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现代学徒制下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研究

作者

孙晓茹

阜新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辽宁阜新 123000

随着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我国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然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之间存在脱节现象:企业难以招聘到合适的毕业生,而毕业生也面临就业困难。传统校企合作模式往往流于形式,存在企业参与度低、合作深度不足等问题。现代学徒制作为产教融合的重要创新,通过学校与企业"双主体"育人、学生与学徒"双重身份"学习,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有效路径。研究现代学徒制下的校企合作模式创新,对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1 现代学徒制的内涵与传统模式的困境

现代学徒制是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基础,以学生技能培养为核心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其核心特征体现在"双主体"(学校与企业共同育人)、"双身份"(学生与学徒)、"双导师"(教师与企业导师)、"双场域"(学校与企业)四个方面。这种模式通过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

相比之下,传统校企合作模式存在明显不足。首先,合作机制松散,多依赖个人关系或短期项目,缺乏制度化保障。其次,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需求脱节,课程内容滞后于技术发展。再次,学生实习期间的权益保障不足,缺乏明确的劳动报酬和安全保障机制。最后,评价体系单一,偏重理论知识考核,忽视实践技能评价。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校企合作的实际效果。

2 现代学徒制下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路径

现代学徒制要求在校企合作机制上进行系统性创新。首先要建立"双主体"育人机制,通过校企合作理事会等组织形式,明确各方权责,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同时要完善法律保障,签订培养协议,明确学徒待遇、保险等权益,降低企业参与风险。

课程体系创新是关键环节。要打破学科体系束缚,基于工作岗位要求开发模块化课程,将新技术、新工艺融入教学内容。推行"工学交替"模式,采取灵活学制安排,使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有机结合。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让学生在真实生产环境中提升技能。

师资队伍建设是重要保障。要建立"双导师"制度,对企业导师进行教学能力培训,为学校教师提供企业实践机会。通过建立大师工作室等平台,促进校企师资交流合作,打造既懂理论又精通实践的教学团队。

3 现代学徒制的实践成效与深化建议

3.1 实践应用的显著成效

现代学徒制的创新模式在实践中已展现出显著成效。对于学生而言,其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得到全面提升。通过在真实生产环境中的长期、系统化训练,学生不仅掌握了精湛的技艺,更提前融入了企业文化,培养了工匠精神和职业忠诚度,实现了“毕业即就业、上岗即上手”,就业质量和起薪水平显著高于普通毕业生。对于学校而言,办学活力和适应性增强。通过深度校企合作,学校获得了来自企业一线的实践资源、技术支持和反馈,推动了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师资水平的整体提升,增强了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对于企业而言,获得了量身定制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储备。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确保了人才供给的精准性,大幅降低了新员工的招聘和培训成本,同时也能借助学校的科研力量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实现了经济效益与人才储备的双赢。

3.2 深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尽管现代学徒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其全面深化推广仍面临法律法规不健全、企业投入成本压力大、跨部门协调难等挑战。为进一步推动其健康发展,首先,国家层面应加快完善顶层设计,尽快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配套实施细则,明确现代学徒制中企业、学校、学徒三方的法律地位、权责利关系,并给予参与企业一定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政策激励,降低企业成本。其次,应推动建立国家资历框架体系,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互认融通,打通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立交桥,增强学徒制对学生和家长的吸引力。最后,行业组织应发挥更大作用,牵头制定本行业的学徒培训标准、考核评价标准,为校企合作提供权威依据和规范指引。唯有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协同发力,才能构建起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健康生态,为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4 结论

现代学徒制下的校企合作模式创新,是职业教育回应时代变革、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它超越了传统合作的浅层框架,通过构建“双主体”育人机制、创新课程与教学体系、打造“双导师”队伍等路径,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同频共振。实践证明,这一模式能够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企业用人需求,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是一项多方共赢的战略性举措。然而,其全面成功并非一蹴而就,亟需国家政策的强力引导、法律法规的健全保障、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以及职业院校的主动变革。未来,应持续深化现代学徒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不断探索多元化、本土化的实施路径,推动校企合作向更高水平、更广领域迈进,最终为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 skilledworkforce(技能型劳动力)动能。

参考文献

[1]常瑾,李培畅,庞敏.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新型学徒制育人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北职业教育,2025,9(01):85-88.DOI:10.20228/j.cnki.hbzyjy.2025.01.010.

[2]赵玲杰,冯仕福,段银利,等.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业校企共建现代学 徒制实践研究[J].汽车维护与修理,2025,(06):31-33.DOI:10.16613/j.cnki.100 6-6489.2025.06.022.

[3]晏燕,左莉.校企协同,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以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宝岛眼视光学院为例[J].科教文汇,2024,(19):160-164.DOI:10.16871/j.cnki.kjwh.2024.19.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