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群众文化在乡村旅游中的潜能
段学兵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老干部活动中心 云南大理 671000
摘要:随着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要解决如何凸显特色、提升内涵的问题。群众文化作为乡村社会生活中蕴含丰富底蕴与活力的部分,对乡村旅游有着巨大的潜能可挖。本文分析了群众文化在乡村旅游中所具备的丰富内涵及价值体现,探讨当前二者融合存在的问题,并从多方面提出深挖群众文化潜能以助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策略,旨在实现乡村旅游经济效益与文化传承弘扬的双赢局面。
关键词:群众文化;乡村旅游;乡村振兴
引言: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它不仅能满足城市居民回归自然、体验乡村生活的需求,也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引擎。而群众文化,扎根于乡村的日常生产生活,涵盖民俗风情、传统技艺、民间艺术等诸多方面,承载着乡村的历史记忆与情感纽带。将群众文化深度融入乡村旅游,挖掘其潜能,能够为乡村旅游注入独特的文化魅力,使其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同时也有利于群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一、群众文化在乡村旅游中的内涵与价值
(一)丰富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
乡村群众文化包含着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农耕文化元素,像传统的二十四节气相关民俗活动,从立春的迎春仪式到冬至的祭祖等,每一项都蕴含着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期盼,将这些融入乡村旅游体验项目中,游客可以深入了解乡村独有的时令文化,感受乡村生活的节律之美,让乡村旅游不再仅仅局限于欣赏自然风光,而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可挖掘、可品味。
(二)增强乡村旅游的体验性
民间技艺类的群众文化,比如剪纸、刺绣、木雕等手工艺,游客可以亲身参与体验,跟着当地的民间艺人学习剪纸的精巧技法,或者尝试在绣布上绣出自己心仪的图案。这种亲身体验的过程极大地增强了游客的参与感,使其旅游过程不再是走马观花式的观光,而是能沉浸其中,获得独一无二的旅游记忆,提升乡村旅游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三)打造乡村旅游的差异化特色
不同地区的乡村有着各自独特的群众文化,比如北方乡村的秧歌与南方乡村的傩戏,无论是表演形式还是文化寓意都截然不同。依托这些差异化的群众文化来开发旅游产品、设计旅游线路,能够塑造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避免乡村旅游出现千篇一律的同质化现象,吸引追求个性化、特色化旅游体验的游客群体。
(四)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传统乡村文化包含了丰富的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地方戏剧、民间信仰等[1]。乡村旅游为群众文化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当游客慕名而来欣赏和参与各类群众文化活动时,这些原本可能面临后继无人、逐渐失传风险的文化瑰宝就能在更广泛的群体中得到认知,激发当地年轻人传承的热情,同时也借助游客的口碑和社交媒体等渠道,将乡村的群众文化传播到更远的地方,实现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广泛传播。
二、当前群众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足,开发意识淡薄
部分乡村地区对群众文化在乡村旅游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深刻,仅仅将目光聚焦在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开发自然景观等方面,忽视了对本土群众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导致乡村旅游缺乏文化灵魂,在市场上缺乏持久的竞争力。
(二)缺乏专业整合与创新
虽然乡村有着丰富的群众文化资源,但往往是零散的、原始的状态。很多地方缺乏专业的文化创意人才对这些资源进行系统整合、深度加工以及创新性转化,难以将其打造成符合现代旅游市场需求、具有吸引力的文化旅游产品,无法充分释放群众文化的旅游潜能。
(三)资金投入有限,配套设施不完善
挖掘群众文化潜能、打造文化旅游项目需要相应的资金支持,用于文化场所的修缮、文化展示设施的购置、专业人才的引进等方面[2]。然而不少乡村经济基础薄弱,在这方面的投入有限,导致文化活动开展受限,文化旅游体验的配套设施如展示馆的环境、体验场地的舒适度等都难以达到理想标准,影响游客的体验感和满意度。
(四)宣传推广不到位
一些乡村即便有优质的群众文化旅游资源,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宣传推广渠道和策略,外界知晓度很低,处于“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尴尬境地,难以吸引到足够多的游客前来,限制了群众文化在乡村旅游中价值的实现和潜能的发挥。
三、深挖群众文化在乡村旅游中潜能的策略
(一)提高认识,加强规划引领
乡村基层政府和旅游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群众文化对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价值,将群众文化资源的挖掘与乡村旅游规划紧密结合起来。组织专家团队对本地群众文化进行全面的普查、梳理和评估,制定科学合理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明确哪些群众文化项目重点用于展示、哪些可以开发成体验产品、哪些需要进一步传承保护后再融入旅游等,以规划引领群众文化与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
例如,巧妙灵活地运用中国农民丰收节、国庆节、春节、中秋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一系列节日,开展文化摄影比赛、非遗进景区、广场舞竞赛等各种群众文化活动,凝聚人力资源,提升群众的主人翁意识[3]。
(二)引进专业人才,强化创新开发
通过优惠政策吸引文化创意、旅游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投身乡村旅游项目开发,鼓励他们对群众文化资源进行创新性挖掘和转化。比如可以将传统的民间故事改编成实景演艺剧本,利用乡村的自然山水舞台,打造沉浸式的夜间文化旅游演艺项目;或者把民间传统图案元素运用到现代的旅游纪念品设计中,开发出既有文化特色又实用美观的文创产品,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附加值。
同时,积极与高校、专业文化机构等开展合作,借助外部的智慧力量,举办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等活动,征集优秀的群众文化旅游创意方案,为乡村旅游注入新鲜的文化活力。
(三)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完善配套设施
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乡村文化旅游项目的资金扶持力度,设立专项的乡村文化旅游发展资金,用于支持群众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文化场所的建设等。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模式,鼓励社会资本通过投资、合作经营等方式参与乡村文化旅游项目开发。
在完善配套设施方面,要根据游客的需求和体验,优化文化展示场馆的环境,配备专业的讲解人员,提升游客在参与群众文化体验活动时的舒适度和便利性,如建设干净整洁、设施齐全的民间手工艺品制作体验工坊等,让游客能够舒心地享受文化旅游过程。
(四)创新宣传推广,提升知名度
利用新媒体平台,打造乡村群众文化旅游的线上宣传阵地。通过拍摄制作精美的短视频,展示乡村民俗活动的热闹场景、民间艺人的精湛技艺等,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以及微信公众号、小红书等社交平台进行广泛传播,吸引游客的关注。
同时,结合线下宣传,举办乡村文化旅游节、民俗文化研讨会等活动,邀请旅游达人、媒体记者等参与体验,借助他们的影响力进行宣传推广;还可以与旅行社等旅游机构合作,推出包含群众文化体验项目的特色旅游线路,提高乡村群众文化旅游在旅游市场中的曝光度,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探索体验。
结语
群众文化在乡村旅游中有着不可估量的潜能,是乡村旅游区别于其他旅游形式的独特魅力所在。通过提高认识、加强规划,引进人才、创新开发,筹集资金、完善设施以及创新宣传推广等策略的实施能够不断深挖群众文化的潜能,让乡村旅游因文化而更具内涵、更富魅力,同时也让乡村群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在未来的发展中,还需要持续关注市场变化和游客需求,不断优化融合模式,进一步释放群众文化在乡村旅游中的巨大潜能。
参考文献:
[1]周丽珍.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J].民族音乐,2023,(03):100-102.
[2]张琳,秦丹丹.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与群众文化相结合的策略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22,(34):133-135.
[3]万调娟.群众文化助推乡村旅游“火”起来[J].文化产业,2024,(22):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