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从教材到考场

作者

付敏

雅礼·浏阳市第二中学

近年来,高考语文命题逐步向素养立意转变,古诗词试题不再局限于机械记忆和简单翻译,而是通过创设丰富的情境,考查学生的语言建构、审美鉴赏和文化传承能力。然而,当前高中古诗词教学仍存在以下问题:教学与考试脱节,课堂多聚焦词句释义而忽略情境迁移;学生缺乏对诗词深层逻辑和时代背景的把握,难以应对开放性问题。因此,本文探索教考衔接的可行路径,以期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基于教考衔接的古诗词情境化命题特征

(一)命题情境的真实性与文化浸润性

基于教考衔接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情境化命题首要特征在于其情境创设的真实性和文化浸润性。这类命题往往通过构建具有历史纵深和文化厚度的考查情境,将古诗词置于特定的时空背景中,要求学生不仅理解文本表层含义,更要把握诗词与时代文化语境的深层关联。命题者通常会模拟真实的文学鉴赏场景或文化传承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历史文化坐标中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艺术追求。这种命题方式突破了传统诗词考查的孤立性,强调在文化脉络中还原文本意义,既考查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也检测其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通过这种真实情境的浸润,学生得以在古今对话中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实现从应试能力到文化素养的全面提升[1]。

(二)问题设计的层次性与思维进阶性

情境化古诗词命题的第二个显著特征体现在问题设计的层次性与思维进阶性上。这类命题往往遵循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构建起 " 文本理解 - 艺术鉴赏 - 文化反思 " 的思维链条。基础层级的问题侧重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基本把握,包括词句理解、意象识别等;中间层级则引导学生分析诗词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培养审美鉴赏能力;最高层级的问题通常要求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对诗词的文化价值或现实意义进行批判性思考。这种层级递进的问题设计,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更能全面检测其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命题者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梯度,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实现思维的逐步深化,从单一的知识掌握走向综合的能力运用。

(三)能力考查的整合性与实践导向性

情境化古诗词命题的第三个核心特征表现为能力考查的整合性与实践导向性。这类命题不再将古诗词考查局限于单一的阅读鉴赏层面,而是注重与其他语文能力的有机融合。命题者常常创设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语文能力的实践情境,如将诗词鉴赏与写作表达相结合,或要求学生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完成跨文本的对比分析。这种整合性考查强调学生在真实语境中灵活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语文学习的实践性特征[2]。同时,命题还注重引导学生将古典诗词的审美体验与当代生活实践相联系,培养其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意识。通过这种实践导向的命题设计,考试不仅成为检测学习效果的手段,更成为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基于教考衔接的古诗词情境化命题教学应对策略

(一)结合单元主题,设计生活化情境任务

教师可以围绕教材单元主题,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任务,将古诗词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以《鹊桥仙》教学为例:在第二单元戏剧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以“策划校园七夕诗会”为情境任务。第一步要求学生为诗会设计宣传海报,摘取“金风玉露一相逢”等诗句作为文案,理解词作的语言美;第二步组织学生改编词作为微型情景剧,体会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第三步引导学生讨论“当代青年如何看待传统节日中的爱情观”,将古典诗词与现代价值观联系起来。这种方式既能激发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诗词鉴赏方法,为应对高考中“传统文化现代意义”类题目做准备。

(二)采用比较阅读,培养多元解读能力

教师可以运用教材中相关文本进行对比教学,帮助学生建立文本关联的思维习惯。以《念奴娇·过洞庭》为例,可对比 2025 年全国一卷王安石《元珍以诗送绿石砚》的命题设计,分析两者在情感表达、意象运用及命题情境上的异同:

1. 比较意象与情感表达方式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以“玉鉴琼田三万顷”“表里俱澄澈”等意象,构建超然物外的浪漫境界,表达高洁人格。王安石《元珍以诗送绿石砚》则以“久埋瘴雾看犹湿”“论心於此亦同坚”等物象关联仕途境遇,借砚台寄托坚贞志节。

教师可以进行命题关联,2025 年真题第 (2) 题要求赏析尾联情感内涵,与《念奴娇》中“肝肺皆冰雪”的自我剖白可形成类比,训练学生从物象中挖掘深层情感。

2. 分析情境化命题特征

真题第 (1) 题的 D 选项(“石砚出自瘴雾之地,看起来水渍斑斑……”)考查学生对“瘴雾”“春波”等意象的语境化理解,与《念奴娇》中“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的象征手法异曲同工。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迁移训练,让学生模仿真题设问,为《念奴娇》设计一道情境化题目,如:“‘表里俱澄澈’与王安石诗中‘同坚’的志节表达有何异同?请结合文本分析。”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沉浸式学习体验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增强学生对诗词的直观感受。以《登岳阳楼》教学为例:第一步利用电子地图展示岳阳楼地理位置,结合“吴楚东南坼”诗句,让学生直观感受诗歌中的空间描写;第二步播放洞庭湖四季风光视频,配合朗读,帮助学生体会“乾坤日夜浮”的壮阔意境;第三步指导学生用手机拍摄校园或家乡的风景照片,尝试用诗句配文,发到班级社交平台展示。这种多媒体教学既符合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的要求,又能让学生在视听体验中深入理解诗词意境,为应对高考诗词鉴赏题中的“画面描述”类题目打下基础。

结论

综上所述,基于教考衔接的高中语文古诗词情境化教学,应当立足教材单元特色,通过生活化情境任务、比较阅读策略和多媒体技术手段等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将古典诗词的学习与现代生活、多元文本和信息技术有机结合。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设计阶梯式的训练任务,帮助学生在理解诗词本义的基础上,发展高阶思维能力。如此,既能提升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水平,又能增强其应对高考情境化命题的能力,最终实现从“学会”到“会考”的跨越,达成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光. 高考情境化试题的命题特点及对语文教学活动的启示[J].高考 ,2024,(28):18-20.

[2] 李宝华, 江雨萌. 高中古诗词情境化教学策略探究[J]. 作家天地,2024,(20):75-77.

备注:本论文为教育部“十四五”教育科研规划 2023 年度立项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名称《 教考衔接背景下高考语文古诗词命题的情境化设计研究》;课题批准号:XYH1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