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赛促教,探索中职实操课程思政实现路径
白君华
天津市劳动保护学校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背景
新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然而,当前中职工科类专业(如数控维修)实操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重技能、轻育人”的倾向,“技能培养”与“价值引领”呈现“两张皮”现象。具体表现为:
1. 目标割裂:教学目标主要聚焦于操作步骤的掌握和设备故障的排除,对蕴含其中的职业精神、科学态度、安全规范、责任意识等价值元素挖掘不足、融入生硬。
2. 路径单一:思政教育多依赖课堂理论灌输或简单说教,未能有效嵌入真实工作场景和动手实践过程,难以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和行为内化。
3. 评价缺位:教学评价往往局限于技能操作的准确性与效率,对学生职业态度、合作精神、创新思维、质量意识等核心素养的评价缺乏有效机制和标准。
为解决上述难题,本研究以数控维修专业为切入点,依托“数控维修大师工作室”这一特色平台,探索以技能竞赛(“赛”)为驱动引擎,深度融合企业实践资源,构建“三融合、四联动”的实操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旨在实现技能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为同类专业提供可借鉴的范式。
二、理论基础:知行合一与具身体验
本研究构建的实践路径主要基于两大核心教育理论:
1.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强调“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主张在“做”(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教”与“学”,三者融为一体。这为本研究将思政教育融入设备维修、系统调试等“做”的过程提供了根本遵循。技能竞赛和企业实践正是“做”的深化与拓展,是“知行合一”的最佳载体。
2.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认知并非仅发生于大脑,而是身体与环境互动过程中生成的。个体通过亲身的、情境化的实践活动(如操作设备、参与竞赛、解决企业真实故障),能更深刻地体验、理解和内化抽象的价值观念(如工匠精神、团队协作)。大师工作室营造的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为学生的具身认知提供了理想场域。
三、实践路径:三融合与四联动模型构建
本研究核心在于构建“大师工作室 + 技能竞赛 + 企业实践”三维融合育人平台,并形成“竞赛标准反哺教学 $$ 企业元素深度浸润 $$ 环境文化隐性熏陶 $$ 多元主体动态评价”四维联动实施模型。
(一)三维融合育人平台:资源整合与场域构建
1. 数控维修大师工作室:由行业知名技术能手(大师)领衔,集教学、实训、研发、技术服务多功能于一体。配备先进数控设备、典
型故障模拟装置、维修工具及信息化教学资源,营造真实职业环境。
大师不仅是技术导师,更是职业精神和工匠风范的化身。
2. 技能竞赛体系:将各级各类数控维修技能大赛(如省级、国家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相关赛项、行业竞赛)作为重要驱动和检验平台。竞赛内容紧密对接行业前沿技术和职业标准,竞赛过程高度模拟企业真实工作场景和压力环境。
3. 企业实践基地:与区域龙头装备制造企业、数控系统服务商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与设备维护保养、现场故障诊断、技术改造等真实生产任务;邀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或竞赛指导专家。
(二)四维联动实施模型:思政要素有机嵌入
1. 维度一:竞赛标准反哺教学(显性融入)
(1)目标对标:深入解析国家级、省级数控维修技能竞赛规程、评分标准,提炼其中蕴含的“工匠精神”(如精度追求、一丝不苟)、“职业伦理”(如安全规范、环保意识)、“科学素养”(如逻辑分析、系统思维)、“心理素质”(如临场应变、抗压能力)等核心素养要求。
(2)内容重构:将数控技能竞赛标准与职业素养要求进行逆向分解,是提升人才培养针对性的有效路径。具体而言,需将竞赛评分细则、技术规范及素养考察点,系统性地解构、映射到日常教学的核心技能模块中。例如,针对“主轴驱动系统故障诊断与排除”模块,竞赛中要求的快速定位故障源、规范操作流程、安全防护意识等要素,应转化为教学中对电气原理图识读、信号测量方法、故障树分析逻辑及安全操作规范的强化训练。竞赛考察的逻辑推理能力、程序优化意识及调试规范性,应转化为教学中对梯形图结构解析、信号跟踪技巧、逻辑错误排查及调试文档记录的系统训练。
尤为关键的是,在每一个核心技能模块的教学设计中,必须同步明确并深度融入其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技能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在“参数备份与恢复”训练中,需着重引导学生体会每一次备份操作的严谨性与数据安全的重要性,培养其“零差错”的责任意识和对待技术数据的敬畏之心,从而内化“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工匠态度。在“主轴驱动系统故障诊断”环节,应强调规范操作对设备及人身安全的保障作用,强化“安全第一”的职业操守和遵章守纪的法治观念。而在复杂逻辑分析过程中,则需鼓励学生面对难题时保持耐心、勇于探索、协作攻坚,锤炼其“执着专注、追求卓越”的意志品质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科学精神。通过这种逆向分解与目标映射,竞赛标准与素养要求得以在常规教学单元中扎实落地,技能训练与价值塑造实现有机统一。
(3)方法升级:将职业技能竞赛中的典型任务,如限时排故、功能调试、精度检测等,进行系统化改造与升级,转化为日常教学项目或核心实训任务。这种升级的核心在于深度模拟竞赛的真实情境与压力环境,使学生在贴近实战的演练中得到全方位锤炼。
在教学实施中,高度还原竞赛场景:设置严格的时间窗口进行限时排故,模拟突发故障的紧张感;在功能调试环节引入明确的技术指标与验收标准;精度检测则对标行业顶尖要求。通过这种情境模拟,学生不仅能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更能深刻内化竞赛所强调的关键素养:规范操作成为肌肉记忆,严格按照标准作业流程执行,杜绝随意性;质量意识贯穿始终,对每一个细节、每一处精度都精益求精,追求零缺陷;效率观念在倒计时中得到强化,学会科学规划、优化流程、提升响应速度;责任担当精神得以激发,明确个人操作对任务成败和团队成果的影响,培养严谨负责的职业态度。
这种“竞赛任务教学化”的升级模式,有效弥合了常规教学与高水平竞赛要求之间的鸿沟,将竞赛的挑战性与评价标准内化为日常训练准则,显著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与核心竞争力。
2. 维度二:企业元素深度浸润(情境浸润)
(1)真实任务驱动:引入企业真实故障案例、维修工单、技术改进项目作为教学载体。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如“某生产线加工中心频繁出现伺服报警”)的过程中,深刻体验遵守安全规程(生命至上)、注重设备保养(责任意识)、追求维修质量(客户满意)、团队协作攻关(集体智慧)的重要性。
(2)双名师与企业导师协同育人:思政名师与技能大师共同授课、指导实训、带队竞赛。企业导师以其丰富的实战经验和职业感悟,生动诠释“爱岗敬业”、“用户至上”、“持续学习”等职业价值观。课题组利用本校的优质教师资源,打造双名师教学课堂。两位不同领域的名师共同负责一门课程或者一个班级,分工合作,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专业领域优势和影响力,带动学科建设和教学水平提升,并将大赛经验等高层次的职业认知带给团队,配合企业导师的实战教学发挥实效。
(3)企业文化感知:组织学生深入合作企业见习、实习,感受现代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管理、质量文化、安全文化、创新氛围,增强职业认同感和使命感。
3. 维度三:环境文化隐性熏陶(隐性渗透)
大师工作室环境育人:工作室内部布置突出“工匠文化”:悬挂大师事迹、技术能手风采、行业格言(如“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展示精密零件、维修工具、荣誉证书;设置“技术难题攻关榜”、“创新成果展示角”。营造严谨、专注、追求卓越的物理环境和心理氛围。
竞赛文化营造:在校园内宣传技能大赛获奖选手的奋斗历程和感人事迹,举办技能大赛和职教周活动,树立“技能宝贵、劳动光荣”的校园风尚,激发学生崇尚技能、争当能手的热情。
职业规范可视化:将安全操作规程、设备保养流程、6S 管理标准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张贴在工作室醒目位置,形成时刻提醒,促进习惯养成。
4. 维度四:多元主体动态评价(评价牵引)
(1)评价主体多元:构建包含校内教师(侧重过程规范与知识技能)、企业导师(侧重实战能力与职业态度)、大师 / 行业专家(侧重综合素养与创新潜力)、学生自评与互评(侧重协作与反思)的多元评价主体网络。
(2)评价内容多维:评价指标涵盖知识技能(操作规范、排故能力、调试精度)、职业素养(安全意识、责任担当、质量意识、规范执行)、通用能力(沟通协作、问题解决、学习创新、心理素质)、价值认同(对工匠精神、职业伦理的理解与践行)。
(3)评价方式多样:结合过程性评价(实训日志、项目报告、行为观察)与结果性评价(技能考核、竞赛成绩、实习鉴定);利用信息化平台记录学生成长轨迹;建立“职业素养成长档案袋”。
(4)评价结果运用:将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评优评先、竞赛选拔、推荐就业的重要依据,形成价值引领的鲜明导向。
四、实施成效
本研究在数控维修专业进行了为期三年(2021-2024)的教学实践,覆盖学生 300 多人。通过定量数据与质性访谈,验证了模式的显著成效:
学生综合素养显著提升:根据设定的包含知识、技能、素养的综合性评价体系,学生普遍表现出更强的责任心、规范意识、质量观念和协作精神。
技能竞赛成绩飞跃:学生参加省级及以上数控维修相关技能大赛的获奖率显著提升(含一、二、三等奖)。获奖学生反馈,竞赛中的沉着冷静、规范操作、精益求精等素养得益于日常教学中思政元素的持续浸润。
就业质量稳步提高:毕业生进入数控维修对口岗位的比例稳定增长,且就业后的稳定性(一年内离职率)显著下降。合作企业普遍评价毕业生“上手快、责任心强、肯钻研、守规矩”。
教师育人能力提升:参与实践的教师普遍反映,通过深入企业、研究竞赛、与大师合作,自身对专业课程所承载的育人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施能力显著增强。
五、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有效破解了中职工科实操课程中“技能”与“思政”脱节的难题。实践表明,该路径能够将“工匠精神”等核心价值要素有机、深度、自然地嵌入技能训练全过程,显著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竞赛水平和就业质量,为落实职业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实践方案。
提炼出的“思政主导式一体化教学模式”,为机电、汽车等工科专业的实操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参考。未来研究将进一步深化并持续扩大其在不同区域、不同工科专业的应用范围与效果验证,为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具普适性的“知行合一”育人范式。
参考文献
[1] 樊佳; 思政元素融入“快速成型技术”课程教学的实践探索[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2 年06 期
[2] 谭志娇 ; 思政考核与专业考核融合的绩效考核研究 [A];2025 年高等教育发展论坛创新教育分论坛论文集(上)[C];2025 年
[3] 朱桂林 ; 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路径研究 [J];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22 年 06 期
[4] 问傲寒 ; 大思政视域下高职教育两课同频、双育融合的实现路径研究 [A];2025 年高等教育发展论坛创新教育分论坛论文集(上)[C];2025 年
[5] 谭志娇 ; 思政考核与专业考核融合的绩效考核研究 [A];2025 年高等教育发展论坛创新教育分论坛论文集(上)[C];2025 年
基金项目:天津市教育科学院“十四五”教育规划课题:以赛促教,探索中职实操课程思政实现路径—以武建数控维修大师工作室为例(课题号:CJE210255)。
作者简介:白君华(1979—),女,河北邢台人,天津市劳动保障技师学院,高级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