌溉管道等材料的质量验收不严格,存在规格偏差、性能不达标等问题,且材料存储不当易导致损坏;在设备要素方面,对种植机械、灌溉系统设备的调试不到位,如洒水车水压控制不准、修剪机械精度不足,影响施工质量与效率,这些要素管控的疏漏直接制约工程整体质量。

(二)施工流程执行不规范,细节把控缺失

园林工程施工流程复杂,涵盖场地整理、基础施工、植物种植、景观营造等多个阶段,部分项目存在流程执行不规范、细节把控缺失的问题。一方面,流程衔接混乱,如硬质景观施工未完成就提前进行植物种植,导致苗木被破坏;或场地平整未达到设计标高就开始铺装施工,影响基础稳定性。另一方面,关键工艺细节执行不到位,如植物种植时未梳理根系导致生长受阻、水景施工中防水层涂刷不均匀、铺装缝隙填充不饱满等,这些细节问题虽看似微小,却直接影响工程质量与景观效果,体现出管理的粗放性。

(三)质量标准不统一,验收体系不完善

当前园林工程施工现场缺乏统一、细化的质量标准与验收体系,导致质量管控缺乏依据。一方面,质量标准模糊,如对 “ 植物种植成活率” 仅规定总体比例,未明确不同苗木的成活率要求;对 “ 铺装平整度” 未制定具体的误差范围,验收时依赖主观判断,易出现标准不一致的情况。另一方面,验收体系不完善,验收环节仅关注最终结果,忽视施工过程中的阶段性验收,如基础施工完成后未验收就进入下一道工序,导致隐患被掩盖;同时,验收记录不规范,缺乏对质量问题的详细记录与整改跟踪,无法形成完整的质量追溯链条,影响管理的精细化程度。

三、园林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精细化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强化施工要素精细化管控,筑牢质量基础

针对园林工程施工要素的特殊性,建立分类管控机制,实现精细化管理。在植物管控方面,制定苗木进场 “ 三检” 制度,检查苗木品种、规格、健康状况,同时检测种植土的 pH 值、有机质含量,根据检测结果进行改良;结合苗木习性制定种植方案,如常绿苗木的定植深度、落叶苗木的修剪强度,确保种植条件适配。在材料管控方面,建立材料供应商准入机制,优先选择资质齐全、质量稳定的供应商,材料进场时严格核对规格、性能,留存检测报告;根据材料特性分类存储,如怕潮的铺装材料存放于防雨仓库,易冻的苗木做好保温措施。在设备管控方面,施工前对所有设备进行调试与校准,明确设备操作规范,如规定洒水车浇水时的喷头高度与移动速度,确保灌溉均匀;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避免因设备故障影响施工质量。

(二)优化施工流程精细化执行,把控关键细节

梳理园林工程施工全流程,制定标准化执行方案,强化细节把控。首先,明确流程衔接节点,绘制施工流程网络图,标注各阶段的开始与完成条件,如场地整理需达到 “ 标高误差≤5cm、土壤压实度 ≥90%′′ 方可进入基础施工;植物种植需在硬质景观主体完成后进行,避免交叉破坏。其次,细化关键工艺操作标准,针对不同工序制定《工艺操作手册》,如植物种植工艺明确 “ 根系舒展 — 回填土分层压实 — 浇透定根水” 的步骤,水景防水层施工规定 “ 基层处理 — 涂刷厚度 — 固化时间” 的参数,确保每个工艺细节均有章可循。最后,建立流程巡检机制,安排专职质检员对施工流程进行实时跟踪,重点检查流程衔接是否顺畅、工艺细节是否达标,发现问题立即整改,避免问题累积。

(三)完善质量标准与验收体系,强化管理闭环

构建统一、细化的质量标准与全流程验收体系,实现管理闭环。一方面,制定精细化质量标准,结合行业规范与项目特点,明确各分项工程的质量指标,如苗木成活率按品种区分(常绿乔木 295% 、花灌木 ≥90% )、铺装平整度误差 ≤3mm 、水景渗漏量 ≤ 规定标准,且标准需量化、可测量,避免主观判断。另一方面,建立 “ 阶段性验收 + 最终验收” 的全流程验收体系,阶段性验收涵盖场地整理、基础施工、植物种植等关键节点,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阶段;最终验收时,对照质量标准逐项核查,同时检查质量记录的完整性,如材料检测报告、工序巡检记录、整改台账等。此外,建立验收问题整改机制,对验收发现的问题明确整改责任人、整改时限,整改完成后重新验收,形成 “ 标准制定 — 过程检查 — 验收评估— 问题整改” 的管理闭环,确保质量管控无死角。

结束语

园林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精细化管理是提升工程质量、实现项目价值的关键举措,其核心在于以 “ 细致、精准、规范” 的理念贯穿施工全过程。当前现场管控中存在的要素管控不细、流程执行不规范、标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需通过强化要素管控、优化施工流程、完善验收体系等措施逐一破解。未来,园林施工企业应进一步深化精细化管理思维,结合技术创新,不断优化管理措施,让精细化管理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进而推动园林工程行业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为城市生态建设与人居环境改善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攀登. 园林工程施工现场质量精细化管理措施[J]. 产品可靠性报告, 2025, (06): 89-90.

[2]李晶. 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乡村科技, 2021, 12(32): 85-87.

[3]崔春阳, 王泽林, 代敏文. 园林工程施工管理问题研究[J]. 居舍,2021, (05): 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