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做合一引领初中数学情境教学模式实施的方法
殷小飞
湖口县第三中学 单位名称 332500
一、“教学做合一”与初中数学情境教学的内在契合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命题,强调“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主张以“做”为纽带实现教与学的统一。这一理念与情境教学法的本质特征高度契合:情境教学通过创设真实或模拟的场景,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体验与建构知识,而“教学做合一”则进一步强化了“做”在知识转化中的关键作用。在数学学科中,抽象概念与逻辑推理的特性决定了学生需要通过具身实践完成从“感性认知”到“理性抽象”的跨越。例如,在几何图形的学习中,学生若仅通过教材图示理解概念,往往难以形成空间想象能力;而通过动手折叠、拼接几何模型,则能在操作中直观感知图形的性质与关系。这种“做中学”的过程,正是“教学做合一”理念在数学情境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二、实践操作: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的转化
实践操作是“教学做合一”理念的核心载体。在数学情境教学中,教师需设计具有操作性的任务,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完成知识建构。例如,在函数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可创设“校园快递站”情境:学生分组扮演快递员与顾客,通过记录不同重量包裹的运费数据,绘制函数图像并分析变量关系。这一过程中,学生需完成数据收集、图像绘制、规律总结等具体操作,而教师则通过观察学生操作中的问题(如坐标轴标注错误、数据点遗漏等),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实践操作的价值不仅在于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更在于培养其问题解决能力—当学生在操作中遇到“运费计算异常”等问题时,需通过逻辑推理与验证修正错误,这一过程正是数学思维发展的关键环节。
三、问题驱动:从“知识传递”到“思维激荡”的升级
问题驱动是“教学做合一”情境教学的动力机制。教师需将数学知识转化为具有挑战性的情境问题,引导学生在“做”中思考、在思考中“做”。例如,在概率统计的教学中,教师可设计“校园运动会奖牌预测”情境:学生需根据往届奖牌分布数据,建立概率模型预测本届奖牌归属,并通过模拟实验验证预测结果。这一过程中,学生需经历“数据收集—模型构建—实验验证—结论修正”的完整思维链条,而教师则通过追问(如“为什么预测结果与实际有偏差?”“如何优化模型?”)推动学生深入思考。问题驱动的情境教学打破了传统课堂的线性结构,使学习过程成为动态生成的思维活动。当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预测模型未考虑运动员伤病因素”时,便会自发调整变量设置,这种基于问题解决的调整过程,正是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核心路径。
四、生活联结:从“学科本位”到“现实关照”的拓展
生活联结是“教学做合一”情境教学的价值取向。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师需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嵌入真实生活场景,帮助学生理解其应用价值。例如,在方程与不等式的教学中,教师可创设“家庭水电费计算”情境:学生需根据阶梯电价政策,建立电费计算模型并分析用电成本,进而为家庭制定节能方案。这一过程中,学生需将数学语言(如方程、不等式)转化为生活语言(如“每月用电量控制在多少度最省钱?”),而教师则通过引导学生比较不同方案的优劣,培养其经济决策能力。生活联结的情境教学不仅增强了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更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是解决现实问题的工具。当学生在讨论中提出“是否可通过安装太阳能板降低电费?”时,便实现了从“数学解题”到“生活创新”的跨越,这正是“教学做合一”理念所追求的教育目标。
五、技术赋能:从“传统课堂”到“智慧学习”的变革
技术赋能为“教学做合一”情境教学提供了新的实现路径。数字技术(如虚拟现实、动态几何软件)可模拟真实情境,帮助学生突破时空限制完成实践操作。例如,在立体几何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三维建模软件创设“虚拟建筑工地”情境:学生需通过拖拽、旋转几何体完成建筑模型设计,并计算材料用量与结构稳定性。这一过程中,技术不仅提供了直观的操作工具,更通过实时反馈(如体积计算、重心显示)帮助学生验证设计合理性。技术赋能的价值在于将“不可见”的数学原理转化为“可见”的交互体验,从而降低认知负荷。当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调整建筑角度时,软件会立即显示光照变化与承重数据,这种即时反馈机制使学生能够快速迭代设计方案,进而深化对几何性质的理解。
六、实施中的关键挑战与应对策略
尽管“教学做合一”引领的情境教学模式具有显著优势,但其实施仍面临诸多挑战。其一,教师需平衡“做”与“学”的时间分配——过度强调操作可能导致知识系统性不足,而忽视操作则可能削弱情境教学的有效性。对此,教师可采用“微项目”设计,将大任务分解为若干小步骤,每步骤聚焦特定知识点,从而在保证操作深度的同时维护知识连贯性。其二,学生操作能力的差异可能影响学习效果。教师需通过差异化指导(如为操作困难的学生提供半成品模型)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实践。其三,技术工具的滥用可能分散学生注意力。教师需明确技术使用边界,例如规定“仅在需要验证抽象概念时使用动态软件”,从而避免技术成为“玩具”而非“工具”。
七、结语
“教学做合一”理念与情境教学法的融合,为初中数学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范式。通过实践操作、问题驱动、生活联结与技术赋能,学生得以在“做”中理解数学、在情境中应用数学、在反思中超越数学。这一过程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更培养了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而这些能力,正是未来社会所需的核心素养。当然,任何教学模式的完善都需要持续探索与迭代。未来研究可进一步关注“教学做合一”情境教学在不同学段、不同内容领域的适应性,以及如何通过评价改革量化其教学效果,从而为教育实践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武小龙.“教学做合一”理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J]. 家长,2025,(08):37-39.
[2] 吴凤. 情景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C]// 广东教育学会. 广东教育学会 2025 年度学术成果集 . 铅山县第三中学 ;,2025:42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