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式学习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实施路径
李丽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第一中学 677500
引言
虽然地理课程的学习对逻辑推理的要求并不高,但还是要有较好的理解力、分析能力和融汇贯通的能力,这是由地理学科的人文特性所决定的。显然,在新的时期,单纯地依靠背诵已经无法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必须要学会归纳、学会总结,能够将相似点和不同点进行深入的思考。简而言之,就是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习,进行深入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科素质。项目学习法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思想,它把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相结合,可以使学生把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和实际操作相结合。
一、利用实践活动进行项目式学习
实践能力培养在培养学生地理应用能力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在项目式学习过程中,老师要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参加到项目的实践研究和调查中去,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例如,在教学《自然灾害与人类 -- 以洪灾为例》时,教师可以采取实践的方式来开展项目研究,可以通过成立“实地洪涝灾害调查小组”,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某地洪涝灾害相关的新闻、报道、材料等进行调查、分析,让同学们对洪水灾害有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能从资料调研中理解洪水的成因。当学生们对洪灾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老师们也可以组织同学们开展“防洪从我做起”的项目实践活动,让他们走出课堂,通过植树造林、自然灾害成因及防控宣传志愿者、保护环境等亲身经历,加深对自然灾害和人类之间的联系认知,并了解如何有效地防控自然灾害。
二、以合作探究为基础的项目式学习
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项目化教学在实现了通过理想的教学情境成功引入学习项目之后,就开始了最重要的环节,即项目流程的充分执行。这段时间里,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和自由。例如在学习《水圈与水循环》的课程内容时,在确定了要学的内容之后:“水循环是由蒸发、降雨和径流组成的,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循环,可以分为海洋的内循环,陆地的内循环,海陆的大循环。”之后,老师要把所有的权力都给学生,让他们成为探索、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主人,让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自己的主体性。在此期间,首先要提倡老师们自己成立研究小组,确定课题带头人 [1]。其次,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在实施项目学习计划时,要有什么工作要做,并指导他们自己去做。最后,要让学生们自己进行课题分析和讨论,并对项目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整理,老师要走进学生中间,针对学生探究的切入点和思考方式,给予恰当的启发和指导。当学生们的研究结果出来后,老师要立即组织他们展示自己的研究结果,并指出其形成的途径。最后,鼓励学生们互相切磋,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水循环的整体统过程以及水循环细分的三个空间范围。在这个过程中,因为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得到了很好的保障,课堂上的气氛也变得轻松愉快起来,因此,他们可以更快地理解课堂上的重点,攻克难点,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信息技术实施项目式教学
在前期的实践过程中,许多老师都反馈说,目前的教学资源还不够支持项目式学习在教学过程中的开展,所以项目式学习的开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约,通常仅限于教室中。在新的时代里,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不断深入,社会发展的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可以说,信息技术已经渗入到了人们的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进行了彻底的变革,这不但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且还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何在现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情况下,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充实教学内容,拓宽教学途径提高教学质量是地理老师需要探索的问题。特别是对于地理这种具有较强人文属性的学科,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既能创造一个好的学习气氛,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做好数据收集工作。特别是在世界地理的学习中,信息技术具有传统教学方式无法相比的资源优势,通过将教材的内容与之相结合,通过信息技术,在网上进行对应的资源的检索,可以是图片资源、视频资源、文字资源、影视资料、记录片、甚至国家地址杂志的电子版等,可以对项目式教学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老师给学生对应的学习资源并不能直接给出答案,它仅仅是用来扩展学生的相关知识,为解决问题提供一些参考。
结语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项目式学习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这更加适应了目前的人才培养需要,有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而推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在此基础上,高中地理教师要灵活运用项目式教学,充分发挥其优势,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孙元礼 , 蒋燕琳 , 刘兰 .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地理教学设计路径探究 [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 2022(21):45-48.
[2] 魏艳 . 项目式学习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实施路径 [J].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4(13):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