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聚焦大单元 构建新课堂新品质

作者

李慧源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华研中学  017000

引言:当前初中地理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传统碎片化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需求。大单元教学作为一种整合性教学策略,强调知识内在联系,促进学生深度理解。本文基于 UbD 理解设计框架,探讨初中地理大单元教学实践路径,从现状分析、目标凝练、结构优化到反思调整四个维度展开探究,旨在构建新课堂新品质,提升初中地理教学效能,为一线教师提供参考。

一、审视现状,把握问题:初中地理教学单元碎片化现象

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呈现明显单元碎片化特征,表现为教学内容过度分割,缺乏内在联系与整体性设计。教师习惯按照教材章节顺序机械讲解,将知识点视为独立存在实体,忽视学科内在逻辑关联,致使学生难以形成完整地理知识体系。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知识点讲解—例题训练—巩固练习固定模式,学生学习浅层化仅停留在记忆层面,缺乏深度思考与迁移应用能力培养;评价方式也多局限于单元测试与期末考试,关注知识点掌握程度,忽视学生地理思维发展与核心素养提升。这种单元碎片化教学导致学生习得零散知识,难以建立知识间联系,无法形成系统地理观念与完整空间认知,严重影响地理学科育人功能发挥与核心素养培养。

造成这一现象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对地理大单元整体设计理念理解不足,教学仍停留在知识讲解层面,缺乏对学科本质思考与内在联系挖掘;同时应试教育压力使教师更关注短期教学效果与考试成绩,而非学生长期地理素养培养。学校课程安排刚性导致教师无法灵活调整教学进度与内容,难以实现大单元整合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缺乏针对性指导,对UbD 框架等先进教学理念理解不深,未能将其有效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因此亟需从理念更新、目标凝练等方面突破,构建基于 UbD 框架初中地理大单元教学新模式。

二、凝练目标,整合资源:UbD 框架下地理大单元设计策略

基于理解设计 (UbD) 框架强调以终为始原则,地理教师在大单元设计过程中先需确立核心问题与永恒理解,将学科本质与学生认知特点融为一体。反向设计思路要求教师先明确期望学生获得概念理解、关键技能与基本事实,再构建多层次目标体系。提炼单元核心问题尤为关键,如“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有何影响”“地图如何帮助我们认识世界”等具有思考深度问题,引导学生探索地理本质规律。目标设计应考虑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整合,特别注重地理思维方式培养与地理实践能力提升。目标确立后,教师需制定贯穿单元始终的连续性评估证据,通过多样化评价方式如课堂观察记录、同伴互评表、概念图构建等传统手段,或地理实地考察报告、区域规划方案等真实情境表现性评价,验证学习目标达成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球大单元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当围绕“人类如何认识我们赖以生存宇宙环境”这一核心问题展开。此单元整合宇宙中地球、地球形状与大小、地球运动等内容,突破传统分章节讲解局限。教学目标设定为学生能够理解地球作为宇宙一分子特点、掌握地球形状与大小表征方法、解释地球运动规律与现象,以及培养学生宇宙探索精神与环保意识。资源整合方面,教师应当引入天文望远镜观测、地球仪操作等实践活动,结合 NASA 等权威单位太空影像资料,构建丰富学习素材库。教学实施过程中以太空旅行为主题贯穿整个单元,学生扮演宇航员角色,分阶段完成宇宙探索认识地球地球运动探秘三大任务。通过建构地球 - 太阳 - 月亮模型,学生直观理解昼夜更替、四季变化原理;利用自制简易日晷观测记录影长变化,探究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通过绘制地球公转示意图,理解地球运动与自然现象关系。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优化结构,重构路径:初中地理大单元教学实施方法

初中地理大单元教学实施需打破传统一课时一节课束缚,采用大单元 --板块 --- 学习活动三级结构设计,实现教学内容整体性与系统性。教学结构优化应遵循“以终为始”理念,在问题情境创设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后,设计贯穿单元始终的连续性评估机制,通过课堂观察、同伴互评、表现性任务等多元方式收集学习证据。核心知识建构阶段强调概念本质理解与规律把握,随之开展探究式学习活动,并借助真实情境评价量表监测学习进展。最后进行单元整合与迁移应用,帮助学生建立知识联系形成完整认知架构。教学方法重构体现在情境教学法、项目学习法等方面,教师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学生则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建构者。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自然环境大单元教学实施应当围绕“自然环境如何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核心问题展开。结构设计上分为中国疆域与行政区划、中国地形、中国气候、中国水文四个板块,通过中国自然环境探秘之旅主题贯穿整体教学。单元评估证据设计紧密结合教学过程,从课堂提问验证基本概念理解,到小组合作成果评价检测协作能力,再到区域自然环境分析报告考查综合应用水平。课堂实施采用情境导入--- 问题探究--- 成果展示--- 应用拓展四阶段流程,先通过神州大地虚拟旅行多媒体情境导入,随后组织自然环境调查小组分工合作收集整理资料,继而探究自然要素关系及区域自然环境综合考察,最终通过纸笔测试与区域开发建议书等形式评估学生对知识迁移应用能力。这种教学实施突破传统自然要素割裂讲解模式,实现从知识学习到地理思维提升转变。

四、反思调整,持续优化:大单元教学模式迭代发展机制

大单元教学实践应建立反思调整机制,实现持续优化。教师层面开展教学反思,关注大单元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学习效果与教师教学行为,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可以采用课堂观察、学生访谈等方法收集反馈信息,判断目标达成度与存在问题;同时建立计划—实施—反思—调整循环改进机制,形成螺旋式上升教学改进路径。例如针对学生概念理解困难问题调整情境创设方式;针对时间安排不合理问题优化教学进度;针对学生参与度不高问题改进活动设计。

学校层面应构建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促进大单元教学持续优化。一方面组织教研活动,通过集体备课、公开课、教学沙龙等形式促进教师间经验分享与教学智慧碰撞。另一方面加强校本培训,邀请专家学者指导,帮助教师深入理解 UbD 框架与大单元教学理念。还要鼓励教师开展教学实践探究,将教学实践与理论探究结合,形成可推广教学模式;建立资源共享平台,汇集优秀教学案例、教学设计与评价工具,为教师提供参考。

结论:基于UbD 框架初中地理大单元教学实践探究表明,通过审视现状把握问题、凝练目标整合资源、优化结构重构路径、反思调整持续优化四个维度系统推进,能有效解决初中地理教学单元碎片化问题。大单元教学突破传统教学局限强调知识内在联系,促进学生建构完整地理学科认知体系,提升地理核心素养。实践证明科学设计实施大单元教学有助于学生形成地理概念理解、地理思维方式、地理实践能力,实现从知识记忆到思维发展转变。

参考文献

[1] 颜瑾辉 . 基于 UbD 理论的初中地理单元教学设计及实践研究 [D]. 华中师范大学 ,2024.

[2] 沈素真 .UbD 理论指导下基于大概念的初中地理单元整合教学探索——以”中国的气候与人类活动”为例 [J]. 教师 , 2023(20):78-80.

[3] 郭洁萍 . 基于 UBD 模式的初中地理教学设计及实践研究 [D]. 华东师范大学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