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碳中和愿景下城市绿色低碳转型的模式与实践

作者

冯萱 冯睿

云南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滇鹰生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本文聚焦碳中和愿景下城市绿色低碳转型,阐述其重要意义,详细剖析能源、交通、建筑等领域转型模式,探讨转型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为城市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助力碳中和目标达成提供参考。

关键词:碳中和;城市绿色低碳转型;实践

一、引言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共识与行动目标。城市作为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集中了大量的人口与产业,其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占据了全球总量的相当比例。实现城市绿色低碳转型,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履行国际责任的迫切需要,也是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内在要求。在碳中和愿景下,探索有效的城市绿色低碳转型模式并付诸实践,对推动全球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二、城市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意义

(一)应对气候变化

城市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绿色低碳转型,减少城市碳排放,能有效缓解全球气候变暖趋势,降低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保护生态系统平衡,维护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二)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绿色低碳转型促使城市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绿色产业,这有助于城市摆脱对传统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依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城市经济的韧性和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绿色低碳转型带来的清洁能源使用增加、交通拥堵缓解、空气质量提升、绿色空间增多等积极变化,能显著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为居民创造更加宜居、舒适的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三、城市绿色低碳转型模式

(一)能源转型模式

发展可再生能源:城市应大力开发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例如,在建筑物屋顶安装太阳能光伏板,利用城市周边空旷地区建设风力发电场,在河流合适地段开发小型水电项目等。通过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的逐步提高,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构建智能能源系统: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设智能电网、智能热网等能源系统。智能电网可实现电力的精准调度和分配,提高能源传输效率,更好地消纳可再生能源发电;智能热网能够根据用户需求精准供热,减少能源浪费,提升能源利用的整体效率。

(二)交通转型模式

推广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加大对地铁、轻轨、快速公交等公共交通系统的投入,优化公交线路设置,提高公共交通的覆盖率和服务质量。同时,建设完善的公交专用道网络,保障公共交通的优先通行权,吸引更多居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降低私人汽车的使用频率。

发展绿色出行方式:鼓励步行和自行车出行,建设连续、安全、舒适的步行道和自行车道网络,在城市主要区域设置自行车租赁点,方便居民短距离出行。此外,推广新能源汽车,建设充电桩、换电站等基础设施,降低新能源汽车使用成本,逐步提高新能源汽车在城市交通中的占比。

(三)建筑转型模式

推广绿色建筑标准:制定严格的绿色建筑标准,要求新建建筑在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过程中,充分考虑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以及环境保护等因素。采用高效的保温隔热材料、节能门窗,优化建筑朝向和空间布局,提高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建筑能耗和碳排放。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对城市中大量的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包括外墙保温改造、更换节能门窗、升级供暖通风和空调系统等。通过改造,降低既有建筑的能源消耗,提高建筑的舒适度,实现建筑领域的节能减排目标。

(四)产业转型模式

培育绿色低碳产业:积极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智能制造、循环经济等绿色低碳产业。例如,支持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培育节能环保设备制造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城市产业结构绿色低碳升级。

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运用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对钢铁、化工、建材等传统高能耗、高污染产业进行绿色化改造。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实现传统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四、城市绿色低碳转型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一)面临的挑战

技术创新与应用瓶颈: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稳定性技术、能源存储技术、建筑节能新技术等,部分关键技术尚未取得重大突破,且新技术的应用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大规模推广。

资金投入压力:城市绿色低碳转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用于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设施改造、建筑节能改造以及绿色产业培育等方面。然而,目前资金来源渠道相对单一,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投入,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有待提高,资金短缺问题制约了转型进程。

政策协同与管理难度:城市绿色低碳转型涉及多个部门和领域,需要各部门之间协同配合,制定统一的政策和规划。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部门利益和职责划分等问题,政策协同难度较大,管理效率不高,影响了转型工作的推进。

公众意识与参与度不足:部分公众对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认识不足,缺乏参与城市绿色低碳转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日常生活中,仍然存在浪费能源、过度依赖私人汽车出行等行为,不利于城市绿色低碳转型目标的实现。

(二)应对策略

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加大对绿色低碳技术研发的资金和政策支持,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建立技术示范推广平台,加快新技术的应用和普及,降低技术应用成本。

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创新投融资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绿色低碳项目。例如,设立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基金,发行绿色债券,采用 PPP 模式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等。同时,政府可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加大对绿色低碳领域的投入。

完善政策协同与管理机制:建立健全跨部门协调机制,明确各部门在城市绿色低碳转型中的职责和任务,加强政策的统筹协调和制定。利用数字化手段,提升城市绿色低碳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提高管理效率和决策科学性。

提高公众意识与参与度: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通过开展绿色低碳宣传活动、科普讲座、学校教育等多种形式,普及绿色低碳知识,提高公众对城市绿色低碳转型重要性的认识。鼓励公众参与绿色低碳行动,如开展绿色出行、绿色消费、垃圾分类等活动,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城市绿色低碳转型的良好氛围。

五、结论

在碳中和愿景下,城市绿色低碳转型是必然趋势。通过能源、交通、建筑和产业等多领域的转型模式探索与实践,国内外已有许多城市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城市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仍面临技术、资金、政策管理以及公众意识等多方面的挑战。未来,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公众等各方共同努力,加强技术创新、拓宽资金渠道、完善政策协同管理机制、提高公众参与度,持续推进城市绿色低碳转型,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和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城市力量。

参考文献

[1]沈睿,范小蔺,孙培尧.基于先进城市对标推动成都市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J].低碳世界,2023,13(11):22-24.DOI:10.16844/j.cnki.cn10-1007/tk.2023.11.030.

[2]叶林,邓睿彬.城市绿色治理何以可能?——“双碳”目标下的城市治理转型[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4(03):79-87.

[3]王译杉.碳中和背景下建筑业绿色低碳转型动力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23.DOI:10.27670/d.cnki.gcqdu.2023.000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