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控制策略
李杰勇 徐雲峰 苏世喜
广西大学 广西南宁
引言:
在现代制造业体系中,机械制造产品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民生设备等领域,其质量直接关系到下游产业运行效率与使用安全。当前,随着机械产品向高精度、高复杂度方向发展,制造环节的质量管控难度显著提升,若忽视某一影响因素,易导致产品尺寸偏差、性能不达标甚至安全隐患。因此,精准识别机械制造质量的核心影响因素,构建科学有效的控制体系,既是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市场口碑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我国机械制造业从“制造”向“智造”转型的关键支撑。
一、机械制造质量的核心影响因素
1.1 设计环节:质量的“源头性”因素
设计是机械制造质量的基础,若设计阶段存在缺陷,后续制造环节难以通过工艺调整弥补。一方面,设计方案合理性直接影响产品质量:如结构设计未考虑力学平衡,易导致产品使用中出现变形;尺寸标注不精准或公差范围设置不当,会增加加工难度与不合格风险。另一方面,设计与工艺的适配性至关重要:若设计方案未结合企业现有加工设备精度、工艺能力,如要求的加工精度远超设备实际水平,易导致加工误差超标,降低产品合格率。
1.2 材料环节:质量的“基础性”因素
原材料是机械产品的物质载体,其质量直接决定产品性能与可靠性。一是材料性能匹配度:若选用的材料力学性能(如强度、硬度、韧性)不符合产品使用要求,如将普通钢材用于高强度受力部件,易导致产品断裂、磨损等问题;化学性能(如耐腐蚀性、耐高温性)不达标,则会缩短产品在特殊环境下的使用寿命。二是材料质量稳定性:原材料存在成分不均匀、表面缺陷(如裂纹、杂质)等问题,或采购环节未严格筛选供应商,会导致同批次材料质量波动,进而引发批量产品质量问题。
1.3 加工环节:质量的“过程性”因素
加工环节是将设计方案与原材料转化为实体产品的核心步骤,其工艺控制水平直接影响产品精度与一致性。首先是设备精度与状态:加工设备(如车床、铣床、磨床)的定位精度、重复定位精度若超出允许范围,或设备长期使用后未及时维护校准,会导致加工尺寸偏差;设备运行稳定性不足,如主轴振动过大,还会影响产品表面粗糙度。其次是工艺参数设置:切削速度、进给量、切削深度等工艺参数选择不当,易引发加工变形、刀具磨损过快等问题,进而影响产品尺寸精度与表面质量;同时,工艺流程衔接不顺畅,如工序顺序安排不合理,也会增加产品磕碰、划伤的风险。
1.4 人员与管理环节:质量的“保障性”因素
人员操作与管理机制是确保制造流程规范执行的关键。从人员角度看,操作技能水平不足会导致工艺参数执行偏差,如操作人员未按规范调整机床参数;质量意识薄弱则可能忽视加工过程中的细微缺陷,导致不合格品流入下一道工序。从管理角度看,质量管控体系不健全,如缺乏明确的质量标准、检验流程,或未建立过程质量追溯机制,会导致质量问题难以快速定位与整改;生产调度不合理,如为追求效率压缩必要加工时间,也会间接降低产品质量。
二、机械制造质量的控制策略
2.1 强化设计与材料的源头管控
在设计环节,推行“设计-工艺一体化”理念:设计前充分调研企业加工设备精度、工艺能力,确保设计方案与实际制造条件适配;引入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与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CAPP)系统,通过模拟分析优化产品结构与公差设计,减少设计缺陷。在材料环节,建立严格的供应商筛选与评估机制,优先选择资质齐全、质量稳定的供应商;原材料进场时执行“全检+抽检”结合的检验流程,通过力学性能测试、化学成分分析等手段验证材料质量,杜绝不合格原材料投入生产。
2.2 优化加工环节的过程控制
一方面,加强设备管理:制定设备定期维护与校准计划,采用精度检测仪器(如三坐标测量仪)定期核验设备精度,确保设备处于最佳运行状态;引入智能化加工设备与数控系统,通过程序自动控制工艺参数,减少人为操作误差,提升加工一致性。另一方面,细化工艺管控:针对不同产品制定标准化工艺文件,明确各工序的工艺参数、操作规范与质量要求;在关键工序设置质量控制点,采用在线检测技术(如激光检测、视觉检测)实时监控加工尺寸与表面质量,及时发现并纠正偏差。
2.3 完善人员与管理的保障体系
在人员管理方面,建立分层培训机制:对操作人员开展技能培训与质量意识教育,通过实操考核、案例讲解提升其规范操作能力与质量责任感;对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开展质量管理知识培训,强化其对质量标准、检测方法的理解。在管理体系方面,推行 ISO 9001 质量管理体系,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质量职责,建立“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全流程质量追溯系统;完善质量考核与奖惩机制,将产品合格率、质量问题整改率与员工绩效挂钩,激发全员参与质量管控的积极性。
2.4 提升检测技术的支撑能力
检测是验证产品质量、发现质量问题的关键手段。一方面,更新检测设备:引入高精度、高效率的检测仪器,如三坐标测量仪、光谱分析仪、无损检测设备等,提升对产品尺寸、材料成分、内部缺陷的检测精度与效率。另一方面,优化检测流程:制定覆盖“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全周期检测计划,明确各阶段检测项目、检测频率与判定标准;采用“人工检测 + 智能检测”结合的模式,对批量产品采用智能检测设备实现快速筛查,对关键部件采用人工复检确保检测准确性,避免不合格品流出。
结语:
机械制造质量的控制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精准识别设计、材料、加工、人员等关键影响因素,通过源头管控、过程优化、体系保障与技术支撑形成闭环管理。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机械制造企业需摒弃“重生产、轻质量”的传统观念,将质量管控融入制造全流程,通过技术创新与管理升级提升质量稳定性。唯有如此,才能生产出满足市场需求的高质量产品,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我国机械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玲,李祥中,王亮.机械制造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控制策略[J].中国化工贸易,2022,010(005):241-242.
[2]王勇,黄芳书,张俊明.探究机械制造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控制策略[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21,000(015):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