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短视频技术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植茂秋
攀枝花市二十五中小阳光外国语学校
短视频作为时下流行的一种互联网内容传播方式,用手机、相机、摄像机都可以拍摄,手机、电脑可观看、分享,具有快速、方便的特点,将短视频技术应用在化学实验活动中不仅可以增强与学生的互动性,还可以解决现下化学教学中的很多矛盾点,更可以帮助解决很多实际问题。那么如何将短视频技术与教学相融合,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巧用短视频技术,突出实验效果,养成科学思维
科学思维是在化学学习中基于事实与逻辑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对不同信息、观点和结论进行质疑与批判,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能力。[1]要在教学中落实“科学思维”的核心素养培养,除了需要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更要学会通过现象分析得出可靠结论。往往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由于很多客观因素的存在观察不到理想的现象,不利于学生学习,此时便可以巧用短视频技术解决。
案例一:
在学习《第二单元 课题 2 氧气》时,由于教师演示实验与大脑反应不能同步的问题,造成学生不能很好的区分空气中和氧气现象的差异,如硫燃烧什么时候产生淡蓝色火焰,什么时候产生蓝紫色火焰?直接后果就是不能准确分析出这两组对比实验的意义,得出氧气浓度越大,反应越剧烈的结论。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可以做两组对比实验,一组在收集满空气的集气瓶中进行,一组在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中进行,但是教师不可能一次性完成两组实验,如果让学生参与也不可能完全同步,此时我们可以用手机拍摄两组实验的视频,并剪辑到一起,左边是硫在空气中燃烧实验、右边是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同步播放,学生便能很快发现不同,形成深刻记忆,再分析对比两组实验的差异,便能很快得出结论。
案例二:
在学习《第四单元 课题 2 水的净化》模仿自来水厂用絮凝剂明矾净水时,耗时较长,学生耐心有心,往往只能看到结果,不能体会到实验过程的变化,难以理解明矾的作用。此时利用短视频技术对明矾进行特写拍摄,并延时技术表现明矾净水的过程,学生通过视频中的现象,很快理解明矾的作用,既节约了教学时间,又达到了实验教学效果。
在上面的二个案例中,我就是充分了短视频的剪辑和特效手段,突出了教学的要点,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真实情境呈现在学生面前,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还能够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
二、拍摄家庭实验小视频,体会科学探究与实践过程
科学探究与实践是经历化学课程中的实验探究,基于学科和跨学科活动形成的学习能力,解决真实情境问题完成综合实践活动中展现的能力与品格。[2] 但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学生能参与的科学探究实验较少,所以利用课余时间、利用家庭中的常见用品进行实验对于学生科学探究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如何指导学生正确实验、解决问题呢呢?我们可以请求家长协助学生用手机拍摄实验并上传到QQ 群微信群进行交流,长期的积累还可以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教学资源。
例如:在学完《第四单元 课题 2 水的净化》时,我向学生提出了两个问题, ① 自来水厂供应到家里的水是软水还是硬水? ② 如果是硬水,如何软化并证明?
这两个实验实验用品,都是家庭常用的,那么接下来就是规范学生拍摄了,规定好每个视频时间不超过十分钟,要突出细节。
学生通过两个简单的家庭实验,既体会了科学探究与实践的过程,更学会了用学习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知识与能力、课堂学习与实际应用合为一体,落实了核心素养的养成。
当然,学生在实验过程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如:有的同学家里的水是硬水,有的同学家里的水是软水,那么同一个城市自来水厂的水为什么硬度差异如此大呢?
这时我们还可以和学生一起通过视频讨论细节,查阅资料等找到原因:同一个城市有多个取水点,不同区域取水点水质不同。或者有的同学家安装了净水器,净化后的水硬度明显降低。经过不同现象的分析和推理,形成完善、科学的化学观念,养成辨证看待问题的能力。
三、在众多实践活动中收集并传播与化学有关的正能量视频,体现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课程标准中提到要要让学生通过对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养成科学态度,具有责任担当。化学作为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方面,有着天然优势。
科学技术问题都是直接或间接与社会相联系的,强调科学技术的社会意义,是当前科学教育的一个重点。目前,我国很多项目的建设和应用代表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因此在课堂中利用影视素材加入我国科技成就的元素,对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培养学生辩证看待化学对社会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与对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的关系,以达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核素的目标。这就必须借助学生常见和熟悉的载体,拉近学生与实际生活的距离,短视频的拍摄和传播就是学生最熟悉的载体。
在学习《金属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时,我们可以开展实践调查活动,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调查并拍摄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金属资源让生活更美好、二是随处可见的锈蚀的金属。结合课本知识和学生拍摄的内容,畅所欲言,让学生置身于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体会金属自然对社会发展、美好生活建设的重要作用,也更能感受金属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金属资源保护的迫切性。这样正能量的视频还可以让学生在朋友圈、QQ 群、微信群等广泛传播,让社会责任感不仅仅在课本、课堂,更可以影响身边的人,达到传播正能量,节约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总之,在科学技术发达的当今社会,短视频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既可以在课堂上突出实验结果,助力学生养成科学思维,更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解决生活、工作的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最终实现学生化学素养的养成。
参考文献
[1][2]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 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