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信息技术赋能小学数学空间几何概念教学新路径

作者

彭俊

吉安县天祥小学 343100

引言: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小学数学空间几何概念教学面临新挑战与机遇。传统教学方式在概念呈现上存在局限,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深入研究信息技术赋能的新路径,对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1.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1.1 直观呈现抽象概念

小学数学空间几何教学中,诸如长方体的展开与折叠、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等抽象概念,常让学生难以通过静态课本插图建立空间认知。信息技术可借助 3D建模、动态演示等功能,将抽象概念转化为直观可视的动态画面。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通过多媒体软件展示长方体从立体图形拆解为 6 个长方形面的过程,标注出长、宽、高的对应关系,还能让图形绕不同轴旋转,让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面与面的连接方式,打破传统教学中“教师画图难、学生想象难”的困境,帮助学生快速理解空间几何图形的构成特点,建立清晰的空间观念。

1.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空间几何概念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与抽象性,传统课堂中单一的讲解与练习容易让学生产生学习倦怠。信息技术可通过趣味化的呈现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图形的运动”教学中,利用动画模拟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如电梯升降、风车转动,还可设计“图形拼图闯关”小游戏,让学生拖动不同几何图形,通过平移、旋转等操作完成拼图任务,在游戏化的互动中巩固对图形运动规律的认知。这种将知识融入趣味场景的方式,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减少对空间几何知识的畏难情绪,提升学习积极性。

1.3 拓展教学资源渠道

传统空间几何教学资源多局限于课本、教具,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信息技术可打破资源获取的时空限制,为教学提供丰富的拓展资源。教师可通过教育平台搜集优质的空间几何教学微课,如“圆柱体积公式推导”的动态演示视频、“不规则图形体积测量”的实验教学案例;还能利用在线资源库获取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几何图形素材库,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与练习。

2.新路径的教学方法优化

2.1 情境创设教学法

依托信息技术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能让空间几何概念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应用价值。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利用多媒体创设“包装礼物”的生活情境,展示不同尺寸的长方体礼物盒,提出“如何计算包装纸的用量”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包装纸的面积与长方体的表面积有什么关系”。再通过动画演示包装纸包裹礼物盒的过程,标注出每个面对应的包装纸部分,让学生直观感知表面积的实际意义,随后自主探究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使抽象的公式推导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提升知识应用能力。

2.2 互动探究学习法

借助信息技术搭建互动探究平台,能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深化对空间几何概念的理解。在“圆锥的体积”教学中,教师通过在线协作平台向学生推送虚拟实验工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平台上操作“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容器倒水实验”,实时记录倒水量的数据,观察圆柱体积与圆锥体积的关系。小组内可通过平台共享实验数据,讨论实验结论,教师则在线实时查看各小组的探究进度,针对遇到的问题进行远程指导。这种互动探究模式,让学生从“被动听”转变为“主动做”,在实践操作与合作交流中自主发现数学规律,强化空间几何思维。

2.3 个性化辅导策略

利用信息技术的数据分析功能,可实现对学生的个性化辅导,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在空间几何教学中,通过在线练习平台布置分层练习题,平台会自动记录学生的答题情况,分析其知识薄弱点,如部分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视图”掌握不足,部分学生在“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上存在困难。针对不同薄弱点,平台会推送对应的微课视频、专项练习题,如为视图薄弱的学生推送“从不同方向观察立体图形”的动态演示微课,为组合图形薄弱的学生推送“分割法计算面积”的例题讲解。教师则根据平台生成的学情报告,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一对一的针对性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节奏下巩固空间几何知识。

3.教学评价与反馈机制

3.1 多元化评价指标

传统空间几何教学评价多以书面测试成绩为主,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空间几何素养。借助信息技术构建多元化评价指标,可从知识掌握、能力提升、学习态度等多维度评价学生。在“图形与几何”单元学习中,通过在线评价系统设置“知识掌握度”指标,考查学生对公式、概念的掌握情况;“空间想象能力”指标,通过让学生在线完成“立体图形展开图还原”“视图匹配”等任务进行评估;“实践操作能力”指标,依据学生在虚拟实验中的操作规范性、数据记录准确性打分;“学习参与度”指标,参考学生在在线小组讨论、互动探究中的发言频率与质量。多维度的评价指标,能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避免单一评价的局限性。

3.2 实时反馈与调整

信息技术可实现教学评价的实时反馈,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在课堂练习环节,学生通过答题终端完成空间几何练习题后,系统会立即批改并生成反馈,如指出“圆锥体积计算时未乘 1/3”“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时漏算底面”等错误,还会推送同类错题解析。教师通过系统实时查看全班学生的答题正确率、错误类型分布,若发现多数学生在“圆柱侧面展开图与底面周长的关系”上存在错误,可立即暂停教学,利用多媒体再次演示圆柱侧面展开的过程,强化知识点讲解;若仅少数学生出错,则通过一对一在线辅导解决问题,确保教学调整精准对接学生需求。

3.3 促进教学持续改进

依托信息技术积累的教学数据,可助力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与持续改进。在完成一个阶段的空间几何教学后,教师通过教学平台查看学生的整体学情数据,如各知识点的掌握率、不同教学方法下的学生参与度与成绩变化趋势。若发现“情境创设教学法”在“长方体表面积”教学中效果显著,学生掌握率达 92% ,而在“不规则图形体积”教学中因情境与知识结合不紧密,掌握率仅 75% ,教师可据此反思并优化后续教学,如重新设计“不规则图形体积”的教学情境,结合“测量土豆体积”的生活实验,提升教学效果。同时,可将优质的教学案例、改进后的教学设计上传至资源库,形成教学改进的良性循环,不断提升空间几何教学质量。

结束语:信息技术赋能小学数学空间几何概念教学新路径的探索,为教学带来了积极改变。通过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优化教学方法与完善评价机制,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未来应持续深化研究,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提升空间几何概念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郭长青.数字孪生技术赋能下小学数学“空间与几何”可视化教学创新研究[J].求知导刊,2025,(16):77-79.

[2]朱静洁.信息技术赋能小学数学教学——以“图形与几何”教学为例[C]//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2022 年度“粤派名师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优秀论文集(二).广州市八一希望学校;,2023:18-21.

[3]王秀萍.信息技术应用在小学数学空间与几何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究[J].考试周刊,2019,(55):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