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狮舞的灵魂:论传统音乐在非遗狮舞中的核心作用

作者

杨苛露

乐山市龙泓路小学

一、引言

狮舞源于我国古代对 “狮” 的图腾崇拜与民俗信仰,历经千年发展形成北狮、南狮等不同流派,凭借刚劲有力的动作、生动传神的造型,成为节庆庆典、民俗活动中的重要表演形式,目前已有广东醒狮、河北徐水狮舞等多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 “乐舞一体” 的综合艺术,狮舞的表演从未脱离传统音乐而独立存在 —— 锣鼓、镲、唢呐等传统乐器演奏的旋律与节奏,始终与狮舞的扑、跃、腾、闪等动作紧密结合。

二、传统音乐统领狮舞表演的节奏秩序

狮舞表演并非动作的随意堆砌,而是遵循特定节奏逻辑的艺术呈现,传统音乐正是这一节奏秩序的核心统领者,确保狮舞动作的规范性与整体性。狮舞的每一个动作 —— 无论是狮子的 “醒狮”“理毛”“探路”,还是高难度的 “踩桩”“上凳”“跳跃”,都需与音乐的节奏精准匹配:锣鼓的 “咚、锵” 声控制动作的快慢与力度,慢节奏的鼓点对应狮子慵懒的理毛、观察动作,快节奏的密集鼓点则配合跳跃、打斗等激烈场景;唢呐的旋律起伏则引导动作的衔接与过渡,平缓旋律串联起基础动作,高亢旋律则烘托高潮动作的张力。没有传统音乐的节奏统领,狮舞动作会陷入混乱:动作快慢无度、衔接生硬断裂,无法形成连贯的 “狮子神态” 表达。

三、传统音乐渲染狮舞表演的情感氛围

狮舞不仅是 “形” 的展示,更是 “神” 的传递 —— 通过动作与音乐的结合,展现狮子的威猛、灵动、俏皮等不同神态,传递吉祥、喜庆、驱邪的民俗情感,而传统音乐正是情感氛围的核心渲染者,赋予狮舞表演情感温度。传统音乐通过乐器音色、节奏快慢、旋律起伏的变化,精准匹配狮舞的情感表达需求:表现狮子的威猛时,常用低沉厚重的大鼓、急促的锣镲声,配合激昂的唢呐旋律,营造庄重威严的氛围;表现狮子的俏皮时,多用轻快的小鼓点、清脆的镲声,搭配活泼的唢呐曲调,传递灵动可爱的感觉;在节庆场景中,传统音乐多采用欢快明亮的节奏与旋律,如加入唢呐的 “喜调”、锣鼓的 “欢音”,烘托热闹喜庆的氛围,与民俗活动的 “祈福纳祥” 需求相契合;在驱邪仪式相关的狮舞中,音乐则偏向雄浑有力,通过强烈的节奏冲击传递 “镇邪安宅” 的寓意。若失去传统音乐的情感渲染,狮舞动作会沦为机械的技巧重复,无法让观众感受到狮子的 “神态” 与表演的民俗情感,更难以引发观众的文化共鸣。传统音乐通过情感渲染,让狮舞超越了 “视觉表演” 的范畴,成为传递民俗情感、连接观众的文化纽带。

四、传统音乐编码狮舞的文化内涵与民俗记忆

狮舞并非孤立的艺术形式,而是承载着特定地域民俗文化、历史记忆的载体,传统音乐则通过独特的旋律、乐器与演奏方式,将这些文化内涵与民俗记忆编码其中,使狮舞成为地域文化的 “活化石”。不同流派的狮舞,其传统音乐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广东醒狮的音乐以 “南派锣鼓” 为主,搭配高胡、唢呐,旋律中融入岭南民间音乐的轻快活泼,体现岭南文化的灵动与开放;河北徐水狮舞的音乐则以 “北派大鼓” 为核心,音色浑厚、节奏铿锵,融入北方民间音乐的豪迈风格,展现北方文化的雄浑与刚劲。这些音乐特征不仅是地域文化的体现,更与当地的民俗语境紧密关联 —— 广东醒狮常出现于商贸庆典,音乐的轻快风格契合 “招财纳福” 的民俗需求;河北徐水狮舞多参与庙会、节庆,音乐的豪迈风格则呼应 “驱邪祈福” 的民俗功能。同时,传统音乐中的特定曲调、节奏还承载着历史记忆,如某些狮舞流派的 “祭祖调”,其旋律源自古代祭祀音乐,演奏时需遵循特定的仪式规范,通过音乐将 “狮舞源于图腾崇拜” 的历史记忆代代相传。传统音乐通过这种文化编码,让狮舞成为地域文化与历史记忆的传递者,是狮舞非遗具有深厚文化价值的核心原因。

五、传统音乐协同狮舞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狮舞非遗传承不仅包括 “技艺传承”,还包括 “活态创新”,传统音乐在这两个维度中均发挥着协同作用,推动狮舞技艺的有序传承与可持续发展。在技艺传承层面,传统音乐是狮舞动作教学的 “辅助工具”:传承人通过播放或演奏传统音乐,让学习者在聆听中感知节奏,再结合动作训练,形成 “听觉记忆 - 动作记忆” 的双重记忆,比单纯的动作讲解更易掌握动作要领;同时,音乐的节奏变化还能帮助学习者理解动作的 “发力点” 与 “神态”,如快节奏鼓点对应动作的爆发力,慢节奏鼓点对应动作的细腻度,让学习者不仅 “学会动作”,更 “理解动作内涵”。在技艺创新层面,传统音乐为狮舞提供创新空间:传承人可在保留传统音乐核心元素的基础上,对音乐进行适度改编,如加入地域特色乐器、调整节奏变化,进而推动狮舞动作的创新 —— 新的音乐节奏可催生新的动作组合,新的旋律风格可丰富狮舞的情感表达。这种“乐舞协同” 的传承与创新,避免了狮舞传承陷入 “固守传统而僵化” 或“盲目创新而失本” 的困境,确保狮舞在保留文化内核的同时,适应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实现活态传承。

六、结束语

传统音乐并非狮舞表演的 “附属品”,而是贯穿狮舞艺术表达、文化承载、传承传播全过程的 “灵魂”—— 它统领节奏秩序,让狮舞有 “序”;渲染情感氛围,让狮舞有 “情”;编码文化内涵,让狮舞有 “根”;协同技艺传承,让狮舞有 “续”;赋能活态传播,让狮舞有“力”。忽视传统音乐的狮舞传承,注定是不完整、失魂的传承。在狮舞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未来实践中,需重新确立 “乐舞共生” 的传承理念:在传承人培养中,同步加强音乐知识与演奏技巧教学;在表演实践中,坚守传统音乐的核心地位,杜绝 “去音乐化”“改音乐化” 的商业异化;在创新发展中,以传统音乐为根基,探索 “乐舞协同” 的创新路径。唯有如此,才能完整保留狮舞的艺术基因与文化内核,让这一非遗项目在当代真正实现 “活态传承”,持续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2]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广东醒狮技艺传承与发展研究 [J]. 文化遗产,2020(3): 89-95.

[3] 李书峰 . 民俗舞蹈中的音乐功能——以狮舞为例 [J]. 中国音乐学,2019(2): 102-108.

[4]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徐水狮舞的文化内涵与传承路径 [J]. 民俗研究,2021(4): 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