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吴瑶
建信住房服务(浙江)有限责任公司 浙江省杭州市 310000
保障性租赁住房作为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的重要举措,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以下是针对保障性租赁住房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的详细分析。
(一)政策体系和管理机制尚不健全
尽管政府在推动保障性租赁住房方面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但当前的政策体系和管理机制仍然存在以下不足。保障性租赁住房的相关政策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和变化频繁的问题,政策的频繁调整可能会导致市场主体的信心不足,影响长期规划和投资。各地区在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政策执行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一些地方政府出台的政策过于宽松或过于严格,导致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不均衡的现象。再加上现有的管理体制并未能有效解决租赁市场中的矛盾和问题。保障性租赁住房的运营管理缺乏有效的机制,导致了部分项目的低效运行,如资源的浪费、房源空置率高、租赁合同不规范等。
(二)多主体参与积极性不高
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建设和运营涉及多个主体,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多主体的参与积极性普遍较低,对于企业而言,保障性租赁住房往往因租金回报较低,且政策风险较大,导致其参与意愿不强。企业更倾向于选择盈利性更高、风险较低的房地产开发项目,而不愿投入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的融资途径较为有限,商业银行对该类项目的贷款支持力度不足,且政府资金投入有限,导致资金筹集存在困难。融资难的问题直接制约了项目的规模和进度。地方政府在推动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时,可能会因为地方财政压力、政策协调困难、执行力不足等原因,导致项目的推进缓慢,缺乏足够的激励措施来鼓励各方参与。
(三)项目资金瓶颈问题突出
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的资金问题一直是其发展中的关键瓶颈。目前,保障性租赁住房的资金来源主要依赖政府拨款和部分社会资本投入,然而这些资金的筹集和分配不均,导致项目的资金短缺。政府的财政预算限制了资金的供给,尤其是在经济压力较大的时期,政府很难投入足够的资源来支持这些项目。尽管一些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尝试通过政策创新和金融工具来解决保障性租赁住房的融资问题,但总体上,融资渠道仍显得比较狭窄。在项目资金的管理过程中,部分地方和项目方的资金使用效率较低。资金的分配和使用缺乏透明度,部分资金可能存在被滥用或浪费的情况,导致了项目的实施进度缓慢和效果不佳。
二、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对策建议
为了有效推动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发展,解决当前面临的各种问题,有必要从政策、市场机制、资金等多个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以下是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对策建议,从政策制度完善、市场机制引导、资金支持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完善政策制度体系,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政策和管理机制是保障性租赁住房能够顺利发展的基础。当前,政策体系和管理机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亟需改进。具体的对策包括:
1.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政府应进一步完善保障性租赁住房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更加明确、具体的政策框架,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具有可操作性。特别是在土地供应、租金管控、入住资格等方面,需要有更明确的规定,避免地方政府在执行过程中产生偏差。
2.优化政策执行层级和协调机制
地方政府在执行保障性租赁住房政策时,需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进行灵活调整,避免“一刀切”的政策执行。同时,政府需要建立有效的跨部门协调机制,推动财政、建设、规划等多个部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协同合作。
3.加强信息透明度和公开性
保障性租赁住房政策的执行需要确保信息的公开透明。政府部门应通过互联网平台、公开论坛等方式,定期发布相关的项目进展、房源信息、申请条件等,确保政策的
公平性和公正性,减少腐败和资源错配。
4.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
保障性租赁住房的管理不仅仅是建筑完工后的房屋维护问题,更是长期稳定的社会治理任务。可以考虑建立类似“租赁物业管理”制度,指定专业管理公司负责房屋的长期运营、租金管理、租户服务等,确保保障性住房项目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引导社会主体参与
多主体参与是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政府应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主要的对策建议包括:
促进社会资本参与。政府应鼓励更多社会资本进入保障性租赁住房领域。通过政策激励,如税收减免、土地优惠、贷款利率补贴等方式,吸引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参与。可以通过公私合营(PPP)模式,让社会资本在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开发和运营中发挥更大作用。
优化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促进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的资金筹集。除了政府资金的支持外,还应鼓励金融机构为保障性租赁住房提供专门的贷款产品,并探索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等创新金融工具,为项目提供长期资金支持。
鼓励地方政府与市场主体合作。地方政府应积极推动与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筑公司、物业公司等市场主体的合作,在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管理及运营等方面形成合力。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模式,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
提升社会参与的积极性。社会组织和社区的参与至关重要,可以通过政府补贴或奖励措施,吸引非营利性组织、社区团体等参与到保障性租赁住房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中。通过为低收入群体提供就业机会、技能培训等附加服务,促进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破解项目资金瓶颈
资金问题是当前保障性租赁住房发展的最大瓶颈之一。政府应加大对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和运营的财政投入,尤其是通过专项资金、补贴和奖励等形式,鼓励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参与。资金支持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情况和需求进行灵活配置,确保项目的平稳推进。除传统的银行贷款外,政府应支持和鼓励创新的融资方式,如绿色债券、资产证券化等,为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提供更多资金来源。政府可考虑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开发保障性租赁住房的资产证券化产品等方式,将市场资金引入保障性住房领域。为了减少政府财政压力,可以采取跨区域或区域性财政合作的方式,进行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的资金整合与调配。例如,多个城市或省份可以联合设立保障性租赁住房专项基金,分担项目建设的财政负担。政府可以联合金融机构、房地产开发企业、社会资本共同建立多方合作机制,共同设计专门的资金支持政策,例如推出支持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的专项信贷计划、担保机制等,确保资金能够高效流入相关项目。
三、结语
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发展面临的上述问题,说明了在政策、资金和多方主体参与方面仍存在许多挑战。通过完善政策制度体系、激发市场主体参与、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等多种方式,可以有效解决当前保障性租赁住房面临的难题,推动其可持续健康发展。政府、企业、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将为实现住房公平、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提供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人力资源在保障性租赁住房管理中面临的问题与优化策略. 郑江湖.房地产世界,2024(18)
[2] 扩大上海保障性租赁住房有效供给:实践困境与对策建议. 孟星;胡梦柯;吕律.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06)
[3] 广西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对策建议. 广西财政厅课题组.经济研究参考,2024(11)
[4] 保障性租赁住房分档定级评价:应用场景和体系构建. 陈淑云;李开伟.中国房地产金融,202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