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地形条件下陆上风机基础施工与风机安装的衔接技术方案
姜继先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天津电力建设有限公司 天津市 300000
引言
风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支柱。在优质风资源区日趋饱和的背景下,大规模开发复杂地形地区的风能资源已成为必然选择。然而,不同于地势平坦的场址,复杂地形通常指山地、丘陵、沟壑、高原等区域,其特点表现为:地势起伏大、交通条件差、地质条件多变、气候环境恶劣(如高海拔、低温、强风)以及生态环境脆弱。这些特点相互交织,极大地增加了风机基础施工的难度,并对风机吊装作业的安全性、精准性和效率构成了严峻考验。因此,深入剖析这些挑战并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对于推动风电产业向更广阔领域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复杂地形条件的主要特点
在展开具体分析前,必须首先明确复杂地形给工程建设带来的全局性影响:交通运输极端困难: 场区内道路蜿蜒崎岖,坡陡弯急,桥涵承载力有限。风机的大型部件,如叶片(长度普遍超过 90 米)、塔筒(单段重达80 吨以上)、机舱等,其超长、超重、超高的特性使得运输成为首当其冲的难题。往往需要对现有道路进行大幅加固、拓宽甚至新建,成本高昂,周期漫长;作业场地严重受限: 风机机位点多布置在山脊或山顶,平台开挖面积有限,难以形成如同平原地区那样宽阔的组装和吊装作业面。这要求吊装方案必须更加精细,对设备选型和布局提出极高要求;地质条件复杂多变: 同一风场不同机位可能跨越迥异的地层,如岩石、软土、滑坡体等,地基处理方式和基础选型不能“一刀切”,需进行“一机一勘”,设计个性化解决方案;气候环境影响显著: 山区小气候特征明显,风速、风向变化快,雾、雨、雪天气频繁,有效施工窗口期短。吊装作业对风速有严格限制(通常要求低于 8-10m/s ),天气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了工期和成本控制的风险;生态环境敏感: 山地丘陵往往是生态保护区或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施工过程中的植被破坏、水土保持、噪声污染等问题尤为突出,环保要求严格,施工组织需充分考虑生态恢复措施。
2、复杂地形条件下陆上风机基础施工与风机安装的衔接技术方案分析
2.1、前期一体化规划与设计衔接
一体化总平布置规划:在总图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单个机位的平面布置,还需用4D-BIM技术进行施工全过程模拟。动态演示从土方开挖、基础浇筑到设备堆放、吊车占位的整个流程,优化场地利用方案,避免空间冲突。例如,将钢筋加工场等临时设施设置在后续可作为叶片堆放场的位置;道路与平台设计的协同:道路设计必须同时满足基础施工(承重:混凝土罐车)和风机安装(承重:主吊车+配重 + 设备)的双重荷载标准。平台设计除满足基础尺寸要求外,还需根据选定的吊装工艺(如主吊工况、履带吊接地比压)进行加固设计,确保吊装时地基稳定;接口标准统一:明确基础环法兰的水平度、平整度、清洁度标准以及地脚螺栓(若采用)的露出长度和扭矩标准,并作为基础施工验收的核心指标,确保与塔筒底法兰的完美匹配[1]。
2.2、施工过程中的动态衔接管理
建立统一的项目管理平台,实时共享基础施工进度、混凝土强度监测数据(采用物联网无线测温仪)、天气预报、道路状况等信息;安装单位根据基础强度增长曲线和天气预测,动态调整设备发运计划和人员进场时间,实现“基础等设备”而非“设备等基础”,减少设备闲置和窝工了;通道与平台的协同使用与保护:制定详细的《大件运输与交通组织专项方案》,实行“运输时段管制”,基础施工材料运输与风机大件运输错峰进行。对关键弯道和坡段建立“一会一封”制度,即大件车辆通过时,其他车辆暂停会让,基础施工完成后,立即对平台进行最终整平、压实和必要的硬化(如铺设钢垫板或浇筑二次薄层混凝土),并划出明确的吊车支腿位置区域,该区域的地基承载力需经检测确认,并做好保护,严禁其他设备车辆随意碾压[2]。
2.3、关键交接面技术与质量控制
在基础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后,安装单位与土建单位共同对基础环法兰的水平度(要求≤2mm)、平整度、中心定位进行第三方复测;彻底清理法兰面上的混凝土浆、铁锈、油污等,确保接触面光洁。对螺栓孔进行通透性检查;双方签署《工作面移交验收单》,明确质量状态和责任界限。检查塔基内预埋电气管道是否通畅,接地扁铁是否按设计要求引出并做好标记;完成塔基内防水、排水和照明等设施的施工,为后续电气安装创造良好条件[3]。
2.4、 基于不同吊装工艺的衔接策略
常规大型履带吊/全地面起重机吊装:确保平台尺寸和地基承载力绝对满足巨型吊车的要求。需提前核算吊车在所有工况下的支腿压力和平台尺寸,必要时对平台进行扩挖或额外地基加固(如铺设路基箱),主吊设备进场路径和组装场地需在基础施工时一并规划预留。分体式吊装(如双臂梁方案):该方案常用于空间极度受限的机位,使用两台中型起重机配合专用臂梁进行吊装;衔接重点:此方案对平台面积要求相对较小,但对两台吊车的精准站位和协同操作要求极高。衔接阶段需精确放样出各吊车的支腿位置,并进行单独的地基承载力验证。在交接复测和吊装就位过程中,可采用无人机进行高空俯瞰,辅助指挥人员监控全局,避免盲区,提高对接精度和安全性[4]。
2.5、安全保障与环境保护措施
建立联合安全管理体系:成立由土建、安装单位共同组成的现场安全协调小组,统一指挥衔接阶段的交叉作业;实施作业许可制度:对吊装、动火、高处作业等高风险活动,实行严格的作业票审批,双方安全员会签;设置物理隔离:在吊装区域与其他施工区域之间设置明显的警戒线和隔离栏,严禁无关人员和设备进入;应急响应联动:制定联合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确保一旦发生险情,双方队伍能迅速、有效地协同处置。水土保持:在平台和道路边坡及时完成喷播植草、砌筑挡土墙等护坡措施。在交接期间,对已完成的水保设施设置保护标识,防止设备碾压破坏;污染控制:设备转场和吊装过程中,严格管理液压油、燃油等,防止泄漏污染土壤。做好施工废料、生活垃圾的集中收集与清运;衔接工作完成后,立即对临时占用的非作业区域进行生态恢复[5]。
结束语
展望未来,随着风电行业向更复杂环境进军,诸如模块化预制基础、山地专用轻型吊装设备、大型无人机吊运技术等创新技术的发展,将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施工与衔接模式,进一步提升效率、安全和经济性。然而,无论技术如何演进,“全局优化、无缝衔接”的核心管理理念将始终是复杂地形风电项目成功的基石。通过践行本文所述方案,项目管理者能够有效驾驭复杂地形带来的挑战,确保风电机组这一“绿色巨人”在群山之巅安全、高效地屹立起来,为我国可再生能源事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振扬.基础环式风机基础动力响应特性与疲劳破坏加固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22.DOI:10.27379/d.cnki.gwhdu.2022.000263.
[2] 蔡 鸥 . 海 上 风 电 建 造 服 役 风 险 分 析 与 安 全 管 理 研 究 [D]. 天 津 大学,2022.DOI:10.27356/d.cnki.gtjdu.2022.000004.
[3]皮本谦.基础环式风机基础的损伤过程模拟与损伤特征参数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21.DOI:10.26985/d.cnki.gcsjc.2021.000938.
[4] 许云龙. 陆上装配式风机基础受力特性及结构优化研究[D]. 天津大学,2019.DOI:10.27356/d.cnki.gtjdu.2019.000575.
[5]魏逸群.海上风电场生命周期的资源消耗与环境影响比较研究[D].厦门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