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新课标下指向思维发展的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研究

作者

仲丽敏

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 130000

引言

新课标对初中语文教学提出新要求,思辨性阅读教学成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当前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存在诸多待完善之处,深入研究其教学策略,对推动语文教学发展、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新课标下思辨性阅读教学概述

1.1 新课标对思维发展的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将“发展学生逻辑思维与批判性思维”列为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通过语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辩证分析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要求突破了传统知识传授的局限,转向以思维品质提升为导向的教学变革。具体而言,课程目标不仅关注学生对文本表层信息的提取,更重视其能否在阅读过程中建立观点间的关联、识别论证逻辑漏洞、评估价值取向合理性,并形成个性化的判断与表达。例如,在议论文教学中,教师需引导学生剖析作者立场背后的隐含前提,辨析不同论据的支撑力度,甚至模拟反方视角进行辩驳训练。

1.2 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内涵

思辨性阅读是以理性对话为基础,以逻辑推演为路径,以开放探究为特征的高阶认知活动。它超越简单理解或鉴赏层面,要求读者深度介入文本的意义生产过程:既要解码作者的创作意图与文化语境,又要跳出固有框架进行批判性反思;既需遵循文本内在的证据链展开推理,又能基于个人经验与社会现实提出创新性解读。这种教学模式具有鲜明的对话属性,鼓励师生、生生之间围绕争议性话题展开观点碰撞,在论证与反驳中完善认知结构。

2. 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现状

2.1 教学目标设定问题

当前多数教师仍将思辨能力培养视为附加任务,未能将其纳入常态化教学设计。典型表现为三维目标割裂化:知识目标过度聚焦字词句篇的识记,能力目标局限于答题技巧训练,情感态度价值观则流于空洞说教。这种碎片化的目标体系导致思辨训练沦为偶尔为之的活动课,缺乏系统性规划。部分学校虽在教案中标注“培养批判性思维”,但实际课堂仍沿用“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传输模式,鲜有设置驱动性问题引发认知冲突。更有甚者将思辨简单等同于辩论赛式的唇枪舌剑,忽视逻辑链条的严密构建与证据支撑的必要性。

2.2 教学内容选择困境

教材资源的利用存在双重矛盾:一方面,现行统编教材虽选入大量文质兼美的典范文本,但配套解读材料往往预设标准化答案,抑制了多元阐释空间;另一方面,教师自主开发校本资源的能力不足,难以突破教材束缚拓展思辨维度。许多课堂仍困守于课文后的练习题体系,将复杂的文学鉴赏简化为选择题填空,消解了文本的思想张力。即便涉及拓展阅读,也多选择难度过低或思想单薄的文章,无法提供足够的认知挑战。例如,教授《故乡》时,若仅停留在闰土形象分析层面,而不引入同时代其他乡土文学作品进行比较研究,学生便难以洞察鲁迅对国民性的深刻批判。

2.3 教学方法应用不足

传统讲授法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教师习惯于充当权威阐释者,留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被压缩至极限。即便采用小组合作形式,也常因缺乏有效指导而演变为优生主导的表演秀,学困生沦为旁观者。提问策略单一化问题突出,多为记忆型问答,少有设计开放式、阶梯式的问题链引导学生层层深入。例如,讲解《愚公移山》时,若仅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而非追问“移山真的比搬家更合理吗”“当代人应如何看待这种执着精神”,则错失了培养辩证思维的机会。评价机制滞后加剧了方法革新困境,现有考试制度仍以标准答案为评判依据,导致教师不敢放手让学生开展创新性解读。即便尝试项目式学习等新形态,也因缺乏配套的评价工具而难以持续推进。这种方法论层面的停滞不前,使得思辨教学始终徘徊在理念倡导与实践落地之间的鸿沟地带。

3. 指向思维发展的教学策略

3.1 优化教学目标设计

重构教学目标体系需遵循“具体化—序列化—可测评”原则。首先将抽象的核心素养拆解为可操作的行为动词,如将“发展批判性思维”转化为“能指出文本中的逻辑谬误并提出修改建议”“能从不同立场解读同一事件并阐明理由”。其次建立梯度进阶模型,针对七年级侧重培养质疑意识,设计“发现矛盾处—提出疑问单”;八年级强化论证能力,布置“收集证据支撑观点—绘制思维导图”;九年级提升综合运用水平,安排“撰写评论文章—组织模拟听证会”。每个阶段设置清晰的成功标准,如低年级要求能说出两个以上不同见解,高年级则需完成结构化论证报告。目标表述应避免空泛化,采用 SOLO 分类理论制定层级描述,使教师能精准把握学生思维发展阶段。同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学情反馈及时修正目标侧重点,确保最近发展区的有效覆盖。

3.2 精选教学内容体系

构建三层递进式内容架构:基础层以教材经典篇目为依托,挖掘其中蕴含的思辨元素。如《背影》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探讨“父爱表达方式的时代差异”“叙事视角对情感传递的影响”,打破亲情主题的单一解读模式。拓展层遴选思想性强的补充文本,形成主题集群。例如围绕“科技伦理”专题,组合《女娲造人》《弗兰肯斯坦》《人工智能往事》等古今中外作品,创设跨时空对话场域。创新层引入非连续性文本与真实情境任务,如分析广告文案中的说服策略、解读政策文件中的价值导向。内容筛选坚持“三度原则”:思想深度要触及文化根脉,思维强度需引发认知失衡,情感温度应唤醒生命体验。建立文本间的意义联结网络,帮助学生在比较互鉴中深化认知结构。例如将《桃花源记》与陶渊明其他隐逸诗作对照,揭示乌托邦理想的复杂面向。

3.3 创新教学方法运用

推行“问题链驱动 + 思维可视化”双轨教学模式。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矩阵,如从事实确认到价值评判再到方案构想逐步升级认知层级。以《皇帝的新装》为例,先解决“骗子为何能得逞”(事实层),再讨论“众人为何集体说谎”(心理层),最后探究“现代社会是否存在类似现象”(现实层)。运用思维导图、概念图等工具外显思维路径,要求学生用不同颜色标注论点、论据、推论关系。实施苏格拉底式诘问法,教师扮演“产婆”角色,通过连续追问暴露思维盲点。创设角色扮演情境剧,让学生代入不同立场进行辩论,如模拟《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朝堂议事场景。开展协同写作项目,分组完成观点对立的文章续写或反转故事创作。建立成长档案袋记录思维发展历程,定期组织反思性写作梳理认知变化轨迹。通过这些方法组合拳,使思维训练从刻意为之转化为自觉行为,最终内化为稳定的认知品质。

结束语

新课标下指向思维发展的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研究意义深远。通过对教学现状的剖析与策略的探讨,明确未来教学方向。持续改进教学,可有效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升语文素养,推动初中语文教学在新课标下迈向新高度。

参考文献

[1] 刘争峰 . 基于新课标的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J]. 语文世界 ,2024,(35):6-7.

[2] 刘海燕 , 姚兰 . 基于新课标的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探讨 [J].教育 ,2024,(21):82-84.

[3] 张莉莉 . 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J]. 试题与研究 ,2022,(25):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