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混龄教育模式对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研究

作者

李晓静

兴隆县直属机关幼儿园 067399

当前社会环境日益多元,对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幼儿时期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阶段,而传统的同龄教育在交往范围与互动方式上存在一定局限。近年来,越来越多幼儿园尝试打破年龄界限,采用混龄教育模式,以促进幼儿在更自然、更真实的社交情境中学习与成长。不同年龄幼儿间的合作与模仿行为,在实践中展现出积极的教育价值,逐步引起学界与实践者的关注与反思。

一、混龄教育模式概述

(一)混龄教育的定义与特点

混龄教育是指将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组合在同一教学班级中,通过自然形成的异龄关系实现共同学习和社会互动的一种教育模式[1]。其核心在于打破传统以年龄划分的班级结构,强调儿童在多样性背景下的相互学习与社会协作。与同龄教育相比,混龄班级更易形成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有利于幼儿社会性能力的自然生成与发展。在实际操作中,混龄班级通常包含两个至三个年龄段的幼儿,年龄跨度为1 至2 岁,且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分层引导、同伴教学、小组合作等方式提升互动质量。

(二)混龄教育的理论基础

混龄教育的理念建立在多个经典发展心理学理论之上。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ZPD)强调儿童在更有能力者的帮助下可以完成超出自身独立能力范围的任务,这与年长幼儿在混龄班级中对年幼幼儿的引导行为高度契合。此外,班杜拉的社会学习 察与模仿他人行为获得新知识和技能,在混龄情境中年幼幼儿能通过模仿年长者的行为模式快速学习社会规则与语言表达。建构主义教育观进一步强调儿童在交往和实践中主动建构知识,混龄环境为其提供了动态、开放、具差异性的学习场域,有助于激发幼儿的探索动机与社会责任意识。

二、混龄教育对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机制

(一)提升幼儿人际交往能力

在混龄班级中,幼儿的交往对象涵盖不同年龄段的同伴,相较于同龄班,交往层次更加丰富。例如,在“娃娃家”角色游戏中,年长幼儿常自发扮演“妈妈”或“老师”,并引导年幼者参与分工、遵守规则。这种异龄互动促使幼儿在日常交流中不断适应不同年龄孩子的语言表达、行为方式和沟通节奏,从而提升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年长幼儿在语言表达、规则意识和社交技巧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往往在集体活动中扮演引领者的角色,通过示范与引导帮助年幼幼儿理解游戏规则或日常行为规范。而年幼幼儿在与年长者接触中,表现出较强的模仿欲望和学习主动性,在不断的观察与模仿中逐步掌握合适的交流方式。尤其在自由游戏、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活动中,幼儿之间频繁互动,逐步建立起彼此间的信任和亲密关系,促进了其社交能力的多维度发展。

(二)增强幼儿合作与责任意识

混龄教育倡导任务分层与角色分工,赋予不同年龄段幼儿相应的责任,激发其参与意识与社会角色意识[2]。在合作型活动中,教师常根据幼儿能力差异设定任务,例如安排年长幼儿承担组织、协调等职责,而年幼幼儿则参与基础操作和跟随执行。年长者在引导中逐步培养起责任感和领导意识,同时锻炼其耐心、沟通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年幼者则在被关照的过程中学会信任他人、服从协作,并逐渐萌发参与感与模仿愿望。长期的混龄合作不仅帮助幼儿建立团队意识,也有助于他们在集体生活中学会轮流、等待、分享等基本社会规则。通过不断参与协作与情境任务,幼儿逐渐具备在群体中解决问题与分担任务的能力,责任感与集体认同感自然养成,社会行为也更加稳定和成熟。

(三)促进幼儿情绪调节与自我管理

在混龄环境中,因个体间能力、表达方式和需求的差异,日常互动中常出现小冲突和情绪波动。例如,在搭建积木的活动中,年幼幼儿因不熟悉规则频繁插队,引发年长幼儿的不满与抗议。然而,正是在这些看似“混乱”的情境中,幼儿有机会学习如何识别他人情绪、控制自己的反应并寻求恰当的解决方式。年长幼儿在此过程中往往承担“调节者”或“指导者”角色,通过语言安抚、行为示范等方式影响年幼同伴的情绪反应。而年幼幼儿在不断接触与模仿中,逐渐学习到面对挫折、等待轮流、表达不满等行为的合适方式[3]。教师在其中发挥关键引导作用,通过引发共情、鼓励表达、引导协商等手段,帮助幼儿理解情绪的合理性及其调节策略。在这样的互动环境下,幼儿逐渐建立起初步的情绪自控能力,并能在集体活动中保持基本的行为自律和情绪稳定。

三、混龄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与优化建议(一)当前混龄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实际操作中,混龄教育仍面临诸多障碍。首先,教师专业性不足使教学活动无法精确匹配不同年龄段的需求,常出现“照顾一方,忽视另一方”的情况。其次,当前通用教材以同龄设计为主,缺乏分层教学材料与活动设计指南,导致课程开展缺乏系统性。第三,家长对混龄教育存在疑虑,如担心年幼幼儿“跟不上”、年长幼儿“学不到”,对园所的支持力度不足,降低了混龄实施的社会基础。

(二)优化混龄教育的策略建议

为提升混龄教育效能,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优化:其一,建立专门的混龄教师培训体系,提升教师在组织、引导、评价等方面的专业能力;其二,开发分龄融合型课程资源,如基于主题活动的“任务链式”结构,实现多年龄幼儿在同一主题下的差异参与;其三,增强家园沟通,定期举办混龄观摩课、讲座、亲子共育活动,让家长亲身体验混龄带来的积极变化,从而增强信任与支持。

总结:混龄教育通过构建多年龄互动环境,为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平台。在人际交往、合作意识和情绪管理等方面,混龄班级 显著优势,有利于促进幼儿社会性全面发展。同时,该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教师专业不足、 长认知偏差等问题。未来应加强混龄教育的本土实践研究,推动课程体系和师资培训的建设,为幼儿提供更具包容性和发展性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钟晶.混龄教育模式在幼儿园学前教育中的应用[C]//北京国际交流协会.2024 年第五届教育创新与经验交流研讨会论文集.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附属幼儿园;,2024:323-326.

[2]成莉.混龄教育让幼儿拥有最真实自然的童年[J].山西教育(幼教),2024,(04):1.

[3]乐丽.幼儿园户外混龄自主游戏的实施[J].江西教育,2024,(39):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