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 视角下河北省非遗文化旅游资源空间分异特征与韧性发展模式研究
杨雨
河北美术学院 设计学院 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700
摘要:本文运用韧性理论、GIS空间分析技术对河北省非遗空间分布特征和旅游开发潜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非遗项目空间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蔚县剪纸、武强年画和吴桥杂技等具有较强的集聚性,而吴桥杂技表现出“集聚-离散”的集聚效应;结合韧空间格局理论提出了核心区、缓冲区和联动区3个区域的保护开发思路,主张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要协调文化与生态的关系,走可持续开发之路,为河北省非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GIS,韧性发展;空间分异
1 引言
非遗是区域文化身份的标记,是沟通历史与现实、传统与当代的桥梁,河北省作为中国的文化大省,有着众多极具区域特色的非遗,比如蔚县剪纸、武强年画、吴桥杂技等,这些非遗拥有极强的文化历史价值,对当地经济及旅游业的发展具有较大潜力,但是,由于河北省地形多变,交通布点不均,其非遗文化资源空间分异特征较明显,如何对其旅游价值进行有效挖掘,实现可持续性开发,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
2 理论框架与方法
2.1 韧性理论
韧性理论来自于生态学,用来表示系统抵抗外部冲击,修复自我的能力。韧性理论被广泛地应用于文化旅游研究中,用以研究如何在全球化、市场化等外部环境的压力下守护地方特色文化,完成可持续发展。河北省非遗文化的韧性发展,是指通过合理规划发展空间、优化配置资源,使非遗文化可以应对时代变迁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2.2 GIS空间分析方法
空间统计分析功能是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强大的“武器”。本文运用GIS的遥感插值法、核密度分析法来提取河北省非遗文化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用遥感插值法推算非遗文化资源在未监测区域分布状况,用核密度分析法获取非遗文化资源集聚区和疏散区,总结非遗文化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
3 河北省非遗文化旅游资源空间分异特征分析
3.1 蔚县剪纸与武强年画的空间分布
蔚县剪纸、武强年画是我国河北省重要的非遗。从GIS分析来看,两种艺术形式之间呈现一定的集聚趋势,主要分布在蔚县和武强县以及其附近地区,蔚县剪纸形式主要是传统手工性传承并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文化以及历史文化背景;武强年画在当地年节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核密度分析显示,蔚县和武强县是我国河北省非遗文化旅游的核心地区。
3.2 吴桥杂技的分布特点
吴桥杂技是河北省其他方面最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分布密度表现出了明显的“集中-分散”的规律。吴桥杂技起源地———吴桥县发展过程中影响越来越大,逐渐渗透到周边地区形成了较强的文化影响力,由空间插值得到的吴桥杂技在河北省内影响较大,整个河北省内尤其是旅游季节时,都分布着许多游客。
4 韧性空间格局的构建
4.1核心区的保护开发
核心区的非遗文化资源集中,文化聚集效应较强,具备较高的文化吸引力,旅游开发潜力高。其中代表非遗项目如蔚县剪纸、武强年画、吴桥杂技的起源地,在这些地区有较强的、丰富的文化底蕴,区域地方特色、文化吸引力强,因此核心区保护与开发是非遗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针对核心区,在核心区要做好保护与管理,避免核心区的过度开发与文化遗产的商业化。核心区这些独特的文化遗产,不但是地区历史传统的象征,而且也是当代旅游开发的重要载体。因此,应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模式,可以结合当地文化和当地的非遗资源特性,制定文化保护措施,保护文化遗产,成立文化保护区,避免对原有区域内的文化环境造成过多影响。增加旅游设施,提高核心区的接待及游人的游览活动参与度等;围绕核心区文化旅游的旅游供给品种,开发出符合文化传承发展的旅游产品,将非遗文化嵌入到旅游开发活动过程中,如开发非遗项目展示、非遗工艺体验等活动,从而提升游人的活动参与程度及旅游体验的深度和广度;旅游核心区发展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准则,保持和保护核心区文化资源在旅游开发中的开发过程及后续的良性循环发展,带动核心区当地居民参与非遗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活动的过程与成果,参与过程中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认可,产生良好社会效益促进非遗文化持久可持续发展。
4.2缓冲区的功能与发展
缓冲区往往拥有一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集聚程度及影响度相对核心功能区较低,因此此类功能区具有极强的韧性,能够对核心区与外界的冲击起缓冲作用。此类区域在保护开发方面也应根据实际状况制定一定的开发策略,避免因过度开发而对文物本体及环境造成破坏。例如承德满族非遗、涉县女娲文化等一些核心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的资源较为分散,但是这些旅游资源又具备一定的区域特色,能够吸引一定数量的游客。因此在缓冲区内,缓冲区的发展策略应注意文化与生态的协调平衡,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注重采用绿色旅游理念,以低干预、高效益的方式进行开发,保证文化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同时保护。作为核心区与联动区之间的中介,在缓冲区内能够起到连接传播资源的作用。强化对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建设,提升其便利性、通达性,促进游客从核心区流动至缓冲区,并且在游客之间推动旅游的流动与交换。缓冲区内注意强化地方文化的独特性与特色,以文化为核心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促进地方文化的辐射,实现地方经济的发展。
4.3联动区的开发与协同作用
联动区是河北省非遗文化资源的外围层,联动区内的非遗项目较为松散,文化资源的密度较小,然而,该区的文化资源同样丰富,因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结果形成了联动区文化资源的特色,联动区的开发应该对区域进行合理规划建设和合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不对联动区的开发过度追求单一旅游经济,而侧重区域多个文化间的共生、互融,通过完善的交通网络体系、信息传递,将联动区与其他区域即核心区、缓冲区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的文化旅游网络,将衡水内画、沧州武术等地方特色、吸引游客的文化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联动区的开发模式要以多种文化体验、生态旅游的结合,并以非遗文化为主,将旅游开发及生态保护、乡村旅游为辅,使其形成一个以文化为动力、生态保护为保障、旅游为载体的多方面复合型发展模式,带动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倍增。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河北地域非遗文化资源富饶,但由于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性与地域性需要因地制宜落实差异化保护与开发。GIS空间分析方法结合韧性理论可以为非遗文化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河北省应该更加重视非遗文化与乡村旅游、生态经济相融相合,打造地域文化旅游品牌,推动河北省非遗文化创新发展与传承。
参考文献
[1]祝可为,吴骁,吴逸波. 平潭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福建轻纺, 2023, (01): 38-41+44.
[2]周柳,杨娟. 广州市文旅资源空间分布特征与融合开发模式 [J].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 2021, 15 (04): 39-45.
[3]肖刚,肖鸿芸. 长江经济带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空间分异研究 [J]. 江西科学, 2021, 39 (04): 750-757.
[4]秦长萍,张晶. 徐州非遗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以沛县泥模为例 [J]. 当代经济, 2021, (08): 86-89.
作者简介:杨雨,出生年月:1994-7-11,女,汉族,籍贯:河北省石家庄市,所在院校:河北美术学院,职称:讲师 学历:研究生,学位:硕士,研究方向:乡村振兴、传统民居、非遗文化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