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体验式合唱教学的困境与优化实践探讨

作者

陈春玲

霞浦县第八小学

摘要:本文聚焦小学体验式合唱教学领域,深入分析当前教学过程中面临的多重困境及其形成原因,探究教学方法体系的优化路径与创新评价反馈机制的构建方向。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体验式教育理念的融合不足,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不均衡,校园软硬件环境支持不足等因素共同构成了制约教学质量提升的瓶颈。通过重构教学方法体系以及创新多元评价机制,能够有效提升小学体验式合唱教学的整体质量,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体验式教学;合唱教学;困境突破

一、小学体验式合唱教学现状,困境表现与成因分析

当前小学体验式合唱教学虽受到广泛重视,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困境与挑战。其一教学理念与实践间的脱节现象较为普遍,许多学校虽然在教学纲要中提出了体验式教学的要求,但受传统教学习惯和教师认知局限的影响,实际教学过程依然以教师示范、学生模仿为主要模式,学生真正的体验参与机会有限,无法充分激发其主动探索与创造能力。其二教师专业素养不足问题凸显,部分小学音乐教师对合唱教学的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全面,在声音训练、和声处理、作品分析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难以为学生提供科学有效的指导,导致教学过程中出现方法单一、内容浅显、深度不足等问题。其三课程安排与资源配置不均衡也是制约体验式合唱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许多学校对音乐课程尤其是合唱教学的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教学场地、设备等硬件条件不足,缺乏适合小学生特点的合唱教材与曲目,使教师在实施体验式教学时面临诸多现实困难。

从深层次分析,这些问题的形成与教育理念转变不彻底、课程体系建设滞后、教师培养机制不完善、评价体系单一等因素密切相关。长期以应试教育为导向的教学环境使音乐教育尤其是合唱教学的价值未能得到充分认可,学校管理者和部分家长对合唱活动重视不足,导致相关教学资源投入不足。

二、优化教学方法体系,提升学生参与体验

在小学体验式合唱教学的优化过程中,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多维教学方法体系至关重要。体验式合唱教学应着重于情境沉浸、审美感知和创造表达的有机统一,通过营造富有情感色彩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和音乐表达欲望。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需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情感需求,采用渐进式的引导策略,从感官体验到情感投入,再到技能习得与创造表达,形成完整的体验学习链条。值得注意的是,合唱教学的体验性不仅体现在歌唱技能的训练中,更应关注音乐情感的内化过程和集体协作的互动体验,通过创设真实的音乐情境,引导学生在情感共鸣中感受音乐的内涵和表现力。同时,采用项目式学习、角色体验、问题探究等方法,为学生提供多元的实践机会和表现平台,使其在亲身参与中形成对音乐作品的深层理解和情感认同。

以湘文艺版四年级下册第9课《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教学为例,教师应当设计一套融合历史情境、角色体验和多元表现的教学方案。教学伊始,教师通过精心筛选的历史图片、视频资料和情境故事,再现抗日战争时期儿童英雄王二小舍己救国的感人事迹,使学生在历史情境的沉浸中产生情感共鸣,为歌曲学习奠定情感基础。在歌曲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以“角色体验工坊”的形式,分组扮演不同角色(如二小、八路军战士、日本侵略者等),通过角色扮演和情境对话,深入体会歌词内容及人物情感,并结合抗战歌曲的特点,引导学生探索适合表达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的演唱方式。为增强体验深度,教师巧妙设计“声音绘画”活动,引导学生用声音模拟歌曲中牛儿吃草、敌人逼问、枪声响起等关键场景,并尝试将这些声音元素融入合唱表演中,丰富作品的表现力。在合唱训练环节,采用“梯队式”练习方法,将班级分为高、中、低三个声部,通过声部轮唱、对位演绎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和声感知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创新评价反馈机制,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小学体验式合唱教学评价机制的创新应当突破传统单一评分模式,构建多维度、发展性的综合评价体系。这种新型评价体系应当从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和情感体验等多个维度进行全方位观察与评估,关注每个学生在合唱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状态、情感投入和能力进步。其中,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尤为重要,教师不仅要关注最终的演唱效果,更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互动质量和情感体验,将这些隐性指标纳入评价范畴。同时,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模式能够为教学提供更全面的反馈信息,学生自评促进元认知发展,同伴互评培养批判思维,家长评价增强社会支持,专业人士点评提供专业指导,这些不同视角的评价信息汇集形成完整的评价生态。

以湘文艺版五年级下册第4课《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教学为例,教师应当设计一套“音乐成长护照”评价体系,全面记录学生在这首经典合唱曲目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这一评价体系包括“歌声导航”、“情感航线”、“合作港湾”和“创新彼岸”四个维度,对应学生的演唱技能、情感表达、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是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建立个人音乐档案袋,记录自己在不同阶段的演唱录音、情感日记和表现视频,形成可视化的成长轨迹。二是设计“彩虹评价表”,将演唱姿势、呼吸控制、声音音色、歌词咬字、情感表达等评价指标以彩虹色谱的形式呈现,由学生根据自身表现为每项指标标注相应颜色,培养自我评价能力。在合唱排练环节,采用“轮值小指挥”制度,每次排练由不同学生担任小组指挥并对其他同学表现进行点评,形成良性互评机制。同时,精心设计“情感温度计”活动,通过绘制情感曲线图的方式,引导学生记录和反思自己在不同歌曲段落中的情感投入程度,加深对作品情感内涵的理解。在课程结束时,组织“小船音乐会”作为综合性评价环节,邀请其他年级学生、家长和音乐专业人士共同参与,从不同角度对学生的合唱表现进行评价,并通过现场互动、问答和反思,帮助学生发现优势与不足。

结论:小学体验式合唱教学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理念实践脱节、教师专业素养不足、资源配置不均等多重困境。通过优化情境创设与体验引导、构建合作学习与个性发展并重的教学机制、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创新多元评价反馈体系,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参与体验质量,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这一系列优化实践不仅能够破解当前困境,更能为小学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参考和实践示范。

参考文献

[1] 杨寅星. 小学体验式合唱教学的探究[J]. 戏剧之家,2017(9):206. DOI:10.3969/j.issn.1007-0125.2017.09.152.

[2] 樊迪. 小学体验式合唱教学的困境与优化路径[J]. 艺术科技,2019,32(19):129,131.

[3] 邹璐. 小学音乐课堂体验式合唱教学的探究[J]. 课堂内外(小学教研),2021(1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