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大数据的石油自控仪表故障预警系统设计与实现

作者

邹雪霏 李孝婷

中国石油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北京设计分公司 北京市 100085

引言:

石油工业作为国家能源安全的核心支撑,其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与稳定性直接关系到能源供应安全。自控仪表作为石油开采、输送及加工环节的“神经末梢”,承担着参数监测、过程控制的关键职能,其运行状态直接影响生产效率与作业安全。

然而,石油生产环境往往伴随高温、高压、强腐蚀等极端条件,自控仪表长期在复杂工况下运行,易因元件老化、信号干扰、环境侵蚀等引发故障。传统故障管理依赖定期巡检与事后维修,不仅存在响应滞后、人力成本高的问题,更可能因故障突发导致生产中断,甚至引发泄漏、爆炸等安全事故。

随着工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通过对仪表海量运行数据的实时分析实现故障超前预警成为可能。基于此,本文聚焦石油自控仪表故障预警需求,设计并实现一套融合数据采集、智能分析与预警响应的大数据系统,旨在通过数据驱动的方式提升故障预测精度,为石油工业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支撑。可实时采集石油自控仪表的运行数据(如温度、压力、流量、设备振动值等),利用大数据算法分析数据特征,识别故障前兆,构建可视化预警平台,及时推送故障预警信息,提高故障排查效率,降低生产风险【1】。

1 系统总体架构

该系统围绕石油仪表故障预警需求,构建“数据采集层-数据处理层-预警模型层-应用层”的四层架构,实现从数据采集到决策支持的全流程智能化管理。

1.1 数据采集层

作为系统数据入口,该层通过部署在石油生产现场的高精度传感器与 PLC 设备,构建全面的数据采集网络。采集范围涵盖仪表核心运行参数(温度区间- 20C~150C 、压力范围0\~10MPa)、设备电气状态(电压稳定性、电流波动值)及现场环境数据(空气湿度、介质腐蚀度)。为满足实时监控需求,采用1 次/秒的高频采集策略,确保数据时效性。传输环节结合 5G 技术与工业以太网,针对油田复杂地形特点,优先保障偏远区域的数据传输稳定性,为后续分析提供完整、实时的原始数据支撑。

1.2 数据处理层

原始数据需经过系统化处理以满足模型计算要求。首先进行数据清洗,通过滤波算法去除电磁干扰等噪声数据,采用插值法填补传感器临时故障导致的缺失值,确保数据完整性;随后进行格式转换,统一不同设备的数据标准(如将温度单位统一为℃、压力单位统一为 MPa )。存储架构采用分层设计:Hadoop 分布式文件系统(HDFS)负责存储海量历史数据,按年计算存储容量达 10TB,支持长期趋势分析;Redis 作为实时数据缓存工具,将最近 30 分钟的高频数据驻留内存,使管理人员查询响应速度提升 80% 以上,大幅优化数据访问效率。

1.3 预警模型层

该层是故障预警的核心环节,分为特征提取、模型构建与实时推理三阶段。特征提取阶段,利用PCA 主成分分析算法对高维数据降维,从温度骤变幅度、压力波动频率等 200 余项参数中,筛选出与故障强相关的 30 个关键特征,降低模型计算复杂度;模型构建采用双算法融合策略,随机森林算法处理非线性特征(如压力脉冲规律),LSTM 神经网络捕捉时序依赖关系(如温度渐变趋势),以 5 年历史故障数据(含1200+故障案例)为训练集,通过 10 折交叉验证优化参数,最终实现 90% 以上的准确率与 5% 以下的误报率;实时推理环节将清洗后的实时数据输入模型,每秒计算 1 次故障概率,当概率超过 80% 阈值时自动触发预警流程。

1.4 应用层

面向管理决策需求,开发多终端可视化平台。Web 端平台支持大屏展示,以动态仪表盘形式呈现全油田仪表运行状态(如温度曲线、压力实时值),并通过地图标记故障位置;移动端适配手机与平板,推送分级预警信息(含故障类型、影响范围、3 套备选处理方案),支持管理人员通过语音指令调取历史数据对比分析,实现“随时随地决策”。平台还内置知识库,自动关联同类故障的处理案例,辅助快速制定解决方案。

2 系统实现关键技术

2.1 数据采集与传输优化

针对油田数据传输难题,在井口部署边缘计算节点,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如剔除明显异常值、压缩冗余字段),使传输数据量减少 60% ,降低带宽占用;采用 MQTT 协议实现设备与数据中心的通信,其轻量级特性适配油田低网络覆盖环境,通过断线重连机制保障偏远区域数据传输稳定性,确保99.9%的传输成功率。

2.2 机器学习模型优化

针对石油仪表故障样本中“正常数据多、故障数据少”的不平衡问题,采用 SMOTE 算法合成 minority 样本(如渗漏、堵塞等罕见故障),将正负样本比例从 1:100 优化至1:5;引入滑动窗口技术(窗口大小设为5 分钟),对时序数据分段提取趋势特征,使渐变故障(如阀门磨损导致的压力缓慢下降)识别率提升 25% ,进一步巩固模型可靠性。

2.3 预警响应机制

建立三级预警体系:轻微预警(故障概率 80%-85% )通过平台消息推送至班组负责人,要求 2 小时内排查;中等预警( 85%-95% )同步通知车间主任,启动专项巡检;紧急预警(95%以上)触发现场声光报警,自动暂停关联设备(如关闭输油泵),并通过短信+电话双渠道通知油田应急指挥中心,确保 30 分钟内响应处置,最大限度降低故障影响。

通过四层架构与三项关键技术的协同,系统实现石油仪表故障的“早发现、早诊断、早处理”,预计可降低设备故障率 30% ,减少非计划停机时间 50% 以上,为油田安全生产提供有力技术支撑【2】。

3 系统测试与效果

为验证系统实际应用效能,测试团队选取某油田 300 台核心自控仪表作为测试对象,覆盖井口压力变送器、管线温度传感器、流量计量仪表等关键设备类型。测试周期持续6 个月,累计采集运行数据约 8TB,涵盖高温高压、高腐蚀等复杂工况下的设备参数,同步纳入 50 起历史故障案例(含传感器短路、阀门磨损、线路老化等 12 类典型故障),构建贴近真实生产场景的测试数据集。

测试结果显示,系统在故障识别与预警响应方面表现优异:对于突发性故障(如传感器短路、电路瞬时过载),模型识别准确率达 95% ,能在故障发生后 10 秒内完成诊断;针对阀门磨损、密封件老化等渐变故障,通过时序特征分析实现 88%的识别准确率,较传统阈值判断法提升 30‰ 在预警时效性上,系统平均提前2 小时发出预警,较人工巡检模式(提前 0.5-1 小时)延长 6-8 小时响应窗口,为故障处置预留充足时间。

应用成效方面,借助分级预警机制与智能处置建议,故障平均处理时长从 4 小时缩短至2.4 小时,处理效率提升 40‰ 经测算,该系统每年可减少因仪表故障导致的非计划停机 15 次以上,直接降低生产损失约50 万元,同时减少人工巡检成本 30% ,显著提升油田设备管理的经济性与安全性。

结论:本系统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了石油自控仪表故障的精准预警,有效提升了生产安全性与效率。未来将进一步优化模型,融入设备寿命预测功能,并探索与数字孪生技术结合,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为智慧油田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王祖苗. AMS 技术在化工过程仪表自控系统中的应用探讨[J]. 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2024,6(16).DOI:10.37155/2717-5197-0616-40.

[2] 王松雪. 多参数检测与故障诊断在油气田仪表自控系统中的应用[J]. 自动化应用,2024,65(3):16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