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王慧
山西省阳泉市北大街小学校 045000
引言
二十一世纪以来,全球教育领域正经历一场从“ 知识传递” 到“ 素养培育” 的深刻范式变革。在此背景下,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的提出,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为新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落实“ 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小学《道德与法治》不再仅仅是传授道德规范和法律知识的学科,更是培养学生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的核心载体,其课程目标与核心素养的内涵具有高度的同构性。
一、 核心素养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在关联
1. 目标导向的一致性
核心素养强调学生应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等。可以看出,两者在育人目标上高度契合。核心素养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指明了方向,课程则是实现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途径。例如,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方面,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具有对自己、他人和社会负责的态度和能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从而将责任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2. 内容体系的交融性
核心素养的内容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这些内容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容相互交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仅包含了道德规范、法律知识等方面的内容,还涉及到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社会交往等多个维度,与核心素养所强调的全面发展相呼应。比如,在社会参与方面,核心素养强调学生要具有社会责任感、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团队合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社会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合作能力,同时也丰富了课程的内容体系。
3. 教学方法的共通性
为了实现核心素养的培育以及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标,在教学方法上两者具有共通之处。核心素养的培养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同样倡导这些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小组活动和社会实践等。通过自主学习,学生能够主动探索道德与法治知识,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合作学习则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资源内容更新不及时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需要紧跟时代发展,融入最新的社会热点、政策法规等内容。然而,目前部分课程资源仍然停留在过去的版本,未能及时更新,导致学生接触到的知识与现实脱节。例如,一些教材中的案例和数据已经过时,无法反映当下社会的真实情况,这不仅影响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也降低了课程的吸引力和实用性。
2. 资源形式单一
现有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大多以教材、教案等传统形式为主,缺乏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在信息化时代,学生更倾向于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形式获取知识。单一的资源形式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一些抽象的道德概念时,如果仅仅依靠文字描述,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而通过生动形象的动画视频则可以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3. 资源缺乏针对性
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生在认知水平、生活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需要有针对性的课程资源。但目前的课程资源开发往往缺乏对这些差
异的考虑,采用“ 一刀切” 的方式,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在生活环境和社会经验上有很大不同,同样的课程资源可能在城市学校适用,但在农村学校却效果不佳。
4. 资源整合难度大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涉及多个领域的知识,需要整合不同学科的资源。然而,在实际开发过程中,由于各学科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导致课程资源难以实现有机整合。例如,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本应相互融合,但在实际教学中,两者往往是分开进行的,课程资源也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 核心素养导向下课程资源开发的策略构建
1. 强化资源整合机制
建立跨学科的资源整合团队,定期组织各学科教师进行交流与研讨,打破学科壁垒。例如,可以每月开展一次跨学科的教学研讨会,让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社会等学科的教师共同探讨如何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资源进行有机融合。同时,开发专门的课程资源整合平台,将不同学科的教学素材、案例等进行分类整理和共享,方便教师获取和使用。
2. 提高教师参与积极性
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合理安排教学任务,为教师参与课程资源开发留出时间和精力。学校可以根据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特长,进行科学的课程分配,避免教师承担过多的教学科目和班级。同时,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定期组织课程资源开发的培训课程和讲座,邀请专家进行指导,提高教师的资源开发能力。
3. 优化资源内容与形式
关注社会热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及时更新课程资源内容。可以通过建立课程资源更新小组,定期收集社会热点事件和学生关心的话题,将其转化为教学案例和素材融入到课程资源中。同时,丰富课程资源的形式,除了传统的教材、教案、课件外,还可以开发多媒体资源,如动画、视频、音频等,以及实践活动资源,如实地考察、社区服务、模拟法庭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风格。此外,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资源形式,提高资源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 加强资源的针对性
深入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根据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因素,开发具有针对性的课程资源。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期望和需求,为资源开发提供依据。同时,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和教学目标,制定详细的资源开发计划,确保课程资源能够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例如,在低年级阶段,可以开发一些以故事、游戏为主的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在高年级阶段,可以开发一些以案例分析、讨论为主的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结论
核心素养的培育是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它呼唤着课程资源开发范式的根本转型。本研究认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资源开发必须从服务于知识记忆的辅助地位,走向支撑素养生成的中心地位。这意味着,资源开发的全过程——从理念、目标到内容、主体——都需进行系统性、革命性的重塑。
参考文献:
[1]孙艳丽.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J]. 华夏教师,2025, (18): 123-125.
[2]陈婷.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探索 [J]. 读写算, 2024, (22): 110-112.
[3]李娜娜.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主题化教育探究 [J].新课程研究, 2024, (04): 42-44.