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转译与应用

作者

韩寒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引言

传统文化符号是民族文化的视觉载体,凝结着历史记忆与精神内核。从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到青花瓷的缠枝莲,从汉字书法的笔意到传统建筑的飞檐翘角,这些符号通过造型、色彩、纹样传递特定文化语义。在历史维度,它们是文明演进的活化石,如商周青铜礼器的纹饰反映等级制度与宗教信仰;艺术层面,其独特的构图法则与审美意趣,塑造了东方美学含蓄、写意的特质;精神层面,“龙”“凤”等符号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承载着集体文化认同。在全球化语境下,传统文化符号的价值重构不仅关乎文化传承,更是增强民族文化辨识度、参与国际文化对话的关键。

一、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转译的核心路径

1.1 形的解构与重构

对传统文化符号外形的提取与再造,需兼顾传统基因与现代审美。靳埭强设计的中国银行标志,将古铜钱“外圆内方”的轮廓与“中”字结合,通过简化线条与几何抽象,赋予传统符号现代金融的稳重感;苏州博物馆新馆以江南园林的粉墙黛瓦为原型,通过坡屋顶的几何化处理与玻璃材质的运用,实现传统建筑意象的当代转译。这种转译不是简单复制,而是通过造型语言的革新,使传统文化符号适配现代设计语境。在平面设计领域,香港设计师陈幼坚的“茶”字海报,将汉字书法的笔画形态与茶壶轮廓巧妙融合,以飘逸的线条勾勒出茶文化的灵动之美。在产品设计中,“问鼎”香炉由朱小杰设计,其造型提取自古代鼎器,通过镂空金属材质与极简几何切割,使传统礼器焕发出工业设计的冷峻美感,该作品在米兰设计周展出时,引发国际设计界对东方美学转译的广泛关注。

1.2 意的延伸与升华

挖掘符号背后的文化寓意,并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是符号转译的深层逻辑。凤凰卫视标志以双凤环绕的图腾,既保留祥瑞寓意,又隐喻东西方文化交融;环保主题海报中,将传统“天人合一”哲学与生态保护理念结合,通过山水纹样与现代图形的碰撞,传达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诉求。这种“意”的延伸,使传统文化符号突破时空限制,成为承载现代价值观的载体。以 2022 年北京冬奥会视觉设计为例,吉祥物“冰墩墩”以熊猫为原型,融入冰晶外壳与奥运五环色彩,既体现中国国宝形象,又传递冰雪运动的科技感与纯洁精神;奖牌“同心”设计灵感源自古代玉璧,“环环相扣”的造型寓意全球团结,其背面镌刻的云纹与冰雪纹,将传统祥瑞意象与赛事主题深度融合。

1.3 神的传承与活化

更高层次的转译在于捕捉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隈研吾设计的长城脚下的公社・竹屋,虽未使用具象传统符号,但通过竹材的大量运用与建筑的自然融合,再现“道法自然”的东方哲学;新中式空间设计以留白、对称、借景等手法,营造出宁静致远的意境,将传统文化中对精神境界的追求转化为空间体验。在数字艺术领域,TeamLab 的《数字艺术博物馆:油罐中的水粒子世界》通过实时投影技术,将《千里江山图》的山水意境转化为流动的光影空间,观众置身其中,能感受到传统水墨“气韵生动”的美学精髓;在动画电影《白蛇:缘起》中,导演通过对宋代建筑形制、服饰纹样的考据还原,结合细腻的东方水墨画风,塑造出含蓄隽永的情感叙事氛围,成功将传统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传递给年轻观众。

二、多元领域的实践与创新应用

2.1 建筑设计:文化地标与空间叙事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以“东方之冠”为造型,将传统斗拱结构抽象为简洁的几何形体,红漆材质既呼应“中国红”的文化意象,又通过现代建筑技术实现大跨度空间的创新;杭州国家版本馆的设计,借鉴宋代建筑的飞檐、庑殿顶元素,结合现代混凝土与金属材质,在满足当代功能需求的同时,构建出极具东方美学韵味的文化地标。西安大唐不夜城则采用场景化转译策略,通过复原唐代建筑群落、设置唐风雕塑群,结合 AR 互动装置与夜间灯光秀,打造出沉浸式唐文化体验空间,成为传统文化符号活化利用的典型案例。这些建筑通过符号转译,实现文化传承与空间创新的平衡。

2.2 平面设计:视觉符号与品牌塑造

在品牌标志设计中,传统文化符号成为差异化竞争的利器。中国邮政标志以“中”字与飞鸟造型结合,既传递邮政的信息传递功能,又蕴含“鸿雁传书”的文化意象;故宫文创产品包装通过提取宫廷纹样、书法等元素,结合现代简约设计,将传统文化转化为时尚消费符号。在海报设计领域,福田繁雄的《日本舞蹈》将和服纹样与现代构成主义结合,展现传统文化符号跨文化传播的可能性。国内新锐品牌“观夏”的香薰包装设计,以宋代瓷器冰裂纹为灵感,采用磨砂玻璃材质与烫金工艺,搭配书法字体标签,将东方美学的雅致感融入产品视觉体系,使其在高端香氛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2.3 数字媒体:技术赋能与沉浸体验

数字技术为传统文化符号的传播带来新形态。动画电影《大鱼海棠》以《山海经》为蓝本,通过三维建模技术重现客家土楼、传统服饰等文化符号,构建奇幻的东方美学世界;《王者荣耀》将历史人物与神话传说融入游戏角色设计,武器、技能特效中大量运用青铜纹样、水墨元素,使玩家在互动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VR/AR 技术则进一步打破时空界限,如敦煌研究院的数字化项目,通过虚拟漫游让观众沉浸式体验壁画中的传统文化符号,线上访问量累计突破 5000 万人次,实现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三、现存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3.1 应用困境剖析

当前传统文化符号应用存在形式化、过度创新与同质化问题。部分设计作品仅将传统纹样简单拼贴,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一些创新设计因过度追求视觉冲击,导致符号语义失真;市场上文创产品大量模仿成功案例,地域文化与民族特色被淡化,削弱了传统文化符号的独特价值。

3.2 创新发展路径

破解上述困境需从三方面发力:其一,深化文化研究,设计师应通过田野调查、文献考据等方式,准确把握符号背后的文化逻辑,避免表面化应用。建议建立“传统文化符号数据库”,整合各领域符号资源并标注文化解读,为设计提供权威参考;其二,把握创新尺度,在保留文化内核的前提下,结合新材料、新技术与新媒介进行转译。

四、结语

传统文化符号的现代转译与应用,是文化传承与设计创新的双向赋能过程。通过“形、意、神”的多维转译,以及建筑、平面、数字媒体等领域的实践探索,传统文化得以突破时空限制,在现代设计中焕发新生。面对现存问题,需以文化深度研究为根基,以适度创新为驱动,以地域特色为突破,构建传统文化符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从而在全球化浪潮中,彰显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1] 孙培健 . 跨文化视角下的纸艺视觉传达设计研究 [J]. 中华纸业 ,2025, 46 (05): 136-138.

[2] 刘炫梓 . 传统文化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25, (04): 173-175.

[3] 理慧. 浅析文化符号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J]. 参花, 2025,(12): 53-55.

[4] 曹牧歌. 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分析 [J]. 大观, 2025,(04): 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