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采矿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及其治理

作者

冯强

霍林郭勒市宝发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身份证号码:210521199005010478

引言

采矿工程作为获取矿产资源的重要手段,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然而,采矿过程中一系列的工程活动,如开挖、爆破、废弃物堆放等,会对周边环境造成多方面的负面影响,破坏生态平衡。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采矿工程的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如何有效控制采矿对环境的影响并进行科学治理,成为矿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研究采矿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及其治理措施,对于实现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具有重要意义。

一、采矿工程对环境的主要影响

(一)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采矿工程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较为显著,主要体现在地表变形和地质灾害风险增加等方面。地下开采会导致采空区周围岩体应力分布发生变化,引发地表沉降、塌陷、裂缝等现象,破坏地表形态和土地结构,影响土地的利用价值。露天开采则直接剥离地表岩层和土壤,形成大面积的采坑和边坡,若边坡稳定性不足,易发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威胁周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此外,采矿过程中的爆破作业会产生振动,可能诱发或加剧地质构造的活动,对区域地质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

(二)对水文环境的影响

采矿工程会对周边水文环境造成多方面的干扰和破坏。采矿活动可能破坏地下水的赋存条件和径流路径,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漏斗,影响周边水井的出水量和地表植被的水分供应。采矿过程中产生的矿坑水含有大量的悬浮物、重金属离子和有害化学物质,若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会污染地表水体和地下水体,降低水质,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和水资源的利用价值。同时,采矿废弃物如废石、尾矿等堆放不当,可能通过雨水淋滤作用将有害物质带入水体,进一步加剧水环境污染。

(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采矿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植被破坏和生物多样性减少。采矿活动需要占用大量土地,直接铲除地表植被,导致植被覆盖率下降,破坏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基础。采矿过程中产生的扬尘、噪声以及排放的有害气体,会影响周边植被的生长,导致植物枯萎、死亡。植被破坏进而影响以植被为生存依托的动物,破坏其栖息地和食物链,导致区域内动物种类和数量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此外,采矿引起的地表景观破坏,会影响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降低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二、采矿工程环境治理的原则与措施

(一)治理的基本原则

采矿工程环境治理应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在矿产资源开发规划阶段就充分考虑环境影响,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从源头上减少环境破坏。同时,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治理的原则,根据不同采矿方式、不同区域的环境特点和破坏程度,采取针对性的治理措施,提高治理的有效性。此外,还应遵循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治理过程中注重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确保治理后的区域能够实现生态功能的可持续发挥,兼顾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二)地质环境治理措施

针对采矿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需采取一系列治理措施。对于地下开采形成的采空区,可采用充填法、崩落法等方法进行处理,减少地表沉降和塌陷的风险;对已发生的地表裂缝和塌陷,进行回填、夯实和防渗处理,恢复土地的稳定性。露天采矿形成的边坡,需进行边坡修整和加固,如采取削坡减载、砌筑挡土墙、喷锚支护等措施,提高边坡的稳定性,防止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同时,建立地质环境监测系统,对地表变形、边坡位移等进行实时监测,及时预警地质灾害,为治理决策提供依据。

(三)水文环境治理措施

为减轻采矿对水文环境的影响,需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污染治理。合理规划采矿区域的排水系统,采取有效的地下水保护措施,如设置防渗帷幕、预留保护煤柱等,减少对地下水的扰动和破坏。对采矿产生的矿坑水,建立专门的水处理设施,采用沉淀、过滤、中和、生物处理等方法进行净化处理,去除水中的有害物质,达标后再进行排放或回用。加强对采矿废弃物堆放场地的管理,设置截排水沟和防渗层,防止雨水淋滤产生的污水污染水体。同时,定期对周边水体的水质进行监测,及时掌握水污染状况,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三、提升采矿工程环境治理效果的策略

(一)完善法律法规与监管机制

健全的法律法规是规范采矿行为、保障环境治理效果的重要保障。应进一步完善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采矿企业的环境责任和治理义务,加大对违法采矿和污染环境行为的处罚力度。加强环境监管机制建设,建立多部门协同监管体系,加强对采矿工程全过程的环境监管,从矿产资源规划、项目审批、施工建设到生产运营进行全程监督,确保各项环保措施落到实处。同时,引入社会监督机制,鼓励公众参与采矿环境监督,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采矿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二)推广绿色采矿技术与工艺

推广应用绿色采矿技术与工艺是减轻采矿环境影响、提高治理效率的重要途径。鼓励采矿企业采用先进的采矿技术,如充填采矿法、溶浸采矿法等,减少对地质环境的破坏和废弃物的产生。推广清洁生产工艺,优化采矿流程,提高资源回收率,减少矿产资源的浪费和污染物的排放。加强对采矿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如将废石用于建筑材料、尾矿用于生产新型材料等,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同时,加大对绿色采矿技术研发的投入,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研发适合不同矿产类型和开采条件的环保技术和装备。

(三)加强生态恢复与重建工作

生态恢复与重建是采矿环境治理的重要内容,对于恢复生态系统功能具有关键作用。制定科学的生态恢复规划,根据采矿区域的生态特点和破坏程度,确定合理的恢复目标和方案。在采矿结束后,及时对采空区、露天采坑、废弃物堆放场等进行整理和覆土,选择适宜的乡土植物进行植被恢复,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加强对恢复植被的养护管理,确保植被能够顺利生长,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同时,注重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恢复,不仅要恢复植被,还要关注土壤、水体、生物等生态要素的修复,构建完整的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结束语

采矿工程对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且复杂的,其治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关系到矿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采矿企业应充分认识到环境治理的重要性,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减轻采矿对地质、水文和生态环境的破坏。通过完善法律法规与监管机制、推广绿色采矿技术与工艺、加强生态恢复与重建工作等策略,不断提升采矿工程环境治理效果。只有将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才能实现采矿工程的可持续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资源保障的同时,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柳东良.铅锌矿采矿过程中的环境影响与修复技术研究[J].世界有色金属,2025,(07):145-147.

[2]汪华然.采矿工程中绿色开采技术的应用探讨[J].内蒙古煤炭经济, 2014,(02):12+16.

[3]谢东兵.铅锌矿采矿工程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及环境保护措施[J].海峡科学,2009,(06):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