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文化传承视角下民族音乐在高中课堂的实践研究

作者

唐立之

湖南省常宁市第二中学 421500

引言:民族音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与精神内涵。在高中课堂开展民族音乐教学,对传承民族文化、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意义深远。然而,随着时代发展与教育环境变化,民族音乐在高中课堂的实践面临诸多挑战。课程内容与学生需求脱节、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兴趣、师资力量不足以及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阻碍了民族音乐文化的有效传承。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寻找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成为当下高中民族音乐教学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文化传承视角下民族音乐在高中课堂的实践困境

(一)课程内容适配性不足

高中音乐教材中的民族音乐板块,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需求存在较大落差。内容多聚焦于传统经典曲目和理论知识,缺乏对当下民族音乐创新成果的呈现,如新民乐、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融合的作品。陈旧的内容难以与学生熟悉的现代文化接轨,无法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导致学生对民族音乐课程兴趣寥寥,影响文化传承效果。

(二)教学方法创新匮乏

课堂教学仍以传统讲授法为主,教师单方面讲解音乐理论、播放音频,缺少互动与实践环节。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无法亲身参与民族音乐的创作与表演,难以感受其独特魅力。例如,民族乐器演奏、音乐创编等实践性强的活动开展不足,使得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难以激发学习热情与创造力。

(三)师资专业能力短板

部分高中音乐教师在民族音乐领域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他们对民族音乐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缺乏对民族音乐文化内涵、艺术特色的深刻理解,实践技能也相对薄弱。在教学过程中,无法生动、准确地讲解民族音乐知识,难以给予学生专业的指导,直接影响民族音乐教学质量与文化传承深度。

(四)评价体系单一局限

当前评价体系以理论考试和简单的演唱演奏表现为主,未能全面考量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审美能力的提升以及传承意识的培养。这种片面的评价方式,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也难以引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不利于民族音乐在高中课堂的长远发展和文化传承目标的实现。

二、文化传承视角下民族音乐在高中课堂的实践策略

(一)优化课程内容设计

高中民族音乐课堂可依据教材丰富内容,如讲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里的《澧水船夫号子》,可拓展当地船夫文化、劳动场景,让学生理解号子的实用功能与情感表达;介绍《阿里郎》等外国民间音乐

时,关联朝鲜半岛文化背景,对比中外民族音乐在情感传递、旋律构建上的差异,既深化对教材曲目理解,又拓宽文化视野,以多元且具深度的内容,助力学生感知民族音乐文化内涵。

(二)创新教学方法模式

运用情境教学法,讲授《小河淌水》时,借助多媒体营造云南月夜山水情境,引导学生闭眼聆听,想象阿哥阿妹对唱画面,再分组模仿创作简单民歌对唱片段,激发创作热情;采用项目式学习,围绕“民族音乐里的民俗”主题,让学生以教材中《采茶灯》等曲目为基础,调研采茶民俗、戏曲文化,制作汇报 PPT 或短视频展示,促使学生主动挖掘民族音乐与民俗文化关联,提升实践与文化理解能力。

(三)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可组织民族音乐专项培训,邀请民间艺人、音乐学者入校,针对教材中《花鼓》等民族器乐教学,传授演奏技巧、背后的民俗故事;开展校际交流,让教师观摩优秀课堂,学习如何将《辽阔的草原》等民歌与地域文化融合教学,鼓励教师开展民族音乐教学研究,撰写教学案例、论文,提升教学理论与实践水平,打造懂文化、会教学的师资团队[1]。

(四)完善多元评价体系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课堂表现,如学习《战长沙》等戏曲选段时,观察学生参与戏曲唱腔模仿、剧情讨论的积极性;成果性评价除传统演唱演奏考核,增加创意成果评定,像学生围绕教材民族音乐作品创作的绘画、故事、新编旋律等;引入学生自评、互评,让学生在评价《你呀你呀》等歌曲演唱时,从情感表达、文化理解等维度相互交流,多元评价全面考量学生民族音乐学习成果与文化传承意识[2]。

结语:文化传承视角下民族音乐在高中课堂的实践,需直面现存困境,通过优化课程、创新教学、强化师资、完善评价等多元策略协同发力。只有这样,才能让民族音乐真正走进学生内心,使他们在学习中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理解其文化价值,主动承担起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责任。未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与对传统文化重视程度的加深,民族音乐在高中课堂有望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实现文化传承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 陈慧. 民间艺人与高校教师合作的学校民族音乐教育路径[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02), 102-107.

[2] 朱敏.高中音乐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1(19), 98-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