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新课标下低年级语文写话教学探索

作者

方琳琳

驻马店实验小学 463000

引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提出第一学段(1-2年级)写话目标:" 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 然而当前教学仍存在机械仿写、脱离生活等问题。据调查,大多数低年级学生认为写话是"完成作业"而非表达自我。本文结合人教版教材,从认知发展理论和建构主义视角出发,探索符合儿童语言习得规律的写话教学策略。

一、游戏化情境创设:从" 要我写" 到" 我要写"

维果茨基的 " 最近发展区 " 理论揭示了儿童在游戏情境中能够突破现有语言发展水平的现象,这一观点与 2022 年版新课标强调 " 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 " 的教学建议高度契合。以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怎么都快乐》为例,教师通过设计系列情境化语言活动,有效搭建了儿童语言能力发展的阶梯。在 " 句子接龙 " 游戏环节,教师准备装有日常物品的玩具箱,学生通过触摸实物获得直观体验,随后运用 " 我看见…它可以…" 的句式进行表达,这种具身认知活动既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又提供了语言表达的脚手架。当学生从口头表达自然过渡到书面写话时,诸如 " 我看见一片金色的树叶,它可以当小船 " 这样充满想象力的句子便应运而生,体现了游戏情境对儿童语言创造力的激发作用。在此基础上延伸的绘本创作活动《教室里的奇妙发现》,进一步将零散的语句转化为连贯的叙事,使语言学习呈现出螺旋上升的发展轨迹。实践观察显示,参与此类情境化语言活动的学生表现出更强烈的书面表达意愿,其写话内容展现出更丰富的想象力和更完整的句式结构,印证了真实情境对低年级学生语言发展的促进作用。这种教学实践不仅落实了新课标对情境化教学的要求,更通过游戏化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实现了语言能力的最近发展区的突破。

二、可视化支架搭建:破解" 无话可写" 困境

J.R. 安德森的认知图示理论指出,图形组织器能够有效激活学生大脑中的相关图式,从而促进知识的整合与表达。在新课标强调“引导学生学习观察的基本方法”的背景下,三种图形组织器在小学语文写话教学中展现出显著效果。以二年级上册《树之歌》为例,五感思维图通过花瓣图引导学生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角度记录树的特征,如树叶的颜色、风吹过时的沙沙声以及树皮的粗糙触感,这种多感官参与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更为丰富的观察体验。连环画写话则适用于叙事性文本,例如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情节分解为四格画面,每格配以关键词提示,学生通过图像与文字的结合理清事件发展脉络,从而有条理地组织语言。问题清单作为一种引导性工具,在“我的好朋友”主题写话中提供“他最喜欢笑吗”“我们一起做过什么”等具体问题,帮助学生聚焦写作要点,避免内容空洞。

三、生活化表达实践:建立语文与世界的联结

杜威的 " 教育即生活 " 理论强调教育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这一理念与新课标 " 关注社会生活中语言文字的真实运用 " 的要求高度契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真实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语言文字,实现从课堂到生活的有效迁移。以二年级写话教学为例,教师可设计 " 社区观察日记 " 活动,在学习《田家四季歌》后,带领学生观察超市、公园等生活场景中的四季变化,用简短的语句记录所见所闻。这种将文本内容与生活经验相联结的方式,既能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又能培养其观察能力。在功能性写话方面,可结合人教版二年级口语交际《做贺卡》的内容,指导学生制作生日贺卡、植物生长记录表等实用文本,让学生在真实需求中体会书面表达的交际功能。跨学科融合也是重要路径,如结合科学课《观察蜗牛》的内容,引导学生用 " 我发现…我想问…" 的句式记录观察过程,既锻炼了写话能力,又培养了科学探究精神。某班开展的 " 校园植物身份证 " 项目是典型案例,学生通过收集落叶、测量大小、撰写介绍牌等系列活动,完成具有实用价值的写话任务。例如学生为桂花树设计的介绍牌写道:" 我是桂花树,秋天开花,香味能飘很远很远 ",这样的表达既包含科学观察,又富有童趣。最终成果展示在校园走廊,让学生的写话作品服务于校园文化建设,实现了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价值。

结论

在新课标背景下,低年级写话教学应遵循 " 兴趣为先 "" 方法为要"" 生活为本 " 三大原则。通过游戏化情境激活表达欲望,借助可视化工具突破表达障碍,链接真实生活提升表达意义,使人教版教材的写话设计真正转化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AI 辅助写话评价"" 跨学科主题写话" 等新方向。

参考文献

[1] 王宇寒 . 新课标下低年级语文写话教学探索 [J]. 甘肃教育研究 ,2025,(06):95-97.

[2] 洪妮 .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低年级语文看图写话教学探索 [J]. 语 文新读写 ,2023,(05):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