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的现状与优化策略

作者

黄美媚

龙川县老隆学校

课堂导入是教学活动开展的关键,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接受程度。新课标教育背景下,教师要先确立学生课堂主体地位,重视教学实践活动和教学理论的有效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存在导入形式化的情况,教学内容空洞单一,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教师通过构建情境教学,落实问题导入,从而构建优化导入模式,进而实现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一、新课标下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的现状

(一)导入形式的单一化

新课标教育背景下,教师要确立学生课堂主体地位,通过多样化教学方式应用,优化学生学习体验。当前部分教师依旧存在教育理念陈旧的问题,缺乏对新型导入形式的探究与实践。教师给学生讲解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时,要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二)授课时间控制不当

课堂导入环节是保障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导入环节投入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而影响了课堂教学整体的节奏和质量。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对于后续教学活动开展十分不利。

二、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优化策略

(一)情境创设,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情境创设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研究教材文本内容,通过激活情感体验有效措施,结合文本主题,设计沉浸式情境,让学生在固定的氛围中学习文本教材知识内容传递的情感,从而增加学生对教学主题的共情能力[1]。例如,教师给学生讲解《唐诗三首》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词中的内容,教师需要构建一个富有情感的学习情境,从而为后续教学活动开展做好铺垫。教师让学生通过分享,讨论等措施,深入学习教材知识内容,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共情能力,进而保障教学水平的提升,深入挖掘语文教材知识内容的深层含义。

(二)问题引导,激活思维深度

问题引导是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通过设计阶梯式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本知识内容,培养其批判性思维。授课过程中,教师通过问题引导方式,让学生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推动学生对课文的深入思考[2]。例如,教师给学生讲解《龟虽寿》一课过程中,课堂导入阶段,教师提出思考问题,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分析和研究诗歌内容,增加学生对诗歌主题的理解,从而保障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教师在课堂上提问学生,鼓励学生积极交流自己的感受,通过提问交流,学生能够进一步深化对文本主题的理解,提升综合能力,学生在此过程中可能会提出学习古诗词、弘扬传统美德等建议。通过提问探讨,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增强文化自信,同时也培养了他们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感。教师借此可以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实现初中语文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思维和习惯,深入挖掘语文教材知识内容。

(三)教学内容结合生活实际

部分教师在课堂导入过程中,教学内容和现实内容可能存在脱节的情况,使得学生很难将所学知识内容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课堂导入要和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到一起,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语文知识内容,理解和感悟语文知识内容。例如,教师给学生讲解《三峡》一课过程中,部分教师导入要结合学生自身详细学习教材内容,通过将学生生活和三峡课文相关内容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对教材知识内容的深入思考,避免重视理论知识传授,影响语文教学情感渗透,使得语文课堂过于枯燥,失去了对学生应有的吸引力。

(四)多媒体融合,增加视觉刺激

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课堂导入过程中,帮助学生构建多个维度的感官体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文本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构建生动的语文课堂。例如,教师给学生讲解《桃花源记》一课过程中,需要从学生认知特点和兴趣出发,避免出现被动接收信息的情况,难以启发学生探究语文知识的欲望。虽然导入过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内容,但是如果应用方式不当,也会显得过于乏味,缺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无法激发学生思维拓展,导致课堂学习氛围过于沉闷,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教师通过应用多媒体技术,将教材知识直观生动地呈现给学生,增加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结束语

课堂导入活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引擎,教师以新课标教育理念为基础,结合学生实际需求,通过情境创设,多媒体技术应用等多种形式,实现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为初中语文教学注入全新的活力,保障课堂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吴海燕 .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探究 [J]. 试题与研究 , 2023(32):91-93.

[2] 周洁娜 . 交互式电子白板支持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环节优化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25-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