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人工智能与传统文化融合的美术教学模式探索

作者

王茜

西安长安湖滨小学 陕西 西安 710000

一、引言

(1)研究背景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域正经历数字化转型。《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版)》强调通过跨学科融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而美术教学作为美育的重要载体,亟需探索新技术与传统文化结合的创新模式。怪兽题材在传统文化中占据独特地位,从《山海经》中的奇兽到民间传说中的神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AI 绘画工具的普及为学生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将两者融入小学美术课堂,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2)研究意义

本研究以人美版二年级下册《怪兽》一课为切入点,探索人工智能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教学模式,旨在解决传统美术课堂中文化渗透不足、技术应用单一的问题,为小学美术教学提供可操作的实践案例,助力学生在趣味化、互动化的学习中提升审美能力与文化自信。

二、人工智能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教学理念

(1)技术赋能传统文化活化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将静态的传统文化元素转化为动态、交互的教学资源。例如,通过豆包辅助制作动态课件,让《西游记》中的避水金睛兽“活”起来,以动态形象、音效和互动游戏吸引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使传统文化更易被理解与接受。

(2)AI 工具激发创意表达

即梦 AI 和图生图软件为学生提供了全新的创作工具。传统美术创作依赖手绘技巧,而AI 工具能将学生的文字描述或草图快速转化为视觉图像,降低创作门槛,激发低年级学生的想象力,让“未来怪兽”的奇思妙想得以高效实现。

(3)文化传承与创新并重

在“穿越古今”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既了解传统怪兽文化,又结合现代科技元素进行创作,实现传统文化基因与现代审美的碰撞,培养文化传承意识与创新思维。

三、基于《怪兽》课程的教学资源开发

(1)动态课件制作:豆包助力传统文化元素活化

素材生成与优化:向 DeepSeek 提出需求“生成避水金睛兽的动态设计方案”,获取多组不同形态的动态形象建议。结合《西游记》原著描述,选择具有“鳞片闪光”“眼珠转动”“水中游动”等特征的设计,通过豆包提供的 PPT 动画技巧,为静态图片添加路径动画、强调效果和音效。互动环节设计:利用豆包生成“避水金睛兽拼图游戏”,将怪兽拆解为头部、身体、四肢等模块,设置拖拽复位互动功能。学生通过拼合部件,加深对传统怪兽造型特征的记忆。古今对比动态呈现:制作时间轴动画,左侧展示《山海经》怪兽的古朴纹样,右侧呈现现代科幻电影中的怪兽形象,通过动态切换对比两者差异,直观展现怪兽文化的演变。

(2)AI 创作工具应用准备

以图文形式展示不同关键词(如“长翅膀的彩虹怪兽”“会喷火的机械怪兽”)对应的生成效果,帮助学生掌握描述技巧。图生图软件操作指南:设计“草图变魔法”步骤卡,用漫画形式呈现“上传草图→选择风格 $$ 添加特效→保存作品”的操作流程,并标注常见问题解决方案,如“如何调整色彩饱和度”“怎样添加发光效果”。设备调试与分组:提前在班级平板设备中预装即梦 AI 和图生图软件,划分“创作小组”,每组配备 1 名技术小助手,确保课堂操作流畅。

(3)传统文化知识整合

筛选《山海经》《西游记》等经典中的怪兽故事,改编为适合二年级学生的简短绘本。例如,将“饕餮”的传说简化为“贪吃的大怪兽”,

搭配卡通插画;用思维导图梳理传统怪兽的分类(如瑞兽、凶兽、神兽),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四、教学实践成果与分析

(1)学生创作成果展示

传统元素创新应用:学生作品中出现融合传统怪兽特征与现代科技的形象。例如,将“麒麟”的鳞片与机械齿轮结合,创作出“科技麒麟兽”;以“龙”为原型,添加激光发射装置,设计“未来守护龙”。AI 工具使用成效: 97% 的学生能够独立使用即梦 AI 生成参考图像,并通过图生图软件优化草图。作品呈现出丰富的色彩搭配与夸张造型,如“会飞的彩虹章鱼怪兽”“能隐身的透明独角兽”等,展现出极强的想象力。

(2)学习效果调查分析

通过课堂观察与课后问卷发现:兴趣提升显著: 95% 的学生表示“非常喜欢用AI 画怪兽”, 88% 的学生主动提及希望在其他课程中使用类似工具。文化认知增强:在“传统怪兽知多少”测试中,学生对《山海经》怪兽的识别正确率从课前的 30% 提升至课后的 75% ,部分学生能讲述简单的怪兽故事。创作自信提高: 70% 的学生认为“AI 工具让画画变得更简单有趣”,作品完成度与细节丰富度明显高于传统绘画课堂。

(3)教学模式创新价值

打破创作壁垒:AI 工具降低了低年级学生的创作难度,使绘画不再局限于技巧水平,让每个学生都能将创意转化为可视化作品。深化文化感知:动态课件与互动游戏让传统文化“可看、可玩”,学生在趣味体验中自然接受文化知识,避免了传统灌输式教学的枯燥感。3. 推动跨学科融合:课程整合美术、信息技术、传统文化等多学科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五、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与改进

(1)现存问题

技术操作熟练度不足:部分学生因对 AI 工具操作不熟练,导致生成图像与预期不符,需花费较多时间调整关键词或修改参数。传统文化理解深度有限:低年级学生对复杂的文化寓意理解较浅,部分作品仅停留在外形模仿,未能充分挖掘传统怪兽的文化内涵。

(2)改进策略

强化课前技术培训:增加 AI 工具操作微视频学习环节,通过“闯关小游戏”帮助学生掌握描述技巧。优化文化解读方式:设计“怪兽小侦探”任务卡,引导学生从“外形特点→特殊能力 $$ 文化寓意”三个维度分析传统怪兽,结合绘本故事、动画短片等形式加深理解。

六、结论

本研究以人美版二年级《怪兽》课程为载体,成功探索了人工智能与传统文化融合的美术教学模式。通过豆包实现传统文化动态化呈现,借助即梦 AI 和图生图软件辅助创作,有效激发了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作潜能。实践证明,该模式不仅提升了美术课堂的趣味性与效率,更推动了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中的创新性传承。未来可进一步拓展AI 技术应用场景,深化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为小学美术教育提供更多创新可能。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张晓明 . 人工智能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中国电化教育,2023(06):112-117.

[3] 李红梅 . 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美术课程的实践路径 [J]. 教育科学研究,2022(10):8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