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新课标理念融入小学语文教材实践活动设计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研究

作者

郑芬 彭丹

武夷山市兴田中心小学 354305

引言

随着新课标的推进,小学语文教学从“文本中心”走向“素养导向”,从“知识讲解”转向“任务驱动”。教材不再是单一的知识载体,而是学习活动的组织平台与能力生成的起点。小学高年级教材中的实践活动承担着连接课程理念与学生学习行为的桥梁功能。当前实践活动设计中存在目标模糊、形式单一、脱离文本的问题,难以支撑深度学习与素养发展。为此,深入分析新课标理念的内涵,并将其转化为具体教学策略,是提升课堂质量的关键路径。本文从实践活动设计角度,探讨新课标理念的落实机制,并提出优化建议,助力课堂生态优化与教学效率提升。

一、新课标理念对小学语文实践活动设计的基本要求

新课标强调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明确语文实践活动应成为学生真实语言运用与文化体验的重要场域。实践活动不仅要引导学生巩固知识,更要促进表达力、理解力与思维力的发展,具备高度的参与性、任务真实性与内容综合性。活动不应是教学之后的附加环节,而应深度融合于阅读、写作与口语交际目标之中,与课文学习形成目标一致、节奏协调、结构相连的教学整体。

小学高年级学生具备一定抽象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正处于从感性走向理性认知的过渡阶段,活动设计应关注其成长需求与心理特点,匹配适宜的难度与挑战性,提升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愿和能力。教材中的实践活动应以核心素养为牵引、以任务驱动为基础,构建有情境、有目标、有过程、有反馈的任务体系,在课堂中真正发挥“以学定教、以用促思”的教学功能,推动学生在做中学、在用中悟,实现语言学习与思维训练的同步提升。

二、当前小学语文教材实践活动存在的设计困境

目前实践活动设计仍存在理念与实施脱节的问题。其一,目标设定不清,任务常流于形式,未能有效对接语文素养要求,导致教学目的模糊、课堂生成性不足。其二,任务内容脱离文本语境,缺乏基于文本的语言实践,学生难以在真实语言场景中进行思考与表达,导致“做而不思”“说而无感”的低效学习现象普遍存在。其三,设计缺乏层次性,未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发展需求,难以激发广泛而深入的参与,削弱了实践活动应有的激励与启发作用。

此外,部分教师对新课标理解不深,仍习惯于以“讲解—提问—练习”为主的教学流程,对实践活动的作用认识不足,缺乏系统的设计经验与方法储备,导致活动流于程式、缺乏深度与生成力。课堂评价机制尚未有效涵盖实践活动的过程表现、思维路径与语言品质,使教师难以对学生表现进行全面观察与专业判断,影响教学改进的有效性。实践活动要真正发挥教学价值,必须在理念深化、结构优化与教师专业支持等方面实现系统更新,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核心、以素养提升为导向的活动设计体系,才能确保教学目标落地、生动课堂真正生成。

三、新课标理念向教材实践活动设计转化的逻辑机制

将新课标理念转化为教材实践活动,关键在于理清学科目标、学生发展与教学任务之间的关系,确保设计的每一步都有理论支撑与育人指向。活动应明确其对应的素养维度,结合文本内容、生发语言实践,引导学生在理解、分析、表达中促进思维成长,形成知识与能力的内在联动。实践活动需体现“学以致用”的课程观,推动学生在真实语境中表达、协作与创造,建构语言能力与思维品质的双向提升。

任务类型应涵盖表达性、探究性与综合性任务,结合单元主题灵活设置,体现递进性、融合性与开放性。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学习特点,设置可调节的任务层次与参与方式,促进全体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避免任务表面化、形式化倾向。教师的教学判断在其中起关键作用,应关注任务生成的课堂契合度、学生响应度以及生成质量,通过动态调控确保教学流程既开放又聚焦。将新课标理念真正内化为教学语言和课堂行为,才能赋予实践活动明确的方向、真实的意义与持续的教育价值。

四、优化小学语文教材实践活动设计的策略路径

实践活动的优化应聚焦四方面:一是明确目标,使活动指向具体语文素养,避免任务泛化、目标空转;二是紧扣文本,避免任务与课文割裂,增强语言运用的深度与关联性;三是构建任务结构,设计包括情境创设、任务驱动、过程生成与成果呈现的完整链条,使学习活动更具逻辑性与连续性;四是强化支持系统,通过教研机制与协同备课,保障活动设计的科学性与可实施性,提升教学一致性。

以第六单元《只有一个地球》为例,该课文内容涉及生态环境与人类未来,教师在教学中设计“给未来的地球写一封信”的实践任务,要求学生结合课文中地球资源有限、人类责任重大等内容,表达自己对于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理解与愿景。活动前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哪些行为正在破坏地球”与“未来的地球会变成什么样”,在合作探究中激活语言材料与思维框架,再独立完成写信任务,并在班级中自愿朗读部分作品。整个过程涵盖阅读理解、语言表达、价值共鸣三个层面,既锻炼了学生语言组织与情感表达能力,也促使其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了语文核心素养在课堂实践中的落地生成。

五、结论

在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学从知识传授走向素养建构。教材实践活动作为连接课标理念与教学实践的关键环节,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起着基础性作用。当前实践活动设计中存在目标弱化、内容割裂与操作单一等问题。应基于核心素养深化教材实践活动的设计逻辑,强化任务导向与文本依托,注重过程生成与多元参与。未来应推动理念、文本与任务之间的系统衔接,使实践活动真正发挥其在激发学生兴趣、发展语言能力与提升思维品质中的功能,助力小学语文教学走向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树英 . 基于新课标理念的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探微 [J]. 教育界 ,2024,(28):77-79.

[2] 顾金花 . 探究新课标理念下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设计思路 [J].作家天地 ,2024,(18):63-65.

[3] 邹喻梅 . 浅谈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策略 [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4,(06):117-119.

本文系 2024 年度武夷山市立项课题《新课标视域下小学语文教材深度应用与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策略研究》(课题立项编号:wysjxxj2024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