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质量工程中全过程质量监督机制的优化及施工质量风险预警实践

作者

沈栋

身份证号:450327199010060172

一、引言

我国建筑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新型建筑涌现对工程质量管控提出更高要求。2024 年全国建筑工程质量投诉中,因监督不到位致施工质量问题占比 42% 。传统质量监督采用“ 事后验收 + 定点抽查” 模式,存在“ 监督盲区” ,依赖人工经验难提前识别隐蔽风险,被动处置。因此,优化全过程质量监督机制,建立施工质量风险预警体系是提升管控水平的必然选择。

二、建筑质量工程现有监督机制的不足及质量风险特征

2.1 现有监督机制的核心短板

当前建筑质量监督机制存在多维度不足:一是监督流程碎片化,各阶段监督主体信息不通、标准不一,增加质量风险;二是责任体系模糊,多方主体责任界定不清,责任追溯困难;三是监督手段落后,效率低且主观性强,难精准识别高危环节隐患;四是协同性不足,政府、社会、企业监督缺乏有效联动,社会公众及第三方机构监督作用未充分发挥。

2.2 施工质量风险的主要特征

建筑施工质量风险具复杂性、隐蔽性、滞后性。风险类型分结构安全、功能性、材料、工艺四类;关键环节风险集中度高; 80% 以上风险与“ 人、机、料、法、环” 因素相关。部分风险隐蔽,需专业检测,未及时识别易引发安全事故。

三、建筑质量工程全过程质量监督机制的优化路径

3.1 全生命周期监督流程重构

打破阶段分割,构建全生命周期监督流程:前期策划,监督部门参与审核,核查质量目标与防控措施;设计审查,采用“ 专家评审 +BIM 模拟”双审;施工阶段,“ 定点监督 + 动态巡查” 结合,危大工程专项监督;验收评估,推行“ 分部分项验收 + 第三方检测” ;运维阶段,建立质量追溯平台,形成监督闭环。某超高层项目通过此监督,施工阶段质量问题发生率降低 60% 。

3.2 多方协同责任体系完善

明确建设、施工、监理、设计、勘察等多方主体的质量责任,构建 “ 各司其职、协同联动” 的责任体系。建设单位作为第一责任人,对工程质量负总责,需建立项目质量管理制度,保障质量投入;施工单位履行质量主体责任,严格执行施工方案,落实 “ 三检制” (自检、互检、交接检);监理单位履行监督责任,对关键工序实行旁站监督,留存影像资料;设计、勘察单位履行技术支撑责任,及时解决施工中的技术问题。同时,建立 “ 责任清单 + 信用评价” 机制,将各方质量责任细化为可量化的清单指标,如施工单位的材料检测合格率、监理单位的旁站到位率等;依托建筑市场信用平台,将质量责任履行情况与企业信用等级挂钩,信用不良企业限制参与招投标。某市政工程通过责任体系完善,质量问题责任追溯时间从 15天缩短至 3 天。

3.3 监督技术手段智能化升级

引入 BIM、物联网、大数据等智能技术,提升监督的精准性与效率。在施工场地部署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混凝土养护温度、钢筋应力、模板沉降等参数,数据异常时自动报警;利用 BIM 技术构建三维模型,将施工进度与质量数据关联,实现 “ 可视化监督” ,如通过模型比对发现钢筋间距超标、管线碰撞等问题;开发移动端监督 APP,监督人员可现场上传质量问题照片、视频,同步生成整改通知书,跟踪整改进度;建立质量监督大数据平台,整合各项目监督数据,分析质量问题分布规律,为监督决策提供支撑。某建筑集团通过智能化监督,监督效率提升 40% ,人工成本降低 25% 。

四、施工质量风险预警体系构建与实践

4.1 风险预警体系的核心架构

构建 “ 数据采集 - 风险评估 - 智能预警 - 应急处置” 四级风险预警体系。数据采集层通过物联网传感器、现场检查、第三方检测等多渠道收集质量数据,包括材料性能、施工工艺、环境参数等;风险评估层采用 “ 定性 + 定量” 结合的评估方法,定性评估基于专家经验划分风险等级(低、中、高、极高),定量评估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风险指数,如混凝土强度不足的风险指数 σ=σ 材料缺陷概率 × 结构影响程度 × 整改难度;智能预警层基于大数据平台,当风险指数超过阈值时,通过短信、APP 推送等方式向相关责任人预警,明确预警等级与处置要求;应急处置层制定风险处置预案,针对不同等级风险明确处置流程,如极高风险立即停工整改,高风险限期整改并跟踪复查。

4.2 关键风险预警技术应用

针对不同类型质量风险,应用专项预警技术。结构安全风险预警方面,采用光纤传感技术监测钢筋、钢结构的应力应变,当应力超过设计值 10% 时触发预警;材料风险预警方面,建立材料追溯系统,扫描材料二维码即可查看生产厂家、检测报告等信息,发现劣质材料立即预警;工艺风险预警方面,通过 AI 视频监控识别不规范施工行为,如未按要求绑扎钢筋、违规拆除模板等,自动抓拍并预警;环境风险预警方面,对接气象部门数据,遇暴雨、高温等恶劣天气时,提前预警并提示防护措施。某地铁项目通过专项预警技术,成功预警 12 起深基坑边坡失稳风险。

4.3 实践案例:某商业综合体质量监督与风险预警实践

某商业综合体项目总建筑面积 20 万㎡,涵盖购物中心、写字楼、酒店等业态,施工难度大、质量风险点多。项目实施全过程质量监督与风险预警:构建全生命周期监督流程,分阶段制定监督重点;明确 12 家参建单位的质量责任清单;部署 500 余个物联网传感器,监测混凝土养护、模板支撑等参数;建立风险预警平台,划分 86 个风险点,设定风险阈值。实践效果显示:施工阶段共识别高风险点 15 个,通过预警及时处置,未发生质量事故;质量问题整改率达 98% ,较同类项目提升 30% ;项目验收一次通过率 100% ,运维阶段用户质量投诉率低于

五、结论

建筑质量工程的全过程质量监督机制优化与施工质量风险预警,是提升工程质量的系统性工程。通过全生命周期监督流程重构、多方协同责任体系完善、智能化技术升级,可实现质量监督的全覆盖与精准化;依托四级风险预警体系与专项预警技术,能提前识别并处置质量风险,降低事故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王 倩 雯 . 探 讨 建 筑 材 料 质 量 工 程 检 测 [J]. 建 材 与 装饰,2019,(35):55-56.

[2] 何 定 森 . 加 强 建 筑 质 量 工 程 检 测 的 有 效 措 施 分 析 [J]. 居舍,2018,(11):108.

[3] 周 林 . 建 筑 材 料 质 量 工 程 检 验 和 控 制 [J]. 建 材 与 装饰,2016,(52):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