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辩式”思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张梅仙
荔城区黄石镇沙堤中学
引言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培养学生的审辩式思维能力已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审辩式思维,又称批判性思维,是个体对某种现象、结论进行审慎判断的过程,它要求个体不盲目接受既有观点,而是通过理性思考、分析证据,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审辩式思维的培养尤为重要,它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培养其批判性思维、逻辑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审辩式”思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提升阅读理解深度
审辩式思维能助力初中生突破浅层阅读局限。在阅读文本时,学生不再局限于了解表面情节,而是运用审辩式思维深入剖析。比如在阅读经典小说时,他们会思考人物言行背后的动机、情节安排的合理性以及主题的多重内涵。通过质疑、分析文本中的矛盾点和模糊处,挖掘作者隐藏的意图,从而更透彻地理解文本。这种深度阅读能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使其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从感性走向理性,提升文学鉴赏水平。
(二)增强写作逻辑与思辨性
在写作中,审辩式思维发挥着关键作用。拥有审辩式思维的学生,在构思文章时会先对观点进行全面审视,分析其合理性与局限性。论证过程中,能运用批判性眼光筛选素材,确保论据充分且有力。例如在议论文写作中,他们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论题,提出新颖且有深度的见解,并通过严谨的逻辑推理将观点串联起来。这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思辨性,避免内容空洞、逻辑混乱,提升写作质量。
(三)培养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
审辩式思维鼓励学生突破思维定式,培养独立思考能力。面对语文学习中的各种观点和现象,学生不盲目跟从,而是敢于质疑权威,提出自己的独特看法。在课堂讨论或课外探究中,他们会从不同视角分析问题,激发创新思维。比如在学习古诗词时,能结合时代背景和个人感悟,对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进行创新解读。这种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形成独特的风格,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审辩式”思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运用策略
(一)课堂提问引导,激发审辩意识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是激发学生审辩意识的关键。以《孔乙己》教学为例,传统提问方式往往聚焦于情节梳理和人物形象概括,如“孔乙己的性格特点是什么”,这类问题答案相对固定,学生的思维容易局限于既定框架。而运用审辩式思维提问,将问题改为“文中众人对孔乙己的态度是否都应被批判?有没有不同视角的解读?”便打破了常规思维定式。这一提问促使学生跳出单一视角,从多个层面去审视文本。学生们开始深入思考,会发现短衣帮对孔乙己的嘲笑虽透着冷漠,但背后也反映出社会底层人民在艰难生活中的无奈与麻木;掌柜的冷漠更多是出于对利益的追逐,是那个时代商业氛围下的一种表现。在不断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教师或教材给出的单一观点,而是学会主动质疑、深入分析,主动探索文本的多元内涵,从而逐步培养起审辩式思维。
(二)组织课堂辩论,强化思辨能力
课堂辩论是培养学生审辩式思维的有效途径。在学习《愚公移山》时,教师组织一场“愚公移山精神在当今社会是否仍值得提倡”的辩论,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辩论过程中,正方学生从精神层面出发,认为愚公移山体现的坚持不懈、勇于挑战的精神在任何时代都值得学习,这种精神是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重要动力;反方学生则结合现实情况,提出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应运用更高效的方法解决问题,愚公的行为过于固执,可能会浪费大量时间和资源。为了在辩论中占据优势,学生们需要广泛收集论据、精心组织语言、巧妙反驳对方观点。
(三)开展文本对比,拓宽思维视野
对比不同文本能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培养审辩式思维。在教授古诗词时,教师可将李白的《行路难·其一》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诗在情感表达、艺术手法上的异同。学生可能会发现,李白诗中充满豪情壮志与对未来的憧憬,而杜甫诗则更多体现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通过对比,学生不再孤立地看待一首诗,而是能站在更宏观的角度理解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和时代背景对诗歌的影响,学会从多个维度审视文本,提升审辩式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四)鼓励多元解读,尊重个性思考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大胆对文本展开多元解读,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思考。以学习《皇帝的新装》为例,教师巧妙抛出问题:“除了讽刺皇帝和大臣的虚伪,这个故事还有没有其他寓意?”这一问题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学生思维的层层涟漪。有的学生敏锐地察觉到故事反映了人性的从众心理,指出在众人皆虚伪附和的环境下,即便有人知晓真相,也会因害怕被孤立而选择沉默;有的学生则从另一个角度出发,认为故事提醒人们要始终保持童真,像那个天真无邪的孩子一样,敢于毫无顾忌地说出真实想法。教师对学生的这些不同解读都给予了真诚肯定与恰当引导,让学生在自由表达的空间里不断挖掘文本的深层内涵,深化对文本的理解。这种多元解读的教学方式,如同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扇思维的新窗,有效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助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形成独特见解,进一步提升审辩式思维能力。
结语
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广阔天地里,审辩式思维宛如熠熠生辉的灯塔,为学生照亮了深入探索知识、提升综合素养的道路。通过课堂提问引导、组织课堂辩论、开展文本对比以及鼓励多元解读等一系列实践策略,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在思维层面发生的积极转变。他们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知识,而是敢于质疑、善于分析、乐于表达,逐渐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
参考文献
[1] 柯丽萍 .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化自信培养策略与实践 [J]. 华夏教师 ,2025,(S1):69-71.
[2] 陈兰 .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模式的实践策略 [J]. 亚太教育 ,2024,(16):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