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深度教学背景下高中数学问题情境教学探究

作者

康艳红

武山县第三高级中学 741300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已从“知识灌输”转向“深度学习”,《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在真实的情境和问题驱动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创新意识。目前课堂还存在着情境创设“表面化”,学生“机械接受”等问题。深度教学理念符合贴近生活、数学史或跨学科真实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批判性思考,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高中数学课堂改革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借鉴。

一、深度教学与问题情境教学的内在关联

(一)教学目标的契合性

深度教学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和核心素养为教学目的,知识建构重在“深”和“广”,强调对知识内涵的理解和迁移。问题情境教学以创建真、开放的任务情境为载体,调动学生学习动力,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与意义建构,促使知识向能力转化[1]。教师需要打破传统的知识填鸭,将学习目标从符号记忆向思维发展转变,从独立解题向解决问题转变,最终指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以及责任感素养的发展。

(二)教学过程的互补性

深度教学侧重于“理解——应用——创造”的认知阶梯,问题情境教学以“情境——问题——探究——应用”的程序来达成。情境给予知识形成背景,问题成为思维支点引发探究,探究促使对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2],最后通过应用来评判学习成效,前者给后者赋予理论框架并阐明思维发展道路,后者给前者赋予实际动力,使抽象的目标具体成可行的任务,二者在进程里彼此嵌合形成“目标引领进程,进程支撑目标”的良性循环,推动学生完成深度学习。

二、高中数学问题情境教学的实践策略

( 一) 情境贴近生活与学科本质

要从现实土壤里生长情境,融合数学学科逻辑和生活经验,防止“为情境而情境”,教师得从社会议题(碳排放模型)、科技应用或者学生日常等地方提炼数学原型,保证情境能够承载学科核心概念[3]。教师要从真实世界建立起意义联系,还要揭露背后隐藏的数学本质,引领学生从具体问题中抽出数学结构,达成“生活经验数学化”和“数学知识生活化”的双向转化。

例如,在湘教版高一必修一《第 2 章一元二次函数、方程和不等式》这一课中,老师可以创设“校园活动预算优化”这样的情境 : 假如班级想开晚会 , 需要付固定的场地费 a 元 , 还有每个小时设备费 b 元 ,那么在总预算 P 元的情况下 , 能维持多久呢 ? 老师可让学生来构建不等式 -bx2+(a+24b)x-P≤0 (把花费简化成二次函数的形式)或者研究二次函数 C=-bx2+(a+24b)x 的顶点、解集 , 从而掌握二次函数的开口方向、顶点坐标、判别式这些基本知识 , 又能够经历把真实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 , 再进行符号计算和最优选择的过程。最后得出解不等式 x 的取值范围, 还要结合实际的限制( 比如说时间是否合适), 进行最优的结论优化,完成“生活经验数学化”和“数学知识生活化”的过程 , 培养数学建模能力和逻辑推理的核心素养。

(二)注重问题链的层次性

问题链必须符合“认知脚手架”规则,由浅到深,由基本认识走向全面应用,问题设计分三个层次,最底层基本层主要关注概念区别与技能操作,往上一层扩充层引导知识转嫁和跨情形应用,再往上一层难点层促使创建思考和批判性思考。每层问题要有逻辑关联,前面一个问题就是后面探寻的依靠,达成“低入口,多阶梯,高思维”的探寻道路,契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做到深入探究的目的。

例如,在湘教版高一必修二 ⟨1.5 向量的数量积》这一节数学课中,问题链设计需遵循“认知脚手架”原则,分层递进以促进深度学习。基础层次上的问题能够用辨析的方式来设置,给出个条件“知道向量a 跟b 的夹角是60 度,还有它们各自长度都是2、3 的时候,求它们数量积是多少?”这种题用具体的数值能够强化感受,再加一道题“要是夹角成了钝角,那数量积会是个啥样符号呢”,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弄清楚符号上有什么规律,至于扩展的部分,就要让学生自己把知识迁移一下,拿题目来说“三角形ABC 里面AB 和AC 的数量积等于6,并且 ∣AB∣=3 ,问角 A 的余弦值以及边 BC 的最短长度”,这种形式把数量积的概念放到具体的形状之上,借此渗透坐标法或是几何意义,挑战部分可以用开放型的问题去刺激思维,要是有向量 u 存在,当任何向量 v 时 u 和 v 数量积都等于 |v|,这时能分析出 u 有什么特征并证明出来。

(三)以学定教,过程性引导

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学习状态出发,课堂观察、对话反馈中动态调整。教师要有“倾听—诊断—支架”能力:倾听学生思维路径,诊断学生的认知障碍与潜在能力,给予适时、适量的引导支架,如提示性提问、可视化等。过程性引导要“退后一步”“适时介入”,给予学生自主空间,又引导学生在关键处思考,在“退后一步”“退后半步”中,让学生经历“教师引导”和“学生主体”两者的协同共进。

例如在湘教版高一必修二《3.1 复数的概念》这一课中,当学生陷入“ ⋅X2+1=0 无解”的困惑时,教师通过对话找到学生的困惑之处,及时以“假设 i2=-1; ”的假设支架促进复数概念的搭建,并用数轴与复平面的可视化对比、复数与实数运算规则的对比表格等具象化工具,引导学生把抽象概念具体化;在自主探究环节,教师可以布置“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复数在几何变换中的意义”等分层任务,既能确保基础层学生掌握复数的形式、实虚部分析,也能使挑战层学生探究复数旋转的意义,在此过程中教师“退后一步”让学生自主辩论“复数能否比较大小”,通过暴露思维误区以反例“ 与 2i 无法比较”为支架引导学生总结出“复数不是有序域”。

结语

在深度教学理念指引之下,高中数学问题情境教学为课堂改革开拓了新途径。只有不断地更新教学形式,把情境教学深深扎根在生活中和学科的本质里,才能做到真正的深度学习,培养出适应未来发展的人才,往后,教育工作者得敞开胸襟,结合技术和人文,让情境教学变成育人的沃土。

参考文献

[1] 罗丽芳 . 高中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 新课程 ,2021(31):205.

[2] 宫海静 , 邵志豪 . 深度学习下高中数学问题情境设计及实践 [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23,39(6):46-49.

[3] 薛晓敏 , 白雪峰 . 基于 " 课堂深度学习 " 的高中数学教学实践研究 [J]. 数学教学通讯 ,2025(6):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