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小学语文第一学段传统文化的内容呈现与实践研究

作者

杜娟

榆林高新区第二小学

习近平总书记讲“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创造和延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同时,第一学段正是小学生开始接受正规学习的初始阶段,语文教师带领学生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助力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教师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增加传统文化的文章占比,引导学生从文化的角度去认知世界。

一、小学语文第一学段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内容

第一阶段的小学语文教材包含核心内容,覆盖识字、写字、阅读与口语交际。其一,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石,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代表。课本插图生动演绎了汉字的演变历程,引领学生学习汉字的造字结构特点,感受汉字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从中体会中国古人所蕴含的独特智慧。其二,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具有简单易懂、音律优美的特点。同时古诗词所具有的独特音律特点更加适合低段小学生语言的节奏,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可以加强对词语的记忆,体会诗词中所蕴含的审美情趣,深刻感受古人所传递的情感与生活理念。其三,传统节日与民俗故事,展现了中华优秀的文化内涵,让学生了解中国特色节日的起源与庆祝方式,着重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归属感。

二、小学语文第一学段传统文化的教学实践策略

(一)锚定小学语文教材,深挖传统文化元素

小学语文第一学段教材富含大量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教师应当以传统语言文字为基点,带领学生探究中华优秀文化的基石,引领学生认识中华民族文明历史的发展脉络。教师应结合古人的造字方法,带领学生学习象形、会意、形声等造字结构,结合构字规律组织识字课程,引导学生学习汉字背后的演化历史,引导学生感受古人各自背后蕴含的独特智慧,激发学生深入学习汉字的强烈兴趣。例如,教师围绕《日月明》教学时,应先用朗朗上口的短语,带领学生了解汉字的构字结构,并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会意字的构字规律,利用生动的实物图片以及动态化的视频展示,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

(二)设计阶梯诵读练习,强化文化语言感知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有丰富的人文精神,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展现。教师应带领学生诵读优秀文本,如古诗词与短文,让学生积累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在反复阅读中理解中国古代先贤的价值观念。同时教师还需要针对第一学段学生的认知能力,设计阶梯式的诵读练习活动,打造循序渐进的语言学习成长环境。在初始阶段,教师需要选择韵律感较强的古诗词,让学生着重把握诗词的节奏旋律。然后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语言思维成长,选择稍显复杂的古诗词与短文,持续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知与理解。例如,教师围绕《江南》教学时,应首先带领学生聆听采莲曲的歌曲,观察莲蓬的实物特点。然后教师带领学生围绕着课本的插图朗读诗歌,感受诗歌中叠词“田田”的音乐节奏感。根据学生的朗读学习表现,组织学生尝试进行歌词的改编并进行小组歌词表演,打造趣味生动的朗诵学习环境。

(三)开展文化主题活动,唤醒文化传承意识

教师应当根据第一学段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结合学生喜好游戏的学习特点,开展传统文化主题学习活动,着重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探索兴趣。引导学生运用传统文化开展知识竞赛,制作传统手工与美食,参加古诗词朗诵比赛,有效丰富学生的语言学习体验,激发学生参与竞赛的学习斗志,有效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吸收效率。例如,教师围绕“二十四节气”教学时,应带领学生探究我国传统节日与二十四节气之间的内在联系,带领学生诵读《惠崇春江晚景》,解析“蒌蒿满地”的初春意象。同时教师还可以设立自然观察小组,引导学生观察不同节气时的动植物表现与关注天气气候现象,让学生主动了解24 节气的由来,感受二十四节气背后所蕴含的美好寓意。

总而言之,教师开展小学第一学段的传统文化教育,应尊重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将传统文化融入多彩的语言学习活动,注重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汉字的由来,认识传统节日习俗,阅读民间传说与历史典故,让学生深刻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不仅可以激活学生的民族文化传承基因,还可以夯实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 高静. 小学语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习任务群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 ,2023.

[2] 王紫君 . 第一学段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以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敕勒歌》一课为例 [J]. 小学教学研究 ,2023(23):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