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美术美育教育与学生发展的思考
马娜
中卫市第十二小学
美术是一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艺术类学科,通过美术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画作、雕塑、剪纸等方式将自身对美好生活的愿望以及某一事物的特点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但是,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的美术学习效果并不理想,由于以往过于重视学生的文化课成绩,所以学生的美术功底普遍较差,并且,美术教学在美育教育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这导致学生的艺术素养发展受到阻碍。对此,教师要从多个方面开展美育教育,结合丰富的多媒体资源来提升学生美术核心素养,培养他们崇高的审美价值观和确立良好的生活学习目标。
一、结合生活渗透美育教育
美术和现实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即便是抽象类美术作品,人们也能从中找到生活的影子。对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渗透美育教育,带领他们从生活的角度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以教学“走进春天”这一课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促使他们参与到课堂讨论互动当中。首先,教师可以用简单的问题吸引学生注意力:“ ① 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曲,说说你们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② 各种描绘了哪些场景,你能将脑海中的画面画出来吗?”这些问题虽然简单,但却可以让学生快速进入思考状态并作出尝试;然后,教师可以继续利用问题将方向转移到美术方面,让学生说说他们对于春天的理解:“春天里都有哪些场景和情节?我们应该怎样运用构图和色彩表现春天的特点?”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结合多媒体展示一些春天的画面,让学生观察、欣赏山、水、草、树、花以及人物活动等内容,并结合具体绘画技巧展开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利用不同方式表现春天;最后,教师要带领学生一起欣赏优秀的大师作品或儿童作品,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来体会春天的特点并且能够将自己心中对春天的美好回忆形象生动(或抽象)地表现出来,以此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二、结合德育元素渗透美育教育
美育的本质是一种情感教育,它不仅需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还要带领学生体会文化、思想上的“美”。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无数体现传统文化的优秀作品,其中书法和国画作为其重要载体,很有必要成为落实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来源。
以教学“最受尊敬的人”这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将画家罗中立的著名作品《父亲》作为导入开展教学,讲解画好肖像画的一些要素,让学生掌握职业特点、外貌特征等知识内容;然后,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医生、环卫工人、建筑工人等职业的图片,并让学生说说这些职业的特点以及他们为什么受人尊敬。在这一环节,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并列举具体案例帮助他们分析表现这些职业特点的绘画技巧;最后,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理想的职业并将心中对于该职业的美好画面通过作画的方式展示出来,以此来让学生明白悬壶济世、不畏辛苦、勇于奉献也是一种美。
三、注重教学评价,培养学生学习信心
教学评价是整个教学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打开学生发现美的眼睛。因此,教师要将教学评价渗透到课堂教学以及作业批阅等过程当中,赞赏学生发现美的能力从而鼓励他们找到生活中更多的美并创造美以及感受美的内涵。
以教学“设计文化衫”这一课为例,在学生动手练习环节,教师要认真观察学生的操作、合作过程,并对学生的学习表现作出合理评价,以此来鼓励他们深入到现实生活当中去发现和感受更多的美,比如,教师可以这样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 同学,你将图案和文字通过剪贴的方式搭配到一起,这让原本纯黑色的衬衫变得有了层次感,如果它作为商品出售,老师一定会毫不犹豫地买一件。当然,如果你能添加一些其他的元素让整个主题更突出、更明显,那么老师相信一定会有更多人会喜欢,加油,你做得很棒!”这样鼓励性的评价可以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指引他们去发现生活中更多的美,在提升学生美术功底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美育教育作为小学美术课程的核心之一,对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虽然教育效果可能存在“滞后性”,但其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以及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建立却有十分明显的帮助。对此,教师要结合新课程标准,从生活的角度出发,利用丰富的美术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将传统文化和教学评价融入课堂活动当中,以此来提升学生认识美、理解美、欣赏美、创作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吕高鸽. 关于小学美术美育教育与学生发展的思考[J]. 文渊(小学版),2021(7):2615-2616.
[2] 魏娴娴. 小学美术美育教育与学生发展探析[J]. 赢未来,2020(6):171-172.
[3] 邢玉玲 , 郭琳 , 吴俊言 . 小学美术美育教育与学生发展的途径研究 [J]. 文渊(小学版),2022(4):292-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