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视域下小学科学教学中融入美术的路径研究
赵耀淼
西安长安湖滨小学
当前在教育改革深化发展的大环境下,打破学科边界,注重对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跨学科学习成为了当今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今日益复杂的教育教学环境。小学阶段的科学和美术分属理性的学科和感性的学科,但是“观察——探究——创造”是两者共同的学习逻辑,小学科学课中有以纸为主要实验探究对象的内容,很多美术课主要以纸为媒介作为主要的表现方式。本研究就以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第四单元《身边的材料》中《纸》这一课为引,将科学和美术两门课程进行跨学科整合教学,并对其跨学科融合后的价值意义、实施路径和教学效果等做出分析,以实现小学跨学科融合教学策略的应用和推广。
一、跨学科视域下小学科学中融入美术的意义
(一)打破学科壁垒,构建整合性知识体系
传统分科教学中,科学侧重逻辑推理与实证探究,美术强调审美感知与形象创造,二者的割裂易导致学生对知识的认知陷入碎片化。将美术融入科学教学,在《纸》这一节课中,以“纸”为载体,学生在探究纸的科学属性(如吸水性、结实程度等)的同时,也可以通过美术手段(如肌理绘制、立体造型、材料拼贴等)将抽象的科学概念转化为直观的艺术表达。这种融合使科学知识从抽象化的理论转化为可视、可感的艺术表达形式,帮助学生构建“科学原理——艺术表现——生活应用”的整合性知识思路。
(二)激活多维思维,促进核心素养发展
科学与美术两大领域的学习同时也会让学生们的思维充分发动起来,他们的理性思维、感性思维都被激活了。以《纸》这一课举例,他们会对不同种类的纸条折叠后的结实程度做对比实验研究,要用到的是观察、对比能力等。如果选择的是用纸来绘制作品的话,那么就要用到色彩搭配、立体构成等形象思维的能力。在这两者之间来回切换并互相使用的过程就是我们所谓的思维导图:“提出假设—艺术验证—优化创作”。这个思维过程把我们的思维变成了“理性探究—感性表达”的一个思维闭环。
二、以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纸”一课为例
(一)教材分析与跨学科融合点挖掘
苏教版三年级科学《纸》这一课书,传统上按“纸的来源——用途——种类——特性”这几个维度进行教学。主要围绕着观察实验,比如:折叠纸、滴水检测纸的吸水性、拉纸条感受纸的结实等,进而得出有关纸的知识要点。如果是站在跨学科学习的角度去看待教材的话,“纸的种类”“纸的特性”“纸的环保应用”等内容都可以与美术学科“材料美学”“立体构成”“环保艺术创作”对接,找到相应的结合点。
科学维度:探究纸的原材料(木材、秸秆等)、生产工艺(制浆、成型、干燥)及其物理特性(透水性、柔韧性、承重性);
美术维度:利用不同材质的纸张进行肌理绘画、运用折、卷、剪等方法创作纸艺作品、以“废纸再生”为题材制作环保装置艺术品,或将实验后的纸张回收后制成纸浆,将用干花做出的创意设计摆放在纸浆上面晾干,制成干花手工纸。
按照这个发现我们就可以把单一的科学认知进一步地扩大到“科学探究—艺术表现—生活实践”这样一个跨学科的学习链条。
(二)跨学科教学目标设计
1. 科学素养目标:熟悉纸张的原料、生产工艺等相关知识,通过对比实验的方法测量纸张的吸水性、结实度等性质,培养观察能力和实证分析的能力。
2. 美术素养目标:应用拓印、剪贴、立体塑造等方式来表现纸的质感;通过学习运用科学知识完成“纸的特性”主题的艺术创作,并提升自身的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3. 综合素养目标:通过跨学科学习任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
“科学原理指导艺术创作,艺术形式诠释科学概念”“科学原理指导艺术创作,艺术形式诠释科学概念”的思维习惯;建立环保意识,懂得材料循环再利用的科学和艺术价值。
(三)跨学科教学实践路径
1. 情境导入:以艺术视角激发科学探究欲
在上课之初就给孩子们呈现一些纸艺作品(如利用硫酸纸做成透光灯笼,用牛皮纸折叠成的立体小动物,用卡纸、彩色纸做的盾牌),教师引出问题:从这些作品中你发现了纸有哪些特性?学生用手去摸、透过纸张看纸背后的东西……自然而然地就引领学生联想到各种问题:纸的质地怎样?纸的韧性如何?纸是否透光呢……紧接着教师将不同类型(餐巾纸、硫酸纸、新闻纸、宣纸、复印纸、牛皮纸等)的纸展现在学生面前,并提出要求,用美术课上“五感观察法”(看颜色、摸纹路、听声音、折韧性、滴水实验)做观察记录,用科学观察变成一种艺术化的感觉通道——五感触觉绘画,如根据不同纸吸水的程度去绘制色彩渐变等。
2. 探究环节:科学实验与艺术表达的双向互动
【实验一】纸的吸水性探究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开展“不同纸张滴水实验”,先用滴管向纸巾、宣纸、牛皮纸上各滴入等量的色素水,再比照观察它们的扩散速度和范围;接着,在科学层面上完成“吸水性对比表格”,在美术层面上以色素水水滴扩散形成的自然肌理为扎染图案基础,最终做到“科学表格数据 + 传统艺术体验”的双轨记录并制成手工作品,同时附上“纤维疏松,吸水性强”的科学结论展示其作品。
“做一只不渗水的纸船”实验中,学生探究可得知:吸水性较弱的纸船可以在船身、船底涂油画棒或蜡笔减弱吸水性。我们可以回顾之前第二单元讲过的《沙漠中的植物》一课中仙人掌的叶上的蜡质可以减少水分蒸发的科学原理,更容易理解本实验。在美术环节,可以引导学生用油画棒设计纸船,涂上漂亮的颜色或者添上花纹,在减弱吸水性的基础上,增加纸船的美观性。
【实验二】纸的结实程度探究
在科学实验课上,学生们用牛皮纸、瓦楞纸等搭“纸桥”,测量不同结构的承重情况,并记录下各种数据;而在美术活动中,则指导学生画上彩色的纸桥桥面纹理、桥梁标识等等,把科学探究的结果制作成有功能性的作品或艺术品。
3. 创作实践:基于科学知识的主题艺术创作
通过学习“纸的环保再生”,让学生利用这一知识点完成跨学科任务:用回收的纸张创造一件“环保主题”的艺术品。首先将废弃的纸屑剪碎,用清水浸泡后搅拌,使它成形,变成白色的纸浆,然后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对纸浆进行造型,再运用美术中的立体构成方法把纸浆、树叶、树枝、干花等组合成漂亮的立体环保灯装置,在利用身边资源的同时还要学会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时增加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结语
跨学科视域下的科学与美术融合是科学教学从重“知识传授”到重“素养培育”的一种转型。从《纸》这堂课入手的实践发现,在融合中需要深挖学科融合点,创设情景化的探究任务,利用我校搭建好的“阳光”评价体系建构多维度评价方式,让学生在科学理性和艺术感性的交融中形成整合式的认知方式和思维能力,同时增强学生对自我发展能力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2] 尹少淳 . 跨学科视野下的美术教育 [J]. 中国美术教育 ,2019(03):4-8.
[3] 李亦菲 . 小学跨学科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M].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