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小蜗牛”成长记

作者

曾佑玲

重庆市永川区南大街小学

一、案例概要

教育,是一场向光而行的逐梦旅程,是教师和家长一起合力对孩子的托举,更是“一个都不能少”的师生相伴共生共长。小学阶段是知识奠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可总有部分学生在学习进程中遭遇重重困境,成绩不佳、态度消极,成为令家长揪心、老师挂怀的“后进生”。他们为何会掉队?是家庭陪伴缺失,还是教学方法未能契合需求?接下来的案例剖析,旨在分享实操,为点亮这些孩子的成长之路提供借鉴之光。

二、发现我的小蜗牛

一年级刚入学,我发现学生小宇因家庭贫困,没有进行过学前教育,学习习惯和学习基础都几乎没有。记得第一课《天地人》中,要求认识“天、地、人、你、我、他”几个常用字,可是课后我进行检测时,只有小宇没通过,他只会认“人”“天”两个字。写字也必须手把手教写,一放开,即使看着语文书上写,都不对。他说话还大舌头、结巴,平时上课不朗读,下课和同学不怎么交流。于是,我开始了牵手小蜗牛的旅途。

三、“小蜗牛”成长记

策略一:校内帮扶引进步

(一)生生互助树信心

成立一个组:请小宇从愿意帮助他的同学中选择伙伴,成立“双向奔赴”的学习小组并签订“互助协议”,仪式感满满;

管理一个区:任何一个团体,单方面付出容易造成不平等,导致尊重的缺失。于是我任命他为小组区域的“区长”,负责检查本组清洁和桌椅摆放,郑重颁发聘书,让他感受到“我很重要”;

共读一本书:午间课外阅读时,他和组员共读一本书,在同伴的帮助下降低阅读难度,提高他的阅读兴趣和识字能力。

(二)教师“偏爱”伴成长

有了同学的帮助还不够,老师的“偏爱”更有动力。我们约定,每天上午第二节课课间叫他到办公室督促他家庭练习改错,强调这是专属他一个人的“特权”;午休结束后抽出 10-15 分钟帮他巩固当天学习内容。

抓住一切机会发现他的闪光点:晨读时称赞他声音洪亮;上课时约定暗号:会的问题举右手,不会的问题举左手,让他对课堂不再畏惧,看到他会的问题立刻请他回答,即使回答错误也对他说:“勇敢表达就是一种进步。”

连续一两周的专属辅导后孩子产生了一些变化:他开始主动到办公室改错,向我提问;上课时读生字的声音大了一些,不会的不再闷不作声,而是直接说:“老师我不会......”

策略二:家校合力促提升

(一)细心准备,真诚沟通

习近平主席谈家庭教育时曾说过“系好人生中第一课扣子”。家校合作也是我努力的方向。当我在电话中了解到小宇妈妈不愿意老师去家访,就约定好放学前一节课到学校,交流结束完她正好可以接未参

加延时的小宇回家。

她的母亲只有初中文化水平,无业且独自带两个孩子,小的孩子才六个月,于是我确定了一份特殊的面谈内容: ① 介绍孩子在校的正面的细节表现如:书写进步很大;新交了一个朋友;跳绳在男孩子中比较厉害等 ② 细致了解孩子以及家庭情况,如:孩子早饭吃得怎么样吗?孩子几点上床睡觉? ③ 分析孩子目前学习落后的原因,如:孩子年龄偏小,回家作业是独立完成吗?平时喜欢听故事还是看动画片?

带有温度的沟通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们约定好每天用微信反馈小宇的表现,并请她在家督促复习。

(二)贴心安慰,保留空间

没曾想,不过两周,她在微信上向我大倒苦水:自己患有抑郁症,孩子父亲又很固执,每天压力很大,到最后更是直言放弃:“你尽力就行,实在不行就放弃吧”。

我立刻反思:孩子的母亲患有心理疾病,我还能要求她配合吗?每天的沟通是不是太频繁?沟通的内容是否应该改变?另一方面,我又担心,孩子回家放养状态可能永远看不到希望。

思考后我决定给她电话给予安慰,表示先暂停每天反馈孩子的情况,让她先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三)转变方法,耐心鼓励

失去家庭的助力,我选择在校放大小宇的优点。在班级中我开展了“夸夸卡”行动,让孩子们主动发现同学的优点,并暗中“指使”他小组同学积极鼓励给他颁发“夸夸卡”,产生学习内驱力,并提醒他和妈妈分享喜悦。

一天,小宇妈妈主动问我:“曾老师,他学习怎么样?”感受到她态度有所转变不再抗拒,我才渐渐向她反馈小宇的学习情况,并在之后的沟通中增加了这样一些细节:捕捉孩子的进步,给她信心如“今天上课回答问题的声音响亮”、“今天识字已经超过了一半”等等;提前透露要写的生字内容,让孩子针对性的复习,让他们感觉老师的“偏爱”;降低要求,在她解释忽略孩子时给予安慰;在她抱怨丈夫对她不关心对孩子学习不在意时认真倾听,和她共情……让孩子妈妈感觉到,我不仅关心孩子的学习,也关心她。就这样,断掉的家校沟通在“夸夸卡”中又连接了起来。就这样坚持到期末,小宇的素质测评拿到全A 等级!

四、经验启示

从小宇的案例中我总结了以下两点经验和一点不足:

1. 生生互助,三个“一”智慧让孩子感受到“尊重”和“被需要”;老师的专属辅导和“偏爱”是肯定,也是改变的动力。

2. 细心、耐心寻求家校合作着力点,利用同理心和家长产生共情,让家长“愿意听”、“主动问”,实现有效沟通。

不足之处:在家校沟通的时候,我只单一的和孩子母亲沟通。如果能取得孩子父亲的理解和支持,可能中间会少走一些弯路。

总之,教育是爱与智慧共生的艺术,“小蜗牛”更需要老师的教育智慧和“偏爱”,“家”和“校”两只手合力,就是孩子飞翔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