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园林绿化中的病虫害防治方法

作者

张红宁

640103197810121513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 750000

摘要:园林绿化中的病虫害防治是保障植物健康、维持生态平衡和提高景观质量的关键环节。随着园林绿化面积的扩大和病虫害种类的增加,防治工作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传统的化学防治虽然有效,但伴随其而来的环境污染和抗药性问题促使了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手段的发展。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微生物和天然植物源物质,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和可持续性;物理防治则通过温度、光照、机械屏障等非化学手段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综合运用化学、物理和生物防治方法,形成协同作用,是实现病虫害长期有效管理的关键策略。

关键词:园林绿化;病虫害;防治

引言

园林绿化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改善城市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还在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增加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关键功能。然而,园林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常受到病虫害的威胁,这不仅影响植物的健康生长,还可能导致景观的退化和生态功能的削弱。因此,病虫害防治在园林绿化中的地位愈发重要。传统的化学防治方法虽然能在短期内有效抑制害虫繁殖,但其可能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威胁,且长期使用可能引发抗药性问题。为此,生物防治与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治技术逐渐成为替代和补充的手段,展现了较高的环境友好性和可持续性。

一、园林绿化中的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

园林绿化作为城市生态建设和环境美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植物健康直接关系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景观效果。然而,病虫害的发生对园林植物的生长与发育构成了严重威胁,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植物枯死、生态功能丧失,从而影响景观质量和生态功能的发挥。病虫害不仅降低了绿化植物的观赏价值,还可能导致生态链的破坏,影响生物多样性的维持。与此同时,病虫害的蔓延通常伴随有农药使用过量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不平衡。因此,科学、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在园林绿化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防治工作的核心任务是通过精准识别病虫害种类、掌握其发生规律并采取适时有效的控制措施,以保证植物的健康生长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当前,病虫害防治已不再局限于单一方法的应用,而是趋向于多方法结合的综合治理策略,强调化学防治与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方式的协同作用,以期达到更为安全、环保和高效的防治效果。因此,园林绿化中的病虫害防治不仅具有重要的生态保护意义,还对提升城市绿化品质、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1]。

二、园林绿化中的病虫害防治方法

(一)化学防治方法

化学防治方法是园林绿化中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使用化学农药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与扩散,保障园林植物的健康与景观功能的正常发挥。该方法以其快速、高效的特点,成为应对大面积病虫害爆发的首选措施之一。化学防治主要包括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等的使用,根据不同的病虫害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选择针对性药剂,如有机磷类、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及铜制剂、硫制剂等广泛应用于病虫害的直接防控。施用方式上,包括喷雾法、涂抹法、灌根法及熏蒸法等,均需根据药剂特性及植物种类进行合理选择,以达到最优效果。然而,化学防治方法的长期使用也存在潜在的生态风险,如农药残留、抗药性增强及非目标生物的损害问题。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应严格遵循科学用药原则,制定合理的施药时间和用量方案,避免农药过量施用引发的环境污染。此外,应注重药剂的更新换代与轮换使用,通过多种药剂的交替应用降低病虫害的抗药性风险。随着园林绿化需求的提升,化学防治方法的创新和优化成为研究重点,包括开发高效低毒的新型农药以及精准施药技术的推广,进一步提高化学防治的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性。通过科学合理的化学防治策略,可以在保证病虫害有效控制的同时,减少对园林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为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二)生物防治方法

生物防治方法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病虫害控制手段,近年来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得到广泛关注和推广。该方法通过引入自然敌害、生物制剂或生物农药,利用生物之间的捕食、寄生、竞争等生态关系,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与传播,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和对非目标生物的伤害。生物防治可分为天敌控制、微生物防治和植物免疫诱导等几种类型。天敌控制是通过引入或保护病虫害的天敌,如寄生蜂、捕食性昆虫、鸟类等,以达到控制害虫种群密度的目的。微生物防治则包括利用病原微生物(如真菌、细菌、病毒)对害虫或病原进行定向杀灭,例如使用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生物农药,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安全性。植物免疫诱导则是通过施用某些天然物质或微生物,激发植物自身的免疫反应,增强植物对病虫害的抗性,从而实现病虫害的自我防护[2]。此外,生物防治方法具有明显的可持续性优势,能够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长期发挥作用,尤其是在复杂的园林生态系统中,通过维持生态多样性和健康的生物链,促进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然而,生物防治的应用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天敌释放的时效性、环境适应性以及生物防治效果的稳定性问题。因此,生物防治应与其他防治方法如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相结合,形成综合性的病虫害管理策略,以实现最佳的控制效果。

(三)物理防治方法

物理防治方法作为园林绿化病虫害防治的辅助措施,主要通过非化学手段利用物理原理直接干预病虫害的生长和繁殖,具有较高的环境友好性和可持续性。该方法包括温度调控、光照控制、机械防治以及物理屏障等多种形式。在温度调控方面,通过温室内的温度控制或利用低温/高温对特定害虫的致死作用,可以有效抑制虫害的蔓延。例如,通过低温诱杀方法,害虫在温度降低至一定范围内无法存活,达到防治效果。光照控制则通过调整园林植物周围的光照条件,抑制部分喜光害虫的活动,从而减少虫害发生的几率。机械防治手段包括利用捕虫器、粘虫板等物理设备,直接捕捉害虫或阻止其繁殖。此类设备通过利用光源、气味或粘性物质吸引或困住害虫,在不使用化学物质的情况下有效减少虫害数量。此外,物理屏障如防虫网、防虫膜等,通过物理屏蔽作用阻止害虫接触园林植物或进入特定区域,也能够起到防治作用。物理防治方法的优势在于其低毒性、无残留且对环境友好,但其适用范围和效果常受气候、时间、空间等因素的制约,且对一些难以直接接触的害虫效果较差。因此,物理防治方法通常需要与其他防治手段如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相结合,形成综合性防治策略,以实现病虫害的精准管理和持续抑制[3]。

结语

园林绿化中的病虫害防治是实现可持续绿化管理的核心内容,直接关系到园林生态系统的稳定与植物的健康生长。本文通过探讨化学、生物与物理防治方法的具体应用与协同效应,强调了在实际操作中综合防治策略的重要性。化学防治虽然具有迅速见效的特点,但其潜在的环境风险和抗药性问题使得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的结合成为未来园林管理的趋势。生物防治借助自然敌人和生态调控手段能够有效抑制病虫害的蔓延,而物理防治方法则通过非化学手段减少环境负荷,提高防治的可持续性。未来的园林病虫害防治应更加注重绿色防控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推动技术多元化、策略综合化,以实现园林生态环境的长效管理和优化。

参考文献

[1]石立玉.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J].河北农机,2024,(07):73-75.

[2]黄宇恒.园林绿化树木的病虫害防治现状及对策[J].农技服务,2023,40(03):86-89.

[3]貟鹏利.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J].种子科技,2022,40(20):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