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市政给排水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协同研究

作者

徐月 冷栢双 王梦迟 于志伟

1.身份证号:2101141987****5421 辽宁沈阳 110000 2.身份证号:2323261984****6818 辽宁沈阳 110000 3.身份证号:2107821992****501

摘要:市政给排水系统是支撑城市运转的 “水脉”,涵盖供水保障与排水治污两大核心功能,其建设与运行水平直接关系城市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及民生福祉,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绿色低碳、资源循环、生态宜居)存在深度协同关系。本文围绕市政给排水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协同展开研究,首先阐述二者协同的核心价值,涵盖水资源循环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低碳城市建设;接着分析当前协同过程中存在的规划脱节、技术滞后、管理分散等障碍;最后提出优化协同的路径,旨在为推动市政给排水系统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深度融合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市政给排水;可持续发展战略;水资源循环;生态保护;协同优化一、市政给排水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协同的核心价值

(一)助力水资源循环利用,缓解城市水短缺

市政给排水系统通过供水节约与排水再生的协同,推动水资源循环利用,契合可持续发展的 “资源高效” 目标。在供水端,通过优化管网设计、推广节水器具、加强漏损控制,减少水资源输送与使用过程中的浪费,提升供水效率;在排水端,通过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技术,将达标尾水转化为再生水,用于市政绿化、工业冷却、河道补给等非饮用水场景,构建 “取水 — 供水 — 用水 — 排水 — 再生 — 回用” 的闭环水循环体系,减少对新鲜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开采依赖,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压力,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二)强化水污染治理,保护城市生态环境

市政给排水系统通过排水管控与污染治理的协同,减少水环境污染,支撑可持续发展的 “生态友好” 目标。在排水管网建设中,通过雨污分流改造,避免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混入雨水管网直排自然水体,切断外源污染;在污水处理环节,通过提升处理标准(如从一级 A 标向准 IV 类地表水标准升级),深度去除污水中的氮、磷、重金属及微量有机物,降低尾水对受纳水体的生态冲击。

(三)推动能源节约与低碳排放,支撑低碳城市建设

市政给排水系统通过技术优化与能源回收的协同,降低能源消耗与碳排放,契合可持续发展的 “绿色低碳” 目标。在供水系统中,通过优化水泵选型、采用变频调速技术,减少水厂与管网输水过程中的电耗;在污水处理系统中,通过推广低能耗生物处理工艺(如厌氧氨氧化工艺),降低曝气等高能耗环节的能源消耗,同时利用污水厌氧消化产生的沼气进行发电或供热,实现能源回收利用。

二、市政给排水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协同的现存障碍

(一)规划协同不足,系统衔接性差

当前市政给排水规划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存在 “各自为政” 的问题,协同性不足。一方面,市政给排水规划多聚焦于设施建设规模与短期功能需求(如满足当前供水能力、排水负荷),未充分融入城市长期可持续发展目标(如未来 10-20 年的水资源总量控制、碳排放目标),导致设施建设与战略目标脱节;另一方面,规划缺乏跨部门协同,市政给排水规划由住建部门主导,而水资源管理、生态保护、低碳发展等规划分属水利、环保、发改等部门,各规划间数据不共享、目标不统一,如给排水管网规划未与海绵城市规划同步,导致设施重复建设或功能冲突。

(二)技术协同滞后,生态化水平不足

市政给排水技术应用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 “生态化、低碳化” 要求协同滞后,技术水平有待提升。在供水技术方面,部分城市仍采用传统净水工艺,对微量污染物的去除能力不足,且管网漏损控制技术(如智能检漏技术)应用率低,水资源浪费严重;在排水与污水处理技术方面,传统活性污泥法能耗高、污泥产量大,生态处理技术(如人工湿地、生态滤池)仅在少数项目试点,未大规模推广,且再生水回用技术(如膜分离技术)成本较高,限制了水资源循环利用。

(三)管理协同缺失,责任与机制不健全

市政给排水管理体系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 “系统性、长效性” 要求协同缺失,管理机制不完善。一方面,管理责任分散,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分属不同部门或企业管理,如供水由水务公司负责,排水管网由市政部门负责,污水处理由环保企业负责,各主体间缺乏统一协调,导致问题推诿、效率低下,如管网漏损责任界定不清、污水处理尾水回用衔接不畅;另一方面,缺乏长效协同机制,未建立针对给排水系统与可持续发展协同的考核指标(如水资源循环利用率、碳排放强度),也未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协同参与的管理模式,公众节水意识与再生水接受度不足,制约协同效果。

三、市政给排水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协同的优化路径

(一)强化规划协同,构建一体化规划体系

构建 “多规融合” 的一体化规划体系,推动市政给排水规划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深度衔接。首先,将水资源循环、生态保护、低碳减排目标纳入市政给排水规划核心指标,如规划中明确管网漏损率控制目标、再生水回用率目标、污水处理碳减排目标,确保设施建设服务于战略目标;其次,建立跨部门规划协同机制,由政府牵头整合住建、水利、环保、发改等部门资源,共享基础数据,同步编制给排水规划与海绵城市、水资源保护、低碳城市等专项规划,避免规划冲突。

(二)推动技术协同,提升生态化与低碳化水平

推动市政给排水技术与可持续发展技术的协同创新,提升系统生态化与低碳化水平。在供水技术方面,推广高效净水技术(如臭氧 - 生物活性炭工艺)去除微量污染物,应用智能管网监测技术(如压力传感器、流量计)降低漏损率;在排水与污水处理技术方面,大规模推广生态处理工艺与低能耗工艺,如在中小城市采用人工湿地处理污水,在大型污水处理厂应用厌氧氨氧化工艺,同时提升污泥无害化与资源化利用水平(如污泥焚烧发电、制作有机肥)。

(三)完善管理协同,健全责任与参与机制

完善市政给排水管理协同机制,明确责任主体,构建多元参与格局。首先,整合管理职能,推动供水、排水、污水处理 “一体化” 管理,成立统一的水务管理机构或平台,统筹系统规划、建设、运行与维护,避免责任分散;其次,建立协同考核机制,将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污水处理达标率、碳排放强度等指标纳入地方政府与水务企业的考核体系,强化对协同效果的监督与激励。

结束语

市政给排水系统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协同,是实现城市水安全、水生态、水资源可持续的关键路径,其核心在于通过规划、技术、管理的协同,将给排水系统从 “单一功能设施” 升级为 “支撑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载体”。当前存在的规划脱节、技术滞后、管理分散等障碍,可通过一体化规划、技术创新、机制完善逐步破解。未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进,市政给排水系统需进一步强化与城市生态、资源、能源系统的协同,为构建绿色、低碳、宜居的可持续城市提供坚实的水系统支撑。

参考文献

[1]刘文益. 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给排水设计中的思考[J]. 门窗, 2019,(16): 125-126.

[2]吕金富, 李赛宁, 朱春凤, 解帝. 可持续角度下的城市给排水研究[J].科技与企业, 2016, (03): 103-104.

[3]邹友庆, 蔡枫. 关于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的思考[J]. 科技与企业,2015, (12): 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