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技术融入课堂:乡村牧区初中班主任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与创新思维的案例研究
双金
鄂温克族自治旗锡尼河学校 021108
引言
乡村牧区初中地处偏远,硬件设施不足、优质师资匮乏,导致学生接触 AI 技术的机会极少:多数学生仅能进行手机娱乐操作,对 AI 工具(如数据分析软件、虚拟创作平台)认知空白,信息筛选时易轻信网络虚假内容,创新思维也局限于课本理论,难以与真实生活结合。而班主任作为班级教学与管理的核心,不仅承担德育职责,更能通过整合多学科资源、设计特色活动,成为学生信息素养与创新思维培养的“关键引导者”。《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提出“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创新思维”,AI 技术凭借“个性化交互、场景化模拟、资源整合性强”的特点,恰好能弥补乡村牧区教学资源短板——例如用 AI 虚拟实验解决实验室设备短缺问题,用 AI 地域化应用让学生在熟悉的放牧、民俗场景中实践技术。基于此,本文以具体案例探讨 AI技术融入课堂的策略,为同类学校提供参考。
一、乡村牧区初中学生核心素养现状与 AI 融入的价值
乡村牧区初中学生的信息素养与创新思维面临双重困境:信息素养层面,学生 “会用技术但不会用对技术”,能熟练刷短视频、玩游戏,却不会用 AI 工具处理学习任务(如用 AI 思维导图梳理道法课文 “公民义务” 框架), 80% 的学生无法辨别 AI 生成的虚假牧区政策新闻;创新思维层面,因缺乏实践工具,学生的创新多停留在 “书面设想”,如道法课上提出 “牧区民族团结互助方案”,却因无法收集分析牧区各民族交往数据,难以细化落地。而 AI 技术的融入,能从理论与实践层面破解困境:从理论看,AI 契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 “个性化任务推送”“即时反馈”,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构建知识,例如用 AI 语音转写工具将牧区学生口头讲述的 “各民族邻里互助故事” 转化为文字,再用 AI 文本分析提取民族团结元素,既提升信息处理能力,又激发本土德育创新表达;从实践看,AI 能弥补资源短板,如人教版初中道法 “促进家乡发展” 单元要求 “为家乡建设提建议”,牧区虽有特色发展需求,但缺乏数据支撑工具,此时 AI 数据可视化工具可帮助学生记录牧区各民族人口分布、特色产业需求、公共服务缺口等数据,将零散信息转化为直观图表,让创新思维从 “空想” 走向 “可行”。案例学校初二年级数据显示,AI 融入前, 75% 的学生 “不知如何用技术分析牧区德育问题”, 68% 的学生认为 “创新就是编方案”,融入后两项数据分别降至 29% 和 25% ,印证了 AI 的支撑价值。
二、AI 技术融入课堂的实践策略
为落实 “整合教材资源、结合牧区特色” 教学目标,班主任设计三阶段阶梯式活动,均依托人教版教材,避免技术与生活脱节:
第一阶段 “AI 工具启蒙:夯实信息素养基础”,结合信息技术 “数据与生活”“数字工具与资源” 单元及道法 “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单元,采用 “微课时 + 小组互助” 模式。信息技术课上,指导学生用 “讯飞听见” 转写道法课 “牧区村规民约” 讨论录音,对照教材 “规则的作用”修正表述;用 “MindMaster” 梳理道法 “友谊的天空” 单元中 “呵护牧区同学友谊的方法”。针对部分学生无电脑问题,协调机房开放时间,组建 “1 带 2” 互助小组保障全员实践。
第二阶段 “地域主题实践:联结技术与生活”,整合道法多单元设计 “
牧区” 任务。结合“我们与社会” 单元,让学生用 “百度文心一言” 生成 “牧区邻里互助故事” 框架,补充 “抗雪灾”“共享草场经验” 等真实细节,同时讨论 “区分 AI 生成与真实道德案例”,强化信息伦理;结合 “建设美丽中国” 单元,组织学生分组调查牧区垃圾处理,用 “微信 AI 填表” 记录数据,再用 Canva 转化为折线图分析影响,形成《牧区环境治理建议》。
第三阶段 “创新成果转化:提升创新思维”,搭建 “牧区 AI 创新展”。初三结合道法 “法治天地” 单元,用 “Figma” 设计 “牧区普法宣传小程序” 原型,含 “村规民约查询” 等模块;初一结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单元,用 “MidJourney” 生成 “牧区传统美德场景” 插画,临摹修改成 “牧区美德手绘册”。班主任全程引导,如提醒在 AI 故事中加入 “奶奶牵头修牧区道路”等细节,让成果兼具技术与生活温度。
三、实践成效、反思与优化方向
从成效看,学生信息素养与创新思维显著提升:学期末调查显示,72%的学生能独立用 AI 处理学习任务,60%的学生能辨别 AI 虚假信息,较前期提升 43%和 35% ;学生生成 40 件“牧区 AI 作品”,其中“草场生态 AI 分析报告”“数字化民歌集”获县级科创奖项。但实践中也暴露问题:一是牧区部分区域网络弱,影响 AI 工具使用;二是少数学生过度依赖 AI,写作时直接复制生成内容;三是家长担心“用电脑影响学习”,配合度低。针对这些问题,需从三方面优化:一是筛选“离线 AI 工具”,安装在学校机房;二是建立 aAI 辅助+原创优先”评价标准,作文评分中“AI 框架+个人细节”得分高于“纯 AI 生成”,引导正确使用技术;三是通过“家长会+牧区微信群”,展示学生 AI 作品,讲解技术对学习的帮助,消除家长顾虑,同时加强与学科教师协作,确保 AI 活动与教学目标一致。
结束语
AI 技术并非乡村牧区教育的“奢侈品”,而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必需品”。班主任通过整合教材资源、结合牧区特色,让 AI 从“陌生工具”变为“解决生活问题的帮手”,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与创新思维,更让学生学会用技术思考家乡未来——这正是乡村牧区教育培养“本土型、创新型”人才的核心目标。未来,还可探索“AI+牧区产业”融合,如指导学生用 AI 分析市场需求,设计“牧区特色农产品推广方案”,让核心素养提升真正服务于乡村振兴,为牧区发展注入青春力量。
参考文献
[1] 穆肃,胡小勇,周德青,崔冠利. (2023). 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下乡村教育精准帮扶的实施模式与对策.《中国电化教育》,(9), 118-125.
[2] 梁心贤,刘颜帆,王姝莉,胡钦太. (2025). 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何影响学生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37 (2),87-96.
[3]胡航. (2025). AI 赋能教育强国:人工智能教学与应用创新.《教师教育学报》, 12(4),6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