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健康素养培养的小学体育教学优化路径分析
许凌飞
合肥市望湖小学,安徽 合肥,230041
摘要:新课标指出,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不仅在于锻炼和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在于提升学生的健康素养,养成科学及终身化运动习惯。本文即以新课标为导向,聚焦于小学体育教学的现存问题,探寻基于健康素养培养的小学体育教学的优化路径,以期充分发挥出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健康素养;小学体育;优化路径
“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体育作为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承载着培育综合人才的重任。在教育理念不断迭代升级的当下,健康素养培养已成为体育课程的核心追求。而受到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小学体育教学往往呈现出“大一统”的现象,教学内容宽泛但缺乏深度,教学模式有效但多样性不足,且多以运动技能传授为主,对健康知识普及、行为习惯培养关注不足,导致“体”与“育”割裂,学生的运动素养及健康素养双双受阻。这一背景下,创新与优化教学路径,为学生提供深入学习与训练的机会,使之在多元运动形式中收获体育技能,养成健康的体育运动习惯,培养优良的体育品德,真正实现健康、良性、全面发展,成为摆在小学体育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小学体育教学的现存问题分析
(一)课程目标与内容偏差,学生健康发展需求难以满足
部分学校在体育课程目标的设定上,过度聚焦于体育技能的传授与学生体能测试成绩,忽视了健康素养中健康知识普及、健康行为养成以及健康态度塑造等关键要素。如在教学计划中,对运动生理学、营养学、卫生保健等健康知识的教学安排极少,导致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运动技能,却对如何科学运动、合理饮食以维持健康缺乏足够认知。教学内容方面,也多以田径、球类等传统常规项目展开,且教学方法传统,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固化机械模式依旧占据助力,导致学生现有接触健康知识的机会,其健康发展需求难以根本性满足。
(二)健康行为引导单一,教学组织形式相对传统
学生健康素养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长期引导,而从现目前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来看,大多以教师主导的集体动作模仿和技能训练为主,反复练习广播体操、跑步队列依旧是主流,学生被动跟随,鲜有根据自身兴趣选择运动项目的机会,继而导致其主动参与的内驱力遭到限制,运动行为更多是服从指令而非自主意愿的体现。且多数教师也未帮助学生如何制定适合自己的课余锻炼计划,如何合理安排运动与休息时间,也未建立课后运动打卡、家庭亲子运动等延伸机制,直接导致学生课堂所学健康运动技能难以转化为持续的日常健康行为。
二、基于健康素养培养的小学体育教学优化路径
(一)合理规划课时,拓展学生健康素养培养空间
学生健康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连续的过程,不仅需要教师具备正确的认知观念,更需要充沛、合理的课时加以支撑。因此学校方面应依据国家对于素质教育的要求,逐渐转变传统的、因循守旧的教学观念,将体育视为与主科同等的地位,并合理规划体育课时,以全面拓展学生健康素养增长空间,为学生的高质量运动、全方位健康发展赋能。
例如,合理规划学期课时,即在一学期的课程安排中,确保体育课时分布均匀,避免出现前半学期课时充足,后半学期因文化课赶进度而被大量占用,以始终保障学生能持续稳定地投身于体育活动,逐步养成健康运动习惯。除去正常的体育课程外,晨练、课间操及课外体育社团活动等“碎片化”时间也可以充分攒积起来,晨练安排在早自习期间,以15-20分钟的慢跑或拉伸运动为主,以逐步培养学生早起锻炼、健康锻炼的自觉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设计课外健康运动社团,并学期开展2-3次的课外户外活动,全面打破体育课时有限的局限,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运动空间,确保其健康素养培养效益的最大化。
(二)丰富教学内容,构建多元健康知识体系
健康素养教育是一个广而深的过程,既涵盖基本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 也涵盖了社会适应等多个维度。因而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不能仅局限于传统运动技能的传授,而是需要构建多元健康知识体系,全面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丰富其健康运动经验,使之在体育课堂中不仅掌握运动技能,还能了解身体机能、运动与营养、运动安全防护等多方面知识,从而全面提升健康素养,为其终身健康运动奠定强有力的基础。
例如在日常教育中,引入“身体奥秘探索”主题内容,先以图片、视频等直观方式向学生介绍人体的运动系统,帮助学生了解跑步时身体各部位的协同工作原理。接着,讲解运动前后的热身和放松的重要性,热身可以提高心率、增加关节灵活性,减少运动损伤;放松则能缓解肌肉疲劳,促进血液循环。最后再结合生活实际,教导学生如何合理安排运动与休息时间,如何实现运动前后的科学饮食搭配,如运动前不宜吃太饱,适当吃一些易消化的食物;运动后要及时补充水分和营养等。期间以“身体部位猜猜乐”等趣味小游戏为串联,教师说出一个身体部位的功能,学生快速指出对应的身体部位,以帮助其全面巩固、应用所学健康知识。
(三)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健康素养培养成效
教学模式单一化、扁平化是传统小学体育教学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因此,要真正构建出真正面向健康素养发展的体育课堂,教师更应在创新体育教学模式上下功夫。在新课标的推动下,大量先进的教学手段步入体育课堂,游戏教学以其独有的趣味性在调动学生体育兴趣层面彰显出独特潜能,拓展训练以其丰富、真实的体验为学生健康、应急能力的训练开辟出全新空间,而信息技术的加持,更为丰富健康教学内容提供了有力支持。因而,体育教师可结合不同的教学需求,灵活运用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健康素养培养机会,促使其将对体育的“天然兴趣”转换为“内生动力”,在多元训练中真正体验乐趣,提高素养,达成最佳的教学效果。
结语:综上,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下,传统的、面向成绩的知识教育逐步被素养教育所取代,健康素养作为体育核心素养的重要一环,也理应受到一线体育教师的重视。而健康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复杂且循序渐进的过程,小学体育教师唯有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优化课程设置,加大健康教育元素的融入,方能最大程度上释放体育课程活力,有效锻炼学生的健康素养与健康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化发展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 梁锐斌. 小学体育教育对学生终身健康素养培养的影响 [J]. 体育风尚, 2024, (02): 140-142.
[2] 田志寿. 在核心素养下小学体育与健康课堂上学生跳跃能力的培养 [J]. 新课程, 2021, (46):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